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文本解读探微

2014-03-12孙益华

语文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现代文考场文本

孙益华

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其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但从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无论试题难易,考生都很难拿分,普遍存在审题不严、扣题不紧、词不达意甚至无从下手等问题。为此,专家提醒备考中的“题海战术”是无效的,文本解读才是核心。

一、教材文本与考场文本解读的区别

教材文本解读和考场文本解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材文本解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考场文本解读的主体只有学生;教材文本解读可以借助于文本章节安排、课文注解、工具书及各类参考资料,而考场文本解读除文本本身外无任何资料可以参照,全凭考生对文本的感悟;教材文本解读中,一篇文章的解读可能需要几课时,允许逐步理解和感悟,而考场文本的解读必须在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当然,教材文本解读与考场文本解读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相通的,是可以移用的。可是为什么考生不能顺利完成教材文本解读到考场文本解读的转化呢?究其原因,应该是我们的教材文本解读与考场文本解读均存在着误区。错误的观念、低效甚至无效的解读路径,把考生送进了死胡同。

二、教材文本解读的误区

1.功利化

教师或许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或许是源于功利主义,在处理教材时更多地关注古诗词和文言文,而现代文则是选教部分篇目,其他篇目只是简单地处理一下字音、字形、词语解释、中心思想等。即便是选教的篇目也未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要么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最终只能一股脑儿灌给学生;要么是文本还没解读清楚就已经延伸到了文外,满是游离于文本的拓展,中看不中用。如此功利的现代文教学,能培养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吗?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解读的过程,即在对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他文本的能力,而非对文本意义的机械解构或完成。所以,在教材文本解读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而非让自己解读的结果替代学生的解读过程。

2.政治化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诠释,是最能反映社会真实的。然而,多数情况下,我们人为地给一些文章上纲上线,强行拔高其思想性。教师迷信权威,迷信教参,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权威怎么说,就怎么说,教参怎么讲,就怎么讲。这种政治化解读,缺乏对文本整体乃至深层的把握,人物分析扁平化,势必导致人文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3.模式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文本解读的固有模式,并坚持用这种模式去观照文本,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读体系。以机械化、程式化操作,极其残忍地肢解美文,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割裂了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诸如语音、文字、词汇、修辞,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这些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的所谓知识点把学生与文本隔开,完全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过程。

三、考场文本解读的误区

1.浮躁游离

考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常常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因而在理解上出现了游离文本、主观臆断的现象。考生不是根据文本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仅凭文本中的只言片语作主观猜想,或是对文本作漫无边际的衍生,却误认为是在对文本作多元解读。殊不知,任何解读都应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脱离文本的所谓多元解读均为误读。

2.浅层肢解

当前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趋势,“浅阅读”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这种功利性、娱乐化的浅阅读必然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必然形成“浅思维”,而我们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它是一种深阅读。

3.拔高曲解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味地“拔高”作者的思想境界,“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把文本解读得玄而又玄。因而,考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无视文本的写作背景、创作目的及作者的思想实际,一味地“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作品的思想内涵。曲解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文本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用固有的条条框框去硬套,缺乏文本解读的针对性。

4.以今度古

高考的现代文文本与考生是有隔膜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作者的处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都将成为考生解读文本的障碍。考生解读文本时必须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方法,才能进入阅读状态,才能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而实际答题中考生往往忽视背景,以今度古,误读文本。

四、考场文本解读思路

1.全面把握文本信息

文本解读的前提是阅读,阅读时必须全面把握文本信息,包括题目、作者、正文、注解、写作时间等。正文自然是我们阅读的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等都隐匿其中,唯有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然而,标题、作者、注解等同样包含着重要的信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内涵一般比较丰富,它可以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及含义,可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作者、写作时间和注解等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进而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文本的整体领悟,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理解。整体感知常用的切入方法有:借助标题、作者、注解、写作时间等外围信息;抓开头,重结尾,尤其是结尾;关注议论抒情语句、比喻象征语句、反复出现的词句等。此外,还可根据文本特点、文章结构、文章线索、矛盾冲突等整体感知文本。对于比较复杂的文本,可分段分层,逐层概括,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总之,唯有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从高处大处着眼,我们的理解才不会失之偏颇。

3.深度剖析文本内蕴

文本解读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什么,了解文章表面的内容与字面的意思,更要挖掘文本的内涵,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我们还要品味文本,准确理解、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侧重于对语言与表达的品析,如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结构思路等。文本解读的更高层次是鉴赏评价,解读文本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写,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我们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深刻发掘文章的深层意蕴,要从细节入手,借助联想与想象,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中把握形象与情感。

当然,深度解读应深而不过,过度了就是误读。深度解读应该是客观的,符合作者的本意、时代的特征,我们不能仅仅依据作者的身世经历,作简单的概念化的贴标签式的知人论世;深度解读要符合文本的客观,必须契合文本的整体价值取向,尊重作者原意而不囿于作者束缚,重构文本意义而不背离文本客观。

五、考场文本解读能力的训练方法

1.教材学习中提升解读能力

语文教材学习中的文本解读要在教师指导下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我们必须走出功利化、政治化、模式化解读的误区,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感受和领略文本的历史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学会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解析背景、挖掘内涵,辨识手法、鉴赏评价等。

2.习题训练中强化解读思路

现代文阅读解题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必须走出“题海”,阅读题的出路在于读懂文本,一味地机械做题是无法实现解题突破和能力提升的。我们要把现代文阅读题的文本当作教材文本来解析,将正确的解读思路与方法反复演练,内化为文本解读的自觉。唯有如此,考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把阅读训练落到实处。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难点,但并非是不可战胜和超越的,关键在于强化文本意识,提升解读能力。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及阅读训练材料渗透知识点、能力点,强化解读,扎实训练。如果说解题训练是“治标”的话,解读训练才是“治本”。而唯有“治本”,才有望实现现代文阅读考点的突破。

猜你喜欢

现代文考场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