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钢铁产业“冬天”的解读与建议
2014-03-12王志明
□王志明
一、引言
如果一个企业成本控制得好、保持一定量的研发投入、产品质量优良、营销工作做得也不错,按部就班地围绕“供-产-销-研”经营下去,能否保持成长和赢得未来呢?答案是不确定的。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中国钢铁产业,需求严重萎缩,巨大的产能无法释放,钢价暴跌,众多大钢厂陷入亏损境地,纷纷被迫进行减产保价,历经5年多的深度调整,至今仍没有好转的迹象。可以说,钢铁业的“严冬”已然来临,而这个“冬天”究竟要持续多久尤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钢铁企业不作改变,这个“冬天”将更加漫长。正如2000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企业只有始终保持对产业‘冬天’的警觉性与危机感,居安思危,自觉遵从行业发展规律,不盲目发展壮大规模,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才能屹立于现代企业之林”。
二、美国钢铁产业变迁案例
100年前的北美,工业化浪潮来临,铁路、石油、钢铁等重型产业兴起,市场前景十分诱人,以钢铁业为例,各地纷纷蜂拥占地建厂,一时钢铁厂商数量达到近千家,恶性竞争、价格战硝烟四起,彼此杀价竞争,行业整体陷入无序和困难之中。金融家摩根出于对自身银行资金安全的考虑,挥舞金融杠杆推动美国钢铁产业大重组,要求各厂商进行行业性合并,组建垄断性的美国钢铁公司,以放松或收紧银根的方式迫使各钢铁厂商接受摩根的重组方案,最终成就了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控制了美国钢产量的70%。这一轮北美产业重组浪潮几乎波及所有工业,产业过度竞争的格局被彻底改变,规模经济性得以实现。可以看出,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变迁路线为:从厂商林立的产业分散开始,经历血与火的并购整合、产业重组阶段,最终走向寡头垄断格局。演变过程中,产业内的大多数厂商,不是被挤垮就是被兼并。厂商的命运并不像直观看到的那样,取决于产品的成本与质量,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的背景下决定于产业变迁的大势。
现代产业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竞争的层次,转向了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仅仅聚焦于“产品”的工厂型企业终将被挤压到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命运受制于人。企业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商之间的直接竞争,更取决于随着产业竞争阶段的不同,企业不断适应、不断演化的竞争力的动态调整能力。昨日的竞争优势可能会突然成为今日的竞争劣势。
三、对中国钢铁产业“冬天”的解读
1.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困境因素分析
从2002年开始,受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和世界经济回暖的影响,钢材需求总量高速增长,钢铁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各地纷纷蜂拥占地建钢厂、扩产能,只要生产出钢材就能赚到钱,产量跨越式、超常规发展,认为产能越多越好,钢铁企业不愁销路,获利丰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由于这一时期钢铁行业自律性差、无序竞争、产品线重复建设、产品附加值低且同质化严重,钢铁企业大而不强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企业只要有钱赚,很少有人考虑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问题,更没有人思考产能过剩的问题。
但行业发展规律是无法规避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工业充分暴露出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失衡、产能严重过剩、资源能源消耗过度等诸多矛盾;同时,由于对国际资源的高度依赖,中国钢铁业在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中没有话语权,行业利润被严重挤压和蚕食。可见,高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投入、高回报的传统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微利长期化甚至是亏损长期化的新阶段。因此,目前钢铁企业必须根据新阶段的要求来培育和提升竞争力。
2.后危机时代中国钢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
如果企业是一艘航船,这艘航船就必须行驶在产业经济的海洋上,必然会受到产业变迁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世界经济这个大气候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识时务者为俊杰。产业结构变迁、价值链重新整合和国际竞争就是中国钢铁产业目前面对的三大“时务”。过去几十年间,世界经济经历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其特征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迈进。从大的经济形势来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服务经济迈进的趋势不可阻挡。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在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30多年的高速增长即将告一段落,次高速增长条件下如何实现进一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所有行业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钢铁等传统制造行业。从理论上说,任何产品和产业都有生命周期,进入生命周期后期和平稳期后,产品利润都会进入微利时期,厂商往往利润非常薄,钢铁行业也不例外。钢铁企业要么借助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产品创新延长产品周期,延续增长;要么通过相关多元化战略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新旧产业组合来保证新的增长。更好的方式是将两种增长方式相结合。
对钢铁企业集团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可持续。在钢铁企业集团做强做大以后,如何保持持续强势发展,变得愈发重要。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下一步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会进入平缓期和成熟期,中国经济将会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中国社会和产业将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迈进,消费取代投资,将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个人消费领域(衣、食、住、行、玩)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中国社会经济未来30年将面临的最主要的变化,也是中国所有产业和企业将面临的最主要的宏观经济背景;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要为其作相应调整。
在目前竞争和开放的市场背景下,中国钢铁厂商林立并存的局面不可能长久,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产业整合和产业集中也是中国钢铁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方向。曾有咨询机构预测,未来5~10年内,中国钢铁业将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行业整合过程,最终可能仅仅存在五六家钢铁公司。尽管只剩下五六家公司,可能仍有两三家公司长期完全不赚钱。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改变,形势在变,规则也在变,因此,钢铁企业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
四、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建议
1.转变观念
中国钢铁企业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竞争思维要从产品提升到产业高度,从产能致胜、规模致胜、品种致胜,转变到产业链致胜。
2.改变竞争方式
不仅凭借优良的产品去跟竞争对手展开竞争,还要凭借一条更有效率的价值链去跟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在规模做大以后,中国钢铁业巨头的竞争,将不仅取决于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商之间的竞争,更取决于从上游原材料铁矿石到下游产品制造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演变趋势。因此,对上下游产品的定价权、面向终端用户的加工配送和物流都具有特别意义。
同时,也应注意到,不是上下游一体化就一定会有优势,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也有风险。1加1肯定会有大于2的系统优势吗?不一定,只有将优势环节相组合才有可能形成竞争优势。事实上,并不存在所有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即便是世界500强企业,也只是在产业链条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甚至是只专注于某一个环节,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就可以获得呈现自身特色的市场竞争优势。如,英特尔公司只做芯片,却占有垄断利润的70%~80%,而做整机的企业只占有利润的10%;联想只做整机,利润虽然薄,却是国内个人PC市场的龙头老大。
3.遵从钢铁产业的发展规律
钢铁企业必须自觉遵从钢铁产业的发展规律,摒弃落后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未来3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产能严重过剩,微利甚至亏损已长态化的今天,必须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规模、产能致胜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一味进行低成本竞争、打价格战不会保证钢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违背规律去经营企业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报复。将来一些甚至是大部分钢铁企业迟早要被兼并重组,不如趁早计划和安排,关、停、并、转,都可以考虑,不要再盲目上规模、上项目。然而,目前这种情况并不乐观,因此中国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五、结束语
一个钢铁企业,自身内部运营得好只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了解和顺应产业发展的大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变革,即使成功也只能限于一事一时一势,最终还是难免被淘汰出局。因此,企业必须始终保持对产业“冬天”的警觉性与危机感,自觉遵从行业发展规律,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1]任正非.华为的冬天[J].三联竞争力,2010(4).
[2]王明夫,王丰.高手身影:中国商业原生态实战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庞丽静,张向东,种昂.解密钢铁产能悖论[N].经济观察报,20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