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议论文写作如何走向深入
2014-03-12张辉
张 辉
当我们看到,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习惯于立论浅薄化,习惯于论据分析浅尝辄止,习惯于道理分析缺乏严密的逻辑,仅仅是几个肤浅的分论点排列与几个滥俗的论据素材的叠加组合时,我们应该深思如何让高中生正确地思考、分析、阐述对问题的看法,进而正确地、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作文中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严密的逻辑思考。本文就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高中议论文写作如何走向深入。
一、深思立论本质
议论文写作首在立论。立论的本质就是围绕一定的事件和问题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篇文章立论的深度决定文章的高度,因此,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立论至关重要,要本着三思而行的原则深思慎立。那么如何让立论更加有深度呢?关键是对问题和事件的认识要最大限度地接近本源和本质。任何一个事件和问题的产生都有着一定的背景或原因,深入了解这些背景和原因,就能探寻到本源和本质,从而让立论走向深入。如《平等的善意》一文中,作者以莫言在瑞典演讲中所讲故事为由头,进一步探寻这一故事的内在文化背景,使得立论极具深刻性:
莫言在瑞典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乞讨的老人到他家乞讨,他只给了老人红薯干并且态度恶劣,母亲训斥了他并将自己的饺子给了老人。
故事很简单,但是作者的思考很深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背景出发进行探寻,努力发掘故事背后的本源: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熏陶下,多数中国人都养成了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所以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做到平等地援助。半碗饺子的重量是多少?很轻,也很重。因为每颗饺子里都凝结着平等的善意。
在这样的背景阐述下,读者很容易就产生了对善良本质更加深刻的认识。“半碗饺子的重量是多少”的发问很自然,而“很轻也很重,因为每颗饺子里都凝结着平等的善意”的回答却是振聋发聩、深入人心的,这就是立论深刻带来的震撼力。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对论点的思考一定要深入到本质本源上去,否则只能是浮光掠影式的表面化、肤浅化,既没有生命力、感染力,也就更加谈不上深入本质。
二、深辨论据内涵
立论能否得到认同,关键在分析,尤其是对所遴选的论据的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对论据内涵的挖掘是文章论点进一步深入、论证走向深刻的关键所在。对论据的辨析一定要客观严谨,不为写论据而写论据,而要为阐述观点而辨析。在具体写作中,可以通过对论据的反问、追问以及对比分析等方式,让论据内涵最大程度得到释放和利用。如文中,作者对“平等的善意”进行了这样的论据分析:
所谓“平等”,不是指绝对公平,而是人格上的平等。许多人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宗旨,将“善良”作为生活富裕时的“奢侈品”。我还记得这样一幕:几个衣着破旧的乡村孩子捧着新书包,在无数闪光灯的照射下痛苦地微笑。
作者选择的论据是常见的“作秀式善良”,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善行,然而这种宣传对扩大慈善的影响力也未必没有帮助。但是基于善良的本质是不求回报、平等和自愿,那么这种善行就要打问号了,是不是为了广告的需要,是不是为了博取名声的需要?作者进一步分析:
这个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为什么这些孩子受到帮助却如此痛苦?答案很显然,他们收到的是所谓好心人的捐助,送出的却是他们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
文章没有简单地对这种善良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而是将这种善良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孩子们付出的是“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这是多数人想不到的。同样的论据分析还有:
中国首善“陈光标”做善事喜欢大张旗鼓,曾到灾区“送钱”,并让灾区人民高举人民币,放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政府万岁!”这样的善举令人哭笑不得。不可否认,他的行为是出自“善心”,但是做善事非要放在嘴边不停念叨,弄得天下皆知才算数吗?灾区人民遭受家园毁灭,妻离子散的人生变故。可像陈光标这样的“善人”偏要掀人伤疤,令人痛苦,这类将“善意”如垃圾桶随意扔给需要帮助的人没有明白“人人生而平等”这一道理。
作者对陈光标这种带有作秀性质的善行的剖析并没有停留于现象表面的肤浅的鞑伐,而是客观地进行了换位思考,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不论年龄、身份、种族,只要为人,在人格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这是作者所要挖掘的论据内涵,也让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类善意的危害,进而对“平等的善意”有了更多认同感。
三、深挖论证价值
对于一篇议论文而言,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所论述的道理得到认同、让人信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其论证逻辑的严密度,论证的价值依托严密的逻辑方能体现。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应该围绕论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挖掘和分析,使得整个观点更加深刻严密。如文中,作者就围绕如何做到“平等的善意”进行了论述:
“上善若水”,我们在拥有“善意”的基础上,应学会表达平等的善意。首先要做到心诚。当你看到乞讨者时,请忽略他们褴褛的衣衫,直视他们眼里的期盼,也许这会触动你最软弱的心弦。将心比心,若你身处困境,纵有“饿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也不得不向生命低头。所以请先尊重每个在你面前低头的人,因为他们值得你的尊重。
在作者看来,“心诚”是第一位的,“心诚”则“无欲”,做到“无欲”那么“善意”就不涉及其他任何利害关系,“善意”也就具备了平等的基础。接着,作者进一步进行论述:
做到“诚心”后,要努力“色佳”,即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帮人易,和颜难。正像莫言的母亲训斥莫言对乞讨者的傲慢态度一样,我们要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温暖。毕竟,人需要帮助,却不需要施舍。
如果说“心诚”是内在平等善意的基础,那么“色佳”则是外在平等善意的表现形式,两者同等重要,两者对于保护平等人格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作者继续深入:
有了“诚心”、“色佳”,便要做到“敬畏”,敬畏生命,便可更好地安身立命。试着用平等的善意对待别人,无须过分的行动,无须空洞的语言,你的一个柔和的目光便足以温暖人生。
作者将“平等的善意”最终归结到一种“敬畏”,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人格的敬畏。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且透彻的,这使得“平等的善意”这个立论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珍贵的现实价值,这样就“如何做到平等的善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哲理思辨,作者在结尾以“心怀平等的善意,相互扶持,看明日朝阳升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收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