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艺术品收藏与美术馆的关系

2014-03-12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藏品美术馆

林 蕾

在当今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品收藏日渐成为热门学科,但追溯历史,收藏是从古早文化开始就存在的行为。古今中外,无论是宫廷收藏还是个人收藏,都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研究绘画源流与历史提供了依据。作为艺术类博物馆的美术馆,肩负着保护、积累人类文化精神和艺术财富并使之绵延传世的责任。具有收藏展示艺术精品、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组织学术研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等多种重要的社会职能。各国各地区的艺术发展史被完整地保存在各个美术馆里,通过展览和研究继续着丰富和拓展的进程。因此,本文将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来浅析艺术品收藏与美术馆的关系与国内美术馆收藏的现状及发展。

一、收藏之于美术馆的意义

收藏是一个美术馆的立馆之本,藏品的数量、质量从最根本上决定了美术馆的实力与地位。“收藏是美术馆的基础,没有收藏就没有美术馆。”早在1996年,中国美术馆前馆长冯远,就在“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研讨会”上发此感慨。美术馆的收藏与学术定位互为关联。只有对自身学术方向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才能长远地规划本馆藏品的收藏方向与特色,制定明确的收藏方针。同时,充分利用藏品资源,以藏带研,以研带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藏品的意义,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收藏和研究是美术馆的两大核心职能,也代表了美术馆的学术形象。藏品经研究才能体现其价值,而研究也离不开具体的藏品。对于一间美术馆而言,收藏和研究的定位,直接影响其学术形象和发展方向,是至为重要的关键因素。以广东美术馆为例,因其身处华南艺术前沿阵地,从民国时期开始,大批艺术家留洋归来,中西方艺术在此碰撞交融,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作品。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东正处于对外开放的港口,受到西方艺术思想冲击,当代艺术蓬勃发展起来。根据地理位置与人文传统的优势,广东美术馆将收藏目标定位为:以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美术作品和海外华人作品为收藏对象,以中国近现代沿海美术和广东当代美术为收藏重点;藏品以绘画、雕塑、陶艺为主体,兼收对美术史构成意义的各美术品类以及有关的美术图书和文献资料。广东美术馆以目前已经收藏和正在进行购藏、募捐的20世纪广东美术各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为基础,完善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美术现象的梳理工作,并围绕藏品开展研究和出版等工作,侧重于美术史和代表性作品的收藏,力求以作品反映现当代广东美术史的主要脉络。从不同的专题和角度将广东美术放在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的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比较、研究,以使广东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中展示其美术史的独特位置和意义。以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入手,力求提供一个较完整的美术史脉络和总貌。广东美术馆以艺术史为线索在收藏工作中做了诸多积极的探索,调动藏品,进行不同的专题陈列,如2012年年初举办的“碰撞与交融——广东美术馆藏早期留洋艺术家作品陈列展”。展览将重点馆藏的一批早期留洋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展示给广大观众。经过多年来馆内研究人员与学者的不懈努力,较为系统完整地梳理出这一时期的艺术史序列,以作品为依据,深入解读,提出新的角度与命题。一系列的陈列展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为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完善这一时期的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同时,美术馆的收藏也是自身一张响亮的名片,正是大大小小不同美术馆各自有特色的收藏共同构成了系统而多元的美术馆生态,馆与馆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化艺术的不断推进。如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使中国观众近距离接触到包括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大师波提切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大师丁托列托和提香的画作在内的82件作品使观众看到了意大利艺术从15世纪至20世纪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意大利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比较研究,亦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二、国内美术馆的收藏现状

收藏经费的不足已成为国内各公立美术馆普遍面临的问题,据资料显示,上海美术馆2009年得到的财政拨款为200万,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美术馆,这已经是很高了,相比之下,国内有一些美术馆全年的收藏经费只有几万甚至没有。面对当下艺术市场的兴盛,收藏与投资的关系愈发密切,一方面,使得艺术家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让许多收藏经费不足的美术馆面对一天一个价的艺术品望而止步。许多公立美术馆收藏品的来源,主要是依靠艺术家本人及家属、收藏家的捐赠,另有部分藏品系以象征性的低价位购进。这两个途径,几乎可以概括目前我国美术馆现有藏品来源的现状。

许多世界上著名的美术馆,都是收藏家捐赠收藏成为能供民众观赏的馆藏。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收藏了数千件艺术品,并从1957年开始,把自己的收藏通过捐赠给美术馆的方式与公众分享。他们首先考察相关美术馆,对其学术定位和馆藏情况有深入了解后,把自己的相关藏品,通过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捐赠给美术馆,基金会负责藏品的保存、展示与借出等事务。

2011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贺岁展“50年捐赠作品大展”,这是中国美术馆50年所藏捐赠品的首次大规模亮相。 邓拓捐出的145件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画;伍必端捐出的315件收藏和自己的画;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价值2700多万美元的艺术品;刘迅捐出的1783件个人作品和收藏……800多件作品,89位捐赠者,正是这些捐赠者的慷慨成就了中国美术馆。 同时,这也令许多地区性美术馆、中小型美术馆望而兴叹,经费不足使它们无法收藏艺术水品较高,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从而无法提升其自身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进而无法吸引收藏家的关注,陷入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矛盾,许多美术馆在举办展览时,不得不以收藏作品来代替场租,从某方面来看,这确实能暂时缓解收藏不足的困境,但从长远来看,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藏经费不足的问题,并且容易使收藏活动陷入无序的混状,收藏不到真正需要的美术作品,也无法长远地规划本馆美术品的收藏方向与特色。

三、美术馆收藏的去向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馆未来的收藏方向应逐渐转移到艺术品市场中去。单单依靠艺术家或收藏家捐赠的模式已日渐衰弱,如不及时介入当下的艺术品市场,美术馆将面临被孤立于现代艺术市场体系之外的窘况。首先,政府应重视收藏工作,加大投入,收藏经费作为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应成为一项必须的固定的经费,国家逐年给予增加,确保美术馆能开展正常的收藏活动。另一方面,在当今艺术品市场热火朝天的环境中,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美术馆在收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理性思考,准确判断是不是市场炒作,而不是盲目跟风,作品应经得起艺术推敲和时间检验。同时,注重培养艺术鉴定方面的人才,才能正确判断艺术品的真伪,优劣与价位的相符度。同时美术馆要建立规范的美术品购藏程序,拟入藏的美术品必须经过有影响的美术家及相应的美术品鉴定专家的确认,以确保入藏品的正确性和艺术质量。

四、结语

美术馆作为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的平台,是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今艺术地图,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以各自独特的收藏为基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开放的艺术景观。本文藉由国内美术馆的收藏现状来浅析收藏之于美术馆的意义,以及国内美术馆的收藏去向。希望能由此继续更深入地探寻收藏与美术馆的内在关联,为美术馆的收藏工作尽己微薄之力。

[1]孙欣.《收藏的去向——浅析奥地利的美术馆生态》.《中国美术馆》.

[2]宋玉麟.《美术馆收藏之我见》.《美术报》.2002年8月31日.

[3]《没有收藏就没有美术馆》.《天天新报》.2012年4月21日.

[4]王春辰《收藏的魅力——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访问记》. 《东方艺术大家》.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藏品美术馆
少年美术馆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大同美术馆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去美术馆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