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作文命题连遭“吐槽”的原因分析——兼论近6年安徽作文命题特点
2014-03-12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黄 硕
最近几年,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在网上连遭舆论吐槽,被不少网民认为是“最坑爹”“最难写”“最奇葩”的作文。安徽高考作文命题,真如一些网友说的那样糟糕吗?不!从专业角度看,命题质量是比较高的。教育部考试中心也多次予以肯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网友评价如此偏激呢?这里简单谈三点认识。
一、近6年安徽作文命意述略
如果熟悉近些年安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并且不带偏见的话,那么,结合各年作文评分细则,对近6年安徽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分析判定,以下基本观点应该是可以确立的:2009年材料作文立意角度是“弯道超越”,命意毫无疑问是在考查学生对经验技术意志品质和胆量的理解;2010年材料作文是《吴兴杂诗》读后感,其立意角度主要是所谓“选择”或“因地制宜”,命意旨在考查学生面对人生诸问题,如遭遇顺逆不同处境时的选择和适应态度;2011年命题作文《时间在流逝》,这是安徽近6年唯一一次命题作文,也是唯一被认为容易写的题目,所以考后一片欢呼。其实,这个题目跑题不易,写好写深却相当困难,因为此题涉及哲学之困,海德格尔早就以名著《存在与时间》的写作难度警示过芸芸众生。从考后披露的情况看,写得比较深刻、有新意的作文寥寥无几。2012年是所谓《梯子不用请横着放》的材料作文,其命意主要是强调规则安全意识或细节意识,但这个命题遭到舆论的强烈抨击,被冠以“最坑爹”“最难写”“最离谱”的作文命题;2013年材料作文《萧伯纳之问》以两个“为什么”将思辨性直接明示,这对经常不讲逻辑、不善思辨、只会人云亦云的部分考生和一些网民来说,无疑又是一大挑战,所以批评声并未停歇。今年的作文,是以演员可不可以改动剧本台词的争议为语料,许多网民又以学生没表演经历体验为由,对命题大加指斥。据说这次又被某大型网站投票评为今年“最奇葩”的作文命题。其实,此次作文的核心命意在于“我们需要怎样的坚守和改变”,在此立意之下,结合材料,分析论证为什么需要坚守或改变,怎样坚守和改变,比如继承和创新、沟通和合作、角色定位与确定规则,正是论者的写作任务,尽可以由材料引发,各擅所长、各尽其能、发散思维直至收敛聚焦了。
二、近6年安徽作文命题特点及相关影响分析
审视近6年安徽作文命题,除了2011年是命题作文外,其余5年均为新材料作文。那么,这些材料作文命题及命意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作文材料新颖,与学生生活距离并不“遥远”。
对语文专业人士来说,材料避开热点和平庸,是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命题必然的技术性要求。可按某些批评、吐槽者的说法就是,材料生僻,与学生生活距离远,导致学生不会写,写不好。
真的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2009年“弯道超越”,说的是开车人常有的经历和体验,对学生来说,若要纠缠开车本身,似乎真的有很大距离。2013年“梯子横放还是竖放”,不要说对现代的城市孩子来说很陌生,即使农村出身的考生,恐怕也很少接触了解。所以,从熟悉程度这个情况看,说题目语料“陌生”,确实不算冤枉。但是,请别忘了,语文教学有个经典理论,即“课文只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教语文的人都清楚这话的意思,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只不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个用例,是让教师用来“举一反三”的,因为文本是无法穷尽的。作文素材更只是个思考感悟的“引子”或“触点”而已。举一反三,意味着需要联系、联想、类比、引申、迁移、比附,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这也是孔老夫子早就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典型的课例学习和训练,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水平、写作表达能力,从而完成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举例来说,若以距离学生生活远近论,从小学到高中,有多少课文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习《济南的冬天》,那只有身处济南的学生才有机会,是不是都要拉学生去济南感悟?学习《陈情表》,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古事了,且其中人物也都与今天学生身份大为不同,那是否要学生“穿越”一次,回到西晋,然后让学生分别强行“霸占”“皇位”“官位”,或变成九十高龄的“老奶奶”,才能去体会李密的深情和苦衷,才能领会课文的精髓?
不用说,这些想法自然是荒谬的。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的作文材料就一定是要与自己生活距离近的?何况,像今年的“剧本台词修改谁说了算”,虽然对多数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而言,确实因与其生活距离较远而显得有些难度,但一般生活中的“准表演”还是不少,例如课堂表演,即兴演讲,甚至平时少量的学校演出,等等。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东西都没有经历过,或者说,只有少数学生有过体验,那你就不能联想、迁移吗?比如,你把“剧本修改台词争议”扩大为一种对社会现象的争议,如写政策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的群众反响讨论与政府权力约束之间的矛盾,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吗?其中的写作立意空间实在不小。或者,你反驳我说,政策制定不是我高中学生现在的任务和经历,问题太大太重有点“远”,那么,你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或老师讨论问题,比如课文解读、方程演算,又比如班规制定时,持不同意见,需要怎样最终拍板确定的情况总发生过吧?类似这些,都是由材料出发,作一般性的迁移联想所常见的可写对象和路径。
这里特别提请大家注意,本次作文材料的一个细节,即命题人既要为避免命题过于流俗或被猜题,必要而技术性地拉开一点材料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又要避免这种距离跨度过大,因此,特别淡化了“剧”的类型,只提“剧”字,是“戏剧”,还是“话剧”,或者是“电视剧”还是其他什么剧,都故意略去不提。这样做的目的,我个人认为是有特别考虑的,就是想让学生不囿于、纠缠于某些概念,而尽可以联系身边的各种“剧”,大的,小的,喜的,悲的,甚至写实的,比喻的,去作广泛的联系联想。应该说,其用心良苦,考虑周密,可惜没有达成和谐共振。
回到前面,我们说,联想迁移等能力培养,本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大量的诗歌小说等文本,就是提供给师生联想迁移的,反过来也都需要联想迁移想象比附等来完成语文教育的涵泳、熏陶任务。材料选择上的一定程度的“疏离”,恰恰能激发人的思维活性,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现在看来,新课程理念中的某些错误导向种下的恶果终于爆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比如多媒体教学本来不太适合大面积推广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近十多年来,一些语文课,尤其是所谓示范课观摩课等,多媒体课件满天飞,名曰新手段新方法,其实,却真正大量扼杀了学生想象联想的意识和能力。一些学生非图画书漫画书不看,一些网络跟帖反复可见一刀切式的“无图无真相”的无理要求,就是其明显体现。在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真味”消失或寡淡,学生的想象迁移能力大幅度倒退,也就难怪有人指责材料不切近学生生活了。
(二)近年安徽材料作文命题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沉重”的“比较意识和思辨方式”。“比较”“思辨”而且“沉重”,客观上形成了考后舆论评价的一定的负面反应。
比较研究中清晰地发现,各省高考命题往往会与全国的整体风格保持相对一致,但又常常能够反映考区的思想状况与经济水平。从地域特征看,全国卷似因承担更多更大范围的责任而更重教育教化,发达地区如江苏、天津则强化考生围绕自身身份特征作文,如江苏今年材料作文几乎可用“致青春”来定其命意,广东卷则试图在青年学生中通过写作去映射他们对文化、文明的自觉;历史上伟人名人辈出、如今文化活跃的湖南、浙江,其作文命题则总是不甘寂寞,大胆创新。
而安徽,虽然后发,但经济上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精神越发激越。“弯道超越”之材料,本身就建立在对两个人两种速度两种技术胆量意识的比较基础之上,所以,“比较”意识和思辨方式,是发掘两位“争先者” 行为文化重要价值的必要内容,也是确立立意的基本途径;“时间在流逝”之命题,乍看无关“比较”和“思辨”,但你仔细斟酌,是否发现它分明呈露着安徽人不甘平庸落后而要追求卓越、不愿碌碌无为而欲分秒必争的壮志雄心?简短的五个字背后,敲着“时光催人老”的警钟,伴那“秒”(即时间)的滴答滴答,意味着“事”“影”(即空)的暗流、涌动或潜伏,总是那样的令人“惊慌”,让人“失措”。最近三年的安徽作文,则朝着思辨性显著增强的全国性命题方向靠拢,这本来就有点令人措手不及,因为前几年的安徽题如2006年的《读》,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的《带着感动出发》,都是以抒情叙事或夹叙夹议的文体类型考查的。2012年的材料“梯子不用请横着放”,直接将两种标语对比呈现,意在警醒大家在常不被注意却很重要的地方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注安全,关注细节,负起责任。而2013年的材料“萧伯纳之问”,则出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创新推动发展的广阔背景之下,两个连续递出、构成相互对比质疑的“为什么”之问,“比较”意识浓烈,“思辨”特征明显,既令人振奋,又令人紧张,再加上高考特殊环境和时间因素等等影响,引发部分“吐槽”,并不意外。今年的作文语料,则将考生由对去年作文“一些事情”的无限性联想,拉回到“剧表演”,“可不可以修改台词”,两位当事人针锋相对的背后,需要写作者关注的是“改与不改”的各自理由,“改变或坚持”的哲学逻辑,都凸显着强烈的“比较”和“思辨”意识。这类作文,不论其具体写作过程是否可以不限在“剧”或其他材料的范围而讨论其立意,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以及由上年导向建立的思维意识和潜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或适应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沉重”负担。所以,结合近六年考题分析,“沉重”的“比较”意识和“思辨” 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内生压力,是安徽近几年作文命题投射出的非常明显的特点。这是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吐槽”现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偏爱名词加动词并以动词缀尾的长短语式命题结构和命意表达。
观察安徽作文命题,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我们习惯的对材料进行概括压缩后得到的词句表述,其语法结构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即喜欢长短语式语词形式,偏爱名词加动词,并以动词缀尾的词句表达方式,与江苏命题偏爱短语、动词置前的做法,如《仰望星空》《拒绝平庸》等相比,有明显差异。如2008年的《带着感动出发》、2009年的《弯道超越》、2011年的《时间在流逝》、2012年的《梯子不用请横着放》等等,大体都是这样。这使得安徽作文命题有着明显的动感,考生需要注重动词语义的概念澄清、喻义拓展和短语整体意义的联系生发及延伸。
三、理性对待舆论“吐槽”,继续给安徽高考作文命题“点赞”
综上所论,部分学生生活阅历简单,缺少达标的语文素养,加上考题“命意”比较沉重,又加以高考本身的沉重压力瞬间得以释放,于是,安徽近年来作文命题一出,便立马遭部分舆论吐槽,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指出,对“吐槽”这种网络社会不太正常的舆论现象,要认识到其“娱乐狂欢”的公认特征,把它作为我们评价作文命题的标准甚至参考,是没有必要的,也是错误的。分析近年安徽作文屡遭“吐槽”的原因,绝不意味着我们认同这些“吐槽”,而只是作为我们分析研究命题系列问题一个重要角度和相对简易的参考切入点,从而为今后的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和师生应考提供一点借鉴和帮助。
怎么应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对旁观者而言,既不要幸灾乐祸,更不必悲观绝望甚至揶揄咆哮;对真正的语文工作者包括命题人或研究者来说,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固然不好,惊慌失措也大可不必,需要的是坚定信念,沉潜思考,寻找对策,在来年的命题中,适当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适度调整命题的情绪“阀门”。不过,这是另一个新的重要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