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众艺术的商品化

2014-03-12许学宁张立军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0003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036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商品化大众艺术

许学宁 张立军 (.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沈阳 0003 . 辽宁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036)

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的与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通常一般是叙述的,它加强大众的信念与感情,维护大众的风俗习惯,创造社会集体的同一性。他的特点是风格变化快,内容多形式,并且不断从贵族艺术、民间艺术、外来艺术汲取营养,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影电视及其他许多流行的文娱活动、物件、潮流、风尚等方面利用现代技术。

大众艺术在西方兴起于20实际20至30年代,而在我国崛起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艺术、来自学界的精英艺术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艺术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大众艺术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并且大众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一种消费性艺术,通俗艺术,因此得到了学界各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国内外的精英主义者对大众艺术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认为在商业逻辑的运作法则之下,由于工具理性的扩张,科学技术的侵越,艺术已失去了高贵独尊的文化领地,它不再是“膜拜物”,而成为消费品,艺术的可机械复制性,摧毁了精英主义者所尊崇的古典主义的美学准则,悍然袭击了艺术自律的领域。的确,大众艺术兴起于工业时代势不可挡的商业大潮,在此潮流之中,大众艺术将自身也交付给了功利交换的领域,艺术与消费产生了关系,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合力作用最终催生出了艺术商品化。

近几十年来大众艺术的盛行使得艺术商品化现象越发明显,最能反映大众艺术商品化现象的是电影艺术。电影不同于传统社会下产生的艺术,它不再是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的结晶,它综合了之前包括文学、表演、音乐等几乎所有的艺术特点并拥有了自己的特点,而且比以前的任何一项艺术更加生动鲜活富于感染力,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然而电影这门特殊的艺术却无法摆脱商品性,因为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其双面性。早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就出现了知名的大制片公司,在美国有环球、华纳、米高梅;在法国有著名的百代,高蒙;甚至在刚刚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成立了红极一时的明星电影公司和联华电影公司。伴随着这些制片公司的起落沉浮,电影逐渐成了新型的工业——文化工业的典型代表。它不需要烟囱不需要煤炭,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收益。它或许是这个商业时代最微妙的反映——它反映着这个社会,也是这个时代新新产物中的对这个社会的最好的印证。因此说在这个商业社会的大环境下诞生的电影,它的基因里就注定了它具有商业性。2000年,张艺谋指导的电影《英雄》拉开了我国商业大片的序幕,45天内创出了2.5亿票房的记录,《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以3.5亿元的票房超过了美国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的新记录。1这些电影中“奇观”化的视觉设计,演员的明星化,拍摄前后制片方的大力宣传等商业行为保证了票房的可观。不仅仅是电影艺术,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走穴,各种各样的艺术博览会等都是大众艺术商品化的表现。

大众艺术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张和繁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通俗性满足了普通大众对艺术欣赏的要求。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欣赏艺术作品是为了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丰富生活,如果面对茫然不懂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讲只能让精神疲惫而已。而大众艺术主要是以人民大众为创作主体形成的反映日常生活,表现民众情感,贴近大众生活的一种能够为大众普遍认同,接受和理解的艺术形式,因此与大众艺术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生活”二字。所以说这些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所产生的最平时最真切最朴实的美是真正适应大多数人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的。然而近年来,在大众艺术蓬勃发展的道路上却出现了些许不和谐音符,个别艺术创作出现庸俗化甚至媚俗化倾向,主要反映在比如艺术选秀类节目、网络歌曲等艺术形式内容轻浮浅薄,格调低俗,这与健康、积极、和谐的先进文化要求相悖离。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完全出于商业目的而不考虑艺术性,因此急功近利的有意降低姿态来获取最大程度的商业利润。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很多人开始思考商品性对于大众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市场经济的介入是否会导致艺术的异化呢,被商品化了的艺术还是艺术吗?

在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中,艺术的产生需要超越现实利益,这样才能具有自由创造的特征,因此艺术是与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缘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大众艺术作为一种消费性艺术一直为人们所争论的原因。其实艺术具有商品特性是起始于社会分工的出现,那时艺术创造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从物质创造活动中分离出来,于是出现了专门以艺术为职业的劳动者。对于这些艺术生产者来说,艺术创造不仅是实现自我精神价值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除了艺术作品再没有什么能够为自己换取必须的生活资料。这时艺术品的创造和消费产生了分离,艺术品进入了市场流动领域来寻求消费者,于是,艺术开始成为了商品。早在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他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马谢雷、本雅明等都对艺术生产作过精辟的论述。马谢雷认为任何创作本质上就是一种生产,而艺术就是一种产品;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创造同物质生产一样是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的。从艺术史方面来看,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艺术商品化现象古已有之。我国汉代就出现了图书交易的市场:书肆;3许多著名的画家如基伯仁、吴道子等都明码标价出售自己的艺术品;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商品化已经非常发达了,当时意大利著名画家如波提切利和米开朗基罗都从事过艺术的商品生产;乐圣贝多芬也不得不出卖自己的作品以获得经济利益,而巴尔扎克和大仲马等作家更是通过作品在市场上销售而得到了丰厚的报酬。在过去,艺术作品相对稀缺,艺术的消费往往只能集中在少数特权阶层的人们中间,没有形成普遍艺术消费现象,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上产生了大众消费,而且市场能够大规模的生产艺术产品,并且在艺术上同样产生了大众消费。艺术消费的普遍性,艺术市场日益壮大和活跃,便使得艺术商品化得到了比以往都更加充分的体现。

有学者看到大众艺术有消极的一面就开始质疑其商品属性会导致艺术的“异化”,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艺术商品化事实上正反映了艺术的进步。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再没有以往某个集团或个人垄断和操纵文化艺术活动的现象发生,艺术家再不用刻意去讨好“恩主”而是获得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并且他们面对的是整个社会以及有各种各样艺术爱好和审美情趣的人们,这使得艺术真正走向人民大众。在我国,大众艺术走向市场就是一大进步,市场经济开启和发展了艺术商品化,推动了艺术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艺术产品,使得艺术更加繁荣。这里并非刻意抬高艺术的商品属性,而是想说明当今大众艺术的商品属性并不必然造成艺术的堕落,精英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商品属性,比如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也常常是为了经济问题而写作,但是他们都创造出了不朽的作品。大众艺术的生产过程中确有不顾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而盲目追逐经济利益的现象,这样生产出来的艺术产品就好比是假货。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归罪于艺术商品化、市场化本身,就好像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制假贩假就归罪于市场经济一样,关键问题在于人,在于人怎样去正确的看待艺术。这也给大众艺术的生产者提出了要求,电影导演也好,音乐制作人也好,畅销书作家也好,在进行创作时要遵循商业价值规律,但更要遵循艺术规律,要认识到艺术的商品价值正是由其艺术价值所承载的,大众对艺术作品的消费不是别的,正是其艺术价值。秉承这样的理念,艺术家们才能创作出真正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并符合大众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只有这样的佳作才能让大众乐于为其消费并在消费过程中得到艺术享受,也只有这样,大众艺术的商品价值才能作为艺术价值的外在标示而诊真正服务于大众。

注释:

1.陈莉萍.我国电影叫座与叫好的悖逆现象分析 影视评论,2007(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贾明.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 东南大学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商品化大众艺术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纸的艺术
浅析简·爱和于连人生变化轨迹
对农业技术市场推广的服务研究
新媒体技术支撑下信息市场的个体户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