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背景下景德镇制瓷手工艺传承研究
2014-03-12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汪 浩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001)
一、概述
《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的制瓷历史若从汉代算起,距今已有近两千年了。在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景德镇给世界遗留下来了很多闻名的陶瓷艺术品,如清澈透亮的青白瓷、精美的成化鸡缸杯、宝石一般的康熙青花等。这些光芒四射的陶瓷艺术则承载着景德镇工匠们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技艺-----能将让胎质“薄如纸”的拉坯利坯技术,能让釉面润泽如美玉的柴烧技术,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术等。然而由于工业文明的到来,当批量机器生产的利润、市场认可远远高于手工时,景德镇的传统制瓷工艺便遭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原料制作机械化,注浆、压坯代替了手工拉坯,气窑和电窑代替了柴窑,手工绘画被贴花所取代。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这意味着人们开始重视手工制瓷,而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危机。著名学者张道一先生曾这样说道:“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即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像是一个‘包袱’,感到背负的沉重,也要顽强地背着走下去,最低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使它不致熄灭,中断。因此,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法估量的。”在笔者看来,这段话中的“传统文化”可以替换成“制瓷手工艺”,制瓷手工艺的传承不仅仅是善待历史,更是有助于景德镇未来的发展。
张德山在其《景德镇陶瓷教育简史》中讲到:“景德镇的陶瓷技艺教育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技艺教育的父子家族世袭制,后来的行帮师徒制和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制。”也就是说,景德镇制瓷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家庭式传承、师徒式传承以及学校式传承三类。本文并不涉及探讨这三类传承的历史和分期,只是希望从制瓷手工艺、学校、学生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现代高等教育与制瓷手工艺传承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学院教育本身和工艺传承,而是希望以较为宏观和联系的视野去看待由学校教育所引发的一系列与工艺传承的有关现象。
二、当传统制瓷手工艺遭遇现代艺术观念
20世纪开始,陶瓷因为西方的一些知名艺术家(诸如罗丹、毕加索、高更等)的参与而改变了传统工艺的准则,使得陶瓷更具实验性和现代观念,从而形成了现代陶艺。而景德镇真正开始接受现代艺术观念和西方艺术理念来创作陶瓷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当然最先接受这股风潮的是代表着知识和理念前沿的高校。然而,如上文所述学校教育又肩负着传统制瓷手工艺的传承使命。那么在最具文化底蕴又敢于接受新观念的高校中,制瓷手工艺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相遇的结果会如何,制瓷手工艺的自身是否有生命力呢?
传统制瓷手工艺和现代艺术观念之间的讨论已经有很多,通常我们能够看到人们将他们转化为“技术”和“艺术”,或者“传统”与“创新”诸如此类的名词。诚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的制瓷手工艺对于现代陶艺的发展是有阻力的,这主要体现在传统制瓷手工艺在思想和概念上的束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匠气”。传统制瓷手工艺的本质是工艺性的,追求精绝、华丽,而这已经不是现代人审美的全部,更不是艺术的全部。但是从本源的角度来看,制瓷手工艺是现代陶艺的根本。笔者认为美国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弗朗兹·博厄的一句话概括的很到位。他说:“无论哪一种工艺,其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技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装饰艺术就随之而发展。艺术品的产生与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人们精通了某种技术以后即可以成为艺术家。”也就是说,现代艺术观念的实践是离不开技术载体的。一件陶艺作品的诞生离不开成型、装饰和烧成这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在上万年前的彩陶时候就已有之,现代陶艺又怎么可能撇得开传统制瓷工艺?因而传统的制瓷手工艺是本源的东西,无论在现代社会还是未来社会中仍然是有生命力的。
三、高等院校的传承选择
高校在对制瓷手工艺的传承上又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和课程设置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正如著名陶艺家、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吕金泉所说:“一个好的陶艺家应该了解和掌握陶瓷制造的全过程,无论从生产工艺方面,还是制作技艺方面,从头到尾都是亲身参与,从泥料的配制到拉坯、利坯,到装饰、施釉,直到最后烧成。陶艺家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关技艺,在陶艺创作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当然吕教授的话语不能代表所有老师的观念,但是在大部分高校老师的眼中,制瓷手工艺是陶艺作品的基础。
关于高校的课程设置,现例举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中所需要学习的课程。理论课程: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陶瓷史、世界陶瓷史、平面构成。美术基础课程:国画工笔、素描、色彩、泥塑、浮雕等。陶瓷工艺课程:拉坯、泥板成型、泥条盘柱、新粉彩、青花、窑炉、泥釉料配制、模具成型。环境陶艺、生活陶艺、实验陶艺等。这些课程的时长大概都在1个月左右,从这些课程的设置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史论专业设置意在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陶瓷及美术的相关历史,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陶瓷和艺术审美框架。美术基础课程则是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锻炼。而陶瓷工艺的课程则让学生了解了从泥料到烧成的所有制瓷重要步骤。另外陶艺专业的学生都在高中学习过美术,拥有一定的美术功底。
从学校对学生的选择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当代的学院所进行的制瓷手工艺传承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艺术性。手工艺的传承已经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了,或者说学校教育已经摆脱了凝固刻板的手工艺传承方式,而是将其归为艺术这一大的视野下进行传承的。正如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所说:“任何工具都有优点和局限,工具和技法永远是思想感情的奴才,作者使用它们,虐待它们。”陶瓷艺术发展到至今应该也是这样的,制瓷手工艺的传承已经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和“技法”它们最终都是为陶瓷艺术服务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制瓷手工艺的传承可以不严肃。
然而从纯粹的制瓷手工艺传承这一角度来说,每门课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手工艺可能需要花上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而本科教育毕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何况陶瓷制瓷手工艺自古就有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一说。高等教育的四年中不可能全部学会这七十二道工序,或者只在四年里专门去学习一两种制瓷手工艺。这一客观的矛盾存在,也使得学校教育在制瓷手工艺传承上有着一定的局限,因而学校的教育本身只能是一种引导式的传承。
四、市场背景下的学生与制瓷手工艺传承
学生之所学及其所受到的制瓷手工艺传承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否有助于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行为是否能够带动其他传承的活力,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一个重点。而最能够反映这些问题的则是市场,市场的选择和消费者的认同是检验这些的最好标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近些年来学生与手工制瓷进入市场后最为直观和最有影响的事件。
近些年在景德镇掀起了一股手工创意陶瓷的风潮,尤以乐天创意集市和新厂校区门口的陶艺街的兴起为代表,当然还有最近发展起来的明清园创意集市。根据叶瑞敏的《市场语境下景德镇陶瓷创意市集田野考察》的调查显示,光乐天创意集市每年的摊位费收入就有30万元,以及后来发展的明清园创意集市每年摊位费收入更是能够达到60余万元。而陶艺街现在的店面位置也是供不应求。近年来景德镇旅游或者在外地搞陶瓷销售的人都会到这些地方来游玩和选购商品。这种种现象表明了这股手工创意陶瓷风潮的影响的巨大。而引起这股风潮的主力军恰恰是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工艺美院、景德镇高专等)的陶瓷艺术专业的学生们,会出现当前的现象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对于消费者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千遍一律的工业产品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和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了,富有人情味和独特性的手工创意陶瓷则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因为年轻并且知识结构的影响,其选择的生产陶瓷的模式更加注重创意、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当然手工生产投资少、多品种少批量订货的生产模式也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基于市场对手工和创意为核心的陶瓷产品的认可,促使了更多的学生投入于手工陶瓷的创作,学生们进而更加注重手工艺的研究以便和创意更好的结合,制瓷手工艺的传承也因此变得更加顺畅。比如近年来市场上兴起的柴烧,也是因为一经推出就受到很多客户的喜欢,而且柴烧的价格要比气窑烧制的陶瓷价格高上很多倍。因而有很多学生在自己的作坊里建起了小型柴窑开始进行柴烧。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景德镇濒临灭绝的柴烧工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许学生们的柴烧技术还很不成熟,但是照此下去,这一工艺有活力地传承下去是没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市场的欣荣必定引起学生的生产规模扩大,以及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行业。加上前文所提到的学校教育对于制瓷手工艺传承的局限性,学生请具有专业技能的手工制瓷师傅(如拉坯师傅、利坯师傅、画工、烧窑师傅等)便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在陶院附近经常能听到一句这样的玩笑话,景德镇的做瓷工钱是被学生给提高上来的。虽然有些夸大,但是却道出了以下事实——学生的手工陶瓷确实带给了很多师傅的从业机会及生意机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景德镇的技工如果熟练地掌握了某一制瓷手工艺技术,月薪过万是很正常的事情。从这一现象来说,手工技艺得到的认可以及工资的提高,可以促进更多人愿意去从事和学习制瓷手工艺。所以学校教育的结果同时也带动了其它方式的手工技艺传承。
五、结语
景德镇的制瓷手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及中国文化史中重要的一部分,传承制瓷手工艺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制瓷手工艺在当代仍然具备生命力,当代高等教育在制瓷手工艺传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其传承的方式更具现代性、艺术性和延伸性(能够带动其它形式的传承)。这样的传承形式使得制瓷手工艺更具活态和魅力,并且融入了当代社会中,成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这样的传承才让制瓷手工艺更有价值和意义。
[1]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美术与设计版[J]. 2008(6):20-27.
[2]胡娟.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中国陶瓷[J].2012(10):34-36.
[3]周星.器物技术传承与文化[J].民族艺术,2001(1):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