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副刊的生存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4-03-12夏冬红冯国萍

关键词:副刊版面报纸

夏冬红,冯国萍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报纸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的具有文艺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版面和栏目。副刊是报纸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份报纸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与新闻区别明显,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报纸副刊起源于清末,自诞生起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1897年11月24日,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出版附张《消闲报》,随报附送,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副刊。五四运动前后,报纸副刊成为了革命的文化人士传播新思想的阵地,李大钊、鲁迅等都曾经是著名的副刊撰稿人。当时也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副刊,如《晨报》副刊等。

当下报业蓬勃发展,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副刊在内容、理念、形式、数量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吸引读者和广告商,也为了和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争夺读者,报纸副刊的种类越来越多,版面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说当下报纸副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期。与之相伴而来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已经将传统报业推向了历史性的变革关头。报纸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在新媒体背景下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挑战。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报网融合已经成为报纸副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报纸副刊作为纸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重塑副刊的光辉形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现阶段报纸副刊面临的生存困境

(一)新媒体对报纸副刊的冲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7月18日对外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 656万人。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人,较2012年底增加约4 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78.5%。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显示,中国目前的微博用户量已经达到3.27亿,微博用户量整体趋向饱和稳定。

如今,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在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相比具有强劲的竞争力与优势,它具有传统平面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互联网具有超大的信息存储量,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海量的信息,检索极其方便;其次,互联网信息发布起来效率极高,信息可实时发布,无时间限制;第三,互联网的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可为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为用户提供同时享受多种形式信息的服务。

在新媒体优越性面前,报纸的生存危机不言自明,以报纸为依托的副刊同样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各类网站专题栏目、博客、微博、电子书等诸多新媒体每天带来海量的信息和文字,这种优势是每天几个版面的副刊所无法比拟的。另外,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了报纸受众群体的锐减和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手机、ipad、电子书等电子工具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的阅读方式日趋多样化。

(二)副刊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报纸副刊通常是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的,而对网络平台的利用则少之又少。在新媒体时代,互动性对于报纸副刊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在互动性方面具有传统纸媒所不具备的优势。传统纸媒可以借鉴微博的互动,借助报网融合的平台,为读者量身打造出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言论阵地。通过网络和读者的互动,可以及时反馈读者的观点,搜集民生民意。另外,媒体与读者通过在微博上留言评论的方式进行交流,读者的反馈和意见可以为副刊的选题和内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副刊失去原创性和思想性

“纸质媒体面对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强势争夺,陷入了广告和读者的双重分流险境。留下的受众日益老龄化。”[1]为了和博客、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争夺年轻读者,不少报纸副刊编辑复制新媒体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眼球。转载名人的博客文章、复制关注度高的热点娱乐八卦成为了复制新媒体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转发量高的微博段子被原封不动地搬上副刊,报纸副刊完全变成了博客、微博的复制品,失去了原创性和思想性,影响且败坏了副刊的口碑,失去了读者的信赖。

二、应对报纸副刊危机的策略

面对上述严峻局势,报纸副刊应该审时度势,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才能在新媒体时代能赢得先机,成功转型。

(一)重视网络化构建,实现报网融合

副刊要有效地避免在新媒体时代“掉队”,就必须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报纸副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传播和互动上的优势,创建自己的网站、论坛、微博,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在突出网络化传播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等有效手段对副刊进行全方位的视听包装,树立副刊的品牌形象。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发行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平面媒体的发展。报纸“全真电子版”的推出与发展,将成为报刊发行的最新形态。例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副刊、《齐鲁晚报》的副刊《青未了》、《大众日报》的副刊《丰收》都借助电子版的推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契机。另外,许多报纸还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将纸质媒体数字化,扩大了读者群。除了电子版的发行和网站的建立,报纸副刊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一些媒体合作,实现报网两种媒体的双赢。例如,《齐鲁晚报》和搜狐在2013年5月共同主办了“中国第二届网络文学大奖赛”,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为纸媒和网络媒体的合作树立了典范,也为这两种媒体在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借助新媒体,增强互动性

传统报纸副刊过于单一的互动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已经落伍,如何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留住读者群成为摆在副刊面前的重要课题。副刊应抓住时机,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充分挖掘副刊的潜在魅力,使得副刊的影响力得以最大化。“通过网络与读者进行新闻评论的互动,既增强了新闻的实时性、互动性,同时又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2]例如,通过报网平台开设副刊专栏,通过微博交流互动话题、搜集民声民意,及时反馈读者意见。如今,随着微博的发展和普及,很多报刊的记者、编辑都在充分利用微博来推介自己版面的文章,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例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纸媒都开通了微博,一方面介绍新发表的重要文章,另一方面与读者展开互动,俨然成为了媒介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关注社会热点,赢得传统媒体话语权

报纸副刊应摆脱纯文学的禁锢,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副刊既然作为报纸的延伸体,与新闻的融合也就显得必不可少。借助副刊文学化的阅读视角对新闻事件加以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度地还原事实真相,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方舆论阵地,锁定读者群,赢得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要善于捕捉到有趣味性、思考性、议论性的新闻事件,做到深入浅出地报道分析,凸显报纸副刊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副刊应关注社会发展现实,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关切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传递他们的声音,赢得读者的信赖和传统媒体的话语权。

(四)融合生活热点,走向雅俗共赏

在坚持导向正确,不庸俗媚俗的前提下,报纸副刊应加强与生活热点的融合,走向大众、雅俗共赏。一方面,“要加强与生活热点的融合,通过副刊全面融入读者生活,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捕捉到有趣味性、有思考性、有议论性的话题,引起受众注意”[3]。例如,开辟文娱、健康、饮食、旅游等切近大众生活的专栏,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享受生活,获得教益。另一方面,报纸副刊要挣脱“纯文学”的限制,走进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报纸副刊应走出纯文学的象牙塔,板块栏目要顾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照顾市井大众的口味和感受,培植多样的读者群,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不是曲高和寡的纯文学。

(五)研究读者需求,加强版面设置创新

新媒体时代报纸迎来了“厚报时代”,报纸的版面增多了,内容变得更丰富多彩。副刊作为报纸的特定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要赢得受众的关注,就必须研究读者的需求,加强报纸副刊版面设置的创新,适应读者不同的口味。随着不同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读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报纸副刊要想抓住读者,吸引受众,应在保证内容融合社会热点、贴近大众生活的前提下,创新副刊的版面设置。改变副刊版面一成不变的形式,从版面设计、色彩、插图等方面入手力,进一步借鉴博客、微博图文并茂,节奏感强的优点,加强版面设置的创新,吸引读者眼球。

(六)发扬传统,建立知名专栏作者群

报纸副刊应发扬前人办报的传统,开设名人专栏。通过名家的社会影响力,让副刊专栏成为产生社会热点话题的领地,激发读者讨论,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我国一直有名人办报的传统。如文教界的著名人物夏征农、刘导生、匡亚明等都曾在《大众日报》上撰写文章。然而随着报纸进入商业时代,报纸职业写手成为了副刊的主要作者群,与此同时,专业作家则日益远离报纸副刊。如今,要重拾报纸副刊的辉煌,应多向名人约稿,开设名家名作专栏,刊登国内一些知名作家、诗人、摄影家、画家的作品,以提升副刊的文化含量,相应地也能提升副刊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报纸副刊是一份报纸的灵魂所在,也是报纸文化的一面镜子。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渐普及,报纸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在新媒体背景下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挑战。在报网融合的热潮中,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强大竞争,报纸副刊应当抓住机遇,勇于接受挑战。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化副刊的构建,增强报纸副刊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报纸副刊要坚守其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的价值观,努力在提高大众文化品味、净化人们思想方面有所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报纸副刊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并最终实现报纸副刊的“华丽转身”。

[1]丁邦杰.拯救报纸副刊颓势的良方[J].传媒观察,2013(7):21-22.

[2]宋建锋,刘校豆.报网融合下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出路[J].青年记者,2013(5):29-30.

[3]郭林茂.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探究[J].新闻世界,2013(7):135-136.

猜你喜欢

副刊版面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