APP下载

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服务

2014-03-12钱理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鲁迅文本语文

◎钱理群

钱理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校:舒 坦

我的新书《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析》即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为第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工具书,我为这本书写了前言和后记。现将前言和后记交给《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希望能给中学鲁迅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前 言

这是一本为第一线老师提供专业服务的工具书;服务的提供者,是鲁迅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因此,这也是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的一次交流与对话,以图改变鲁迅研究界与当代语文教育界相互隔绝的状态。其实,大家都感觉到这样的隔膜所带来的损害:学术界苦于研究新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语文老师则为对鲁迅文本理解不到位,难以深入而苦恼,鲁迅作品教学也陷入原地踏步的困境。而要走出困境,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这不仅是提高鲁迅作品教学水平的关键,而且很可能是解决当下语文教育质量瓶颈问题的一个突破口。鲁迅研究者也正可以从“解读鲁迅文本”这一点上,找到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这样的参与,应该是服务,而不是指导;就是说,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将鲁迅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和文学滋养,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者只能提供一种理解,作为参考。而不能代替,更无权指挥老师的教学,只能处于辅助的地位。

为了服务得好,本书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尽可能搜集了现行各种语文教材里选入的鲁迅作品,面比较宽,便于老师们选用;二是每一篇都提供本书作者自己的一种解读,展现探索性的新思考,以打开老师们的思路;三是每一篇都提供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各种不同的解读观点和思路,尽可能搜罗多方面的材料,以减少老师们查检之烦,以达到多元化的理解,并从中自由吸取与发挥,丰富教学内容;四是尽量搜寻相关作品的插图、美术作品,以供老师在形象化教学中采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这些服务,做得再周到,也只能达到一个目的,即帮助老师们理解鲁迅作品。但收入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不仅是“阅读文本”,更是“教学文本”,这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应该加以区别的概念。因此,语文教师对包括鲁迅作品在内的文本解读,是要有两道功夫的:首先,是作为一个作品的阅读者,要能够读懂文本,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其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教学生学习鲁迅作品,这就要求寻找到文本和学生生活与心灵的契合点;而且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要求,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当地确立讲授具体课文时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讲什么,不讲什么)与方法。因此,我们要训练的是两种能力:阅读文本的能力,教学文本的能力;前者是基础和前提,最后要落实到后者。本书着力点在前者,虽然也会提供一些“如何教学”的建议和思路;教学文本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老师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区分阅读文本与教学文本,把包括本书在内的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把自己阅读时的理解,不加处理、转换地搬到课堂,全部硬塞给学生,那就会适得其反。这是需要警惕的。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对老师们的教学服务,其作用又是有限的:它不能代替老师完成从“阅读文本”到“教学文本”的转换。

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教师首先直接面对鲁迅的文本原文,在反复阅读,有了自己的初步见解(哪怕是零星的,不全面的)以后,再来看包括本书在内的教学参考书。这样,你就会对书中提出的观点、材料作出自己的判断:哪些对你有启发,可以借鉴与发挥;哪些是你不能接受的;哪些是没有涉及,可以作新的探索的,等等。再回过头去读文本,你就会形成自己的一种理解。然后再转化为教学。而且要在对一篇文本的反复阅读、教学中,形成教师的个性化解读及教学方式。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开拓。而语文教师的这些个性化解读与新的发现,本身是可以成为对鲁迅研究的新的贡献的。我始终坚信两条:一是鲁迅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它的阐释空间是不小的;二是鲁迅是属于大家的,应该把阐释权交给每一个读者(包括语文教师在内),而不能由少数专家所垄断。如果我在本书中提供的分析,能够引发出各位老师自己的创造性解读与教学,我写书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最后,还要说一点:鲁迅作品的博大精深,决定了即使在文本阅读层面上,真正读懂它,也是不容易的,绝不是读读本书这样的参考书,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动员你的全部知识储备,思维、想象能力和精神的力量去读。因此,要真正升堂入室,需要更广泛的阅读和汲取,更丰厚的精神能量的积累;反过来,阅读与教学鲁迅作品,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后 记

如果从1993、1994年间在上海《语文学习》开辟“名作重读”专栏算起,这本书我已经写了将近二十年了。夸张一点说,我可以说是二十年如一日地在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写鲁迅作品阅读与教学的参考性质的文章。有时候,我自己都弄不清楚,这样的持续的写作的动力来自哪里?我因此重读了1995年写的《“名作重读”与“我”》,发现在一开始就讲了两条理由:一是“研究者的责任”:“不仅应该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该重视学术成果的普及”;一是语文教学与学术界沟通,“以保持语文学科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的需要。以后的相关写作大概也是坚持了这样的初衷,认识也在逐渐深化。2002年写的《鲁迅作品十五讲》的《导言》里,就谈到要将鲁迅这样的“可以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民族心灵深处扎下根来,就必须从中小学、大学教育作起”,“每一个中国人在他接受教育的阶段,就对包括鲁迅在内的民族大师的思想与文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奠定一个深厚的精神底子,以后,他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受益无穷”。在2012年出版的《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里,我又从语文学科发展的视野下讨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其一,鲁迅“是一位现代白话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教材”(《和中学语文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其二,“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应该在‘教学文本解读’这里找到突破口”(《阅读教学历史经验的两个基本总结》),而阅读和教学鲁迅作品,则是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一个最佳途径。这里谈到的三个时间点:1994年前后,2002年前后,2012年前后,我都集中写了一批专为中小学老师和大学生写的鲁迅作品赏析文章,与此相应,我还和中小学老师合作,编写了《小学生鲁迅读本》和《中学生鲁迅读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里一直萦绕着的,是对教育的发展、学术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发展的焦虑与责任感。尽管遭遇了许多的曲折,用我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屡战屡挫,屡挫屡战”的过程,但毕竟还是坚持下来了。

但我又确实感觉到,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能够做的事已经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不是教育观念与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利益的问题;而要斩断应试教育上的利益链条,就不是教育内部所能做到的。因此,在2012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提出了要“超越教育而言教育”。此言一出,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很大反响。我内心却有许多的无奈。无论怎么说,我始终是魂系教育的。于是,就想到,还有许多老师坚守在教育第一线,这是他们的职业,也是职责所在,是无法走出的。而且教育总要继续,最后就落实在这些“不走,也走不了”的教师身上。这样就再一次想到,要为他们作最后的服务。今年年初,我就把这一年定为“收官之年”,要把多年来做的许多事都告一段落,以便集中精力做我认为更应该做的事。那么,这一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析》,就是在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个了结。想到二十年前,我以写作《名作重读》开始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现在又以此书告终,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再一次唤起了写作的热情,不但补写了几篇文章,为每一篇选文辑录相关参考材料,还选录了大量插图、美术作品。目的就是用一个退休的闲人之力,为忙碌终日,无暇查找的第一线老师,做一点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如果老师们在翻阅此书的时候,能够想到有一位老人,虽已他去,但仍在默默关注着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一种相濡以沫之感,我就心满意足了。

猜你喜欢

鲁迅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鲁迅,好可爱一爹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