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歌爱情·持续关注·不断突破——2014年江苏及全国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评价

2014-03-12苏州大学附属中学董玉叶吴建兴

语文知识 2014年9期
关键词:伦斯基安娜考查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董玉叶 吴建兴

放眼近三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小说是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2014年高考文学类阅读,除山东考查黄裳《浣花草堂》、北京考查叶廷芳《废墟之美》等散文外,许多省市将考查方向转移到小说的阅读考查。如江西考查阿城的《抻面》,辽宁考查李伶伶《数学家的爱情》,新课标Ⅰ卷考查叶紫的《古渡头》,重庆考查何晓的《东坛井的陈皮匠》,安徽考查西格德·F·奥尔森的短篇《独木舟之道》。

2014年,江苏文学类阅读考查异军突起。从国外优秀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取材,让学生阅读“安娜之死”片断,这确实是开高考考查文学类阅读之先河。

一、“安娜之死”引发“高考后”持续关注、思考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择外国小说,虽然有点“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而引导考生细细思考研究一下安娜,一时也成为“高考后”考生的新话题。可以说,没有比江苏“安娜之死”引出的阅读关注这么强烈、这么长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16岁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10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结婚十余年,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

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他坚决不离婚,并且不让安娜得到自己心爱的儿子。更有甚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渥伦斯基也动摇了。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就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列文展开的。列文与安娜一样,也在生活中追寻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后不仅得到了爱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对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由于大多数考生只知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常识”而并没有认认真真地通读,考场上产生了“熟悉的遗憾”。这也就是高考之后,学生们为什么纷纷购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可以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的这种突破,其意义已经超出了高考,产生了促进全民阅读的新价值。

高考之后,考生为什么持续关注“安娜之死”?

小说中,安娜去车站并不就是去自杀,虽然自杀的念头已在她的头脑中盘旋了许久。但安娜最后卧轨既有远因,也有近因。远因我们上面已作了一些分析,近因则由一连串的偶然性因素构成。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安娜去朵利家如果没有遇上昔日的情敌吉蒂,或者吉蒂快一些下楼并热情拥抱安娜,渥伦斯基及时接到安娜的去信并立即回信或赶回来,安娜在莫斯科近郊车站站台上没有看到车夫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及其女儿,没有看到那个眼熟的农民(护路工,这一点构成了安娜的宿命),而此时火车没有那一声凄厉的鸣笛,我想,安娜未必会选择自杀。正是因为这一连串偶然性因素的发生(有些其实是安娜的错觉和臆想),安娜的被遗弃感和绝望感越来越被强化、放大,心理负荷已过临界点,最后,导致了死亡冲动战胜生之本能。卧轨的一刹那间,或许她意识到了什么,但无情的车轮已不容她的意识再活动下去了。

安娜就这样死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她不是第一个自杀者,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她已经到了的地方,会遇到许多同道,因此她肯定不会寂寞。不过她自己上路的时候是孤单的,她也只能这样了,因为她已无家可归。我个人理解,她以死表达自己对非本然性的生活的抗议和否定,以此赢回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不仅仅是为了解脱和惩罚。

安娜的悲剧告诉考生,单纯的两性之爱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借助于本然的生命力的迸发与释放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从根本上讲非但不能拯救个人,反而会将个人逼进死胡同。但若以为托翁意在将个人激情、个体行为纳入社会掌控之下,就可能曲解了托翁的本意。安娜之死是托翁预先的设定。托翁为何要另外塑造列文这个形象,读懂了列文,才能明白托翁为何一定让安娜去死。这是考生在考场上“看不到”的情节。因此,考生的考场阅读可以用“艰难的旅行”来形容。正是因为考场上“没弄明白”,才引发考后的“持续关注”。

二、文学类文本命题传统着,突破着

2014年小说阅读考查,既保留传统的命题样式,又有着基于新文本的新突破。命题上的“传统着,突破着”体现在新课标Ⅰ卷《古渡头》的阅读上,重庆的《东坛井的陈皮匠》的阅读上,以及安徽考查的西格德·F·奥尔森的短篇《独木舟之道》的阅读上。但最典型的命题便是江苏考查的《安娜之死》。下面结合江苏试题作简要分析与评价。

1.情节题的概括归纳,继承中有突破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考点分析】

本题要求“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考查的是对情节的概括能力。我们知道,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不能不承认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我们都清楚: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本身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现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对于情节题的概括归纳,今年的江苏卷有突破。

参考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2.传统的作用题型考查,借鉴中有强化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其实是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思考,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次要人物的描写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安娜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与他人的虚伪。社会化就是虚伪化:虚伪是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一个部分。人不可能都像《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男孩那样说话,那等于把人的脸皮统统撕扯下来。人不虚伪,社会不能容忍;人虚伪,自己不能容忍(浑然不觉倒好,自我认知度高反而痛苦)。此人生存之悖论。安娜尤甚。卡列宁也为人之虚伪而深感痛苦。吉蒂也是如此,她叙述的那个坐轮椅的老妇人施塔尔夫人的故事其实是与安娜的故事相映成趣的。安娜临死之前,获得了一种我称之为“灵视”的本领,在车厢里,有一对夫妇坐在她对面,好像挺恩爱的,然而洞若观火的安娜一眼就看穿了那个老男人是个什么货色。“这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是世界的本相,丑陋,残酷,狰狞,人人都不例外。托翁本人对虚伪一定是深恶痛绝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关于虚伪之书,是暴露虚伪之书,是痛斥虚伪之书。虚伪是成人才有的最龌龊的本性之一,然而人不可能不虚伪。不虚伪,不得活。人难以回归真实之境、澄明之境,此为人郁闷痛苦之源。

所以,考查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是借鉴中的强化。

参考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3.心理活动的审视与诠释,拓展中有创新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考点梳理】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这道题考查的心理活动有新意。

从神经类型上讲,安娜大致属于多血质,富于激情,充满活力。在渥伦斯基的眼中,安娜“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整个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渥伦斯基的母亲曾对安娜迷人的外表赞不绝口,但她看到的只是外表,而渥伦斯基却凭直觉把捉了安娜性格中最核心的东西——生命力,也就是激情。从国外回来后,安娜很快被妒忌、猜忌、失落、孤寂、恐惧、空虚、无聊、厌烦、绝望等情绪包围,不停的争吵开始成为家常便饭。从病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诊断出,安娜已经患上了先是轻度的后来逐渐加剧的歇斯底里症或者是狂躁型抑郁症。托尔斯泰对安娜后期的蜗居生活描写得非常细腻真实,使得那些多愁善感的读者要么长吁短叹,要么一掬同情之泪。有时我们甚至搞不懂安娜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命当如此。安娜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理由只有渥伦斯基的爱了。爱在,生命就在;爱亡,生命亦亡。当然,虽然安娜看透了渥伦斯基不再爱她,但在内心深处她仍然渴望渥伦斯基继续爱她、呵护她,于是,她想要最后验证一下渥伦斯基对她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但是,计划一开始付诸实施的时候,她的心理实际上已经非常扭曲了,精神已处在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之下,她暗下决心,倘若渥伦斯基真的不再爱她,她就用死来惩罚他,惩罚渥伦斯基对爱情的放弃和背叛。正如结局所显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当成了一种惩罚人的手段。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不少人如法炮制,由极爱转为极恨,以一种无法挽救的自我毁灭的方式给曾经的所爱之人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幻影与无法拥抱的虚无,这样一种惩罚,是何等快意!

命题人把内心活动入题,眼光独特,拓展中有创新。

参考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稳定压轴的探究意蕴题,活泼中有分量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考点分析】

众所周知,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事实上,2014年高考探究题丰富多样,这应该引起考生与教师注意。高考命题主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同时,考生要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思想、结构、语言的前提下,提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我们看2014年出现的探究题——

(新课标Ⅰ卷)《古渡头》的探究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湖北卷)《六指猴》的探究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新课标Ⅱ卷)《鞋》的探究题: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无论是新课标卷(Ⅰ)(Ⅱ),还是湖北卷都考查了探究题,各有特色,各具千秋,但江苏卷似乎更胜一筹——环境更幽深,意蕴更隐蔽,可以考查学生的遴选与表述能力。因此,活泼中更有分量。

参考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与同情。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小说是情感的产物,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着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2014年许多省份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取材于外国名著材料,题目体现了“继承中有突破,借鉴中有强化,拓展中有创新,活泼中有分量”的特点。考生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心扉,让自己的心神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那么,考试时就能真正融入文本之中。

猜你喜欢

伦斯基安娜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渥伦斯基性格的两面性对安娜命运的影响
乌克兰喜剧演员竞选人气盖过总统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小猫安娜
Constance Jablonski 康士坦茨·雅布伦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