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廊桥遗梦》的修辞之维

2014-03-12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6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弗朗西斯廊桥罗伯特

谢 谐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北京 100026)

《廊桥遗梦》作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爱情影片,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一个美国农妇在丈夫和孩子们出远门的四天里,偶然相识了一位浪迹天涯的摄影师,两人坠入爱河,陷入了一场热烈的婚外恋。和所有的凄美爱情故事一样,它在叫人扼腕叹息的同时,抛出了人性之中关乎爱的古老命题:本能与责任,情感与道德。然而,《廊桥遗梦》绝不同于一般的婚外恋电影,它朴实、纯粹的讲述风格,好比淡雅悠远的水彩;而颇具张力的视听节奏,又宛如一把不断逼近的利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无限哀婉的爱情窒息。美学风格独树一帜,对于该片的美学构建和叙事维度,笔者拟从其耐人寻味的四个修辞之维予以分析和读解。

一、省略

影片朴实自然,简单有力,把爱情本身孕育的过程纯粹化,故事文本、人物线索单纯化,从而避免拖沓的叙事进程、繁杂的情节枝蔓、多余的场景堆积,用看似最简单平凡的东西直指人心,这其中运用到的修辞调度就是省略。

在时间的维度上,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故事只有短暂的四天,然而朴素流畅的镜头语言,从他们认识的第一秒开始,就将时间变成了超自然的符码。影片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时间的流逝,从清晨到傍晚到深夜,日复一日,这四天里的每一天仿佛都是无穷尽的爱在漫溢。在不断被咀嚼的时间符码中,又包含了丰富的空间内容:陈旧的廊桥,暖色调的厨房,白漆木质的餐桌,风里和着泥土香味的庭院农场,幽静的小镇等。它们共同散发出亲切和熟悉的幻觉,仿佛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两人已熟识很久,他们互相倾慕,心意相通,感情世界的旅程在这四天里开始并结束,对于他们来说,这四天便是一生。而当这四天结束了,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和孩子们远行归来,一切又恍如隔世般重重落回现实,时间又静止了,永远地凝结在了那永恒的四天。之后无论是弗朗西斯卡的丈夫过世、罗伯特托律师寄来遗物,还是弗朗西斯卡自己死去立下遗嘱希望把骨灰洒在廊桥上,都成为这四天的延续,用看似浮光掠影的笔触带过,却无法覆盖简易影像里饱满得令人落泪的深情和无奈。这样的省略调度,看似做减法,实则做了乘法,不仅将一份备受争议的爱表现得十分纯粹,令人动容,还让观众意犹未尽地沉浸在感同身受的情境里,无限欷歔。这种将四天以后的故事情节省略提速,也是秉持了“削落美学”的美学自觉,撩拨了观众的参与性想象和情感带入。

二、重复

伊芙特·皮洛在《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的阐释,“时间的自由化, 或者说, 使时间摆脱直线的、单向的和单目标流动的束缚, 这是认知活动的最高成就, 是任何一种思维与抽象活动的根基。”也就是说,重复这一修辞调度对电影文本中的美学构建举足轻重。《廊桥遗梦》的重复修辞表达多在于对物件、场景的自然复沓。廊桥是影片中除了主人公以外最主要的角色,对于这座桥的表现,导演无不巧妙地将其与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紧密相连,让廊桥仿佛有了灵魂和情感。廊桥其实非常的古朴和陈旧,在当地人眼中它的存在可有可无,然而在异乡摄影家罗伯特的眼中,廊桥的美令他停下脚步,每日在相机旁守候它在光线变幻里原始的、脱俗的美。而一定意义上,这座桥也成为了弗朗西斯卡的镜像:她人到中年,随意的穿着,略显臃肿的体态,在宁静的小镇里默默经营着平凡至极的家庭,就连她的丈夫也并不能欣赏到她独特的美。而罗伯特作为不羁、狡黠的流浪者,作为敏锐、感性的艺术家,他在第一眼见到弗朗西斯卡的那一刻起,就敏捷地捕捉到了这个“不平凡的女人”身上朴素的美,并由衷地欣赏。除此之外,廊桥的反复出现也不仅仅是剧情发展的需要,更是弗朗西斯卡内心的写照。每一次当罗伯特在桥下拍照,弗朗西斯卡独自一人在桥上徘徊,当她走进桥洞,幽暗的桥洞里没有光亮,就像她孤独荒芜的内心,弗朗西斯卡脸上露出沮丧忧郁的神情,然而,当她从桥洞的缝隙里小心翼翼地向外张望,外面的阳光透明又温暖,罗伯特专注地在草地上工作,一切都那么和谐亲切,弗朗西斯卡想要走出去,却踟蹰徘徊,只能偷偷凝视着外面的世界和那个撩动她心弦的罗伯特,内心的挣扎和沮丧在她略带慌乱的表情和动作中毫发毕现。这座桥就像她和罗伯特之间的心灵媒介,它连通他们孤独的心,又无声地阻断他们彼此靠近的热情,在幽暗和光明中反复权衡着、彷徨着。影片的末尾,当弗朗西斯卡的骨灰被抛洒在廊桥的和风中,镜头缓缓拉开、上移,淡蓝色的天空深处,弗朗西斯卡终于和廊桥合二为一,终于和罗伯特于此厮守。

三、隐喻

影片的整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并不属于浓烈激进,在情感的递进和渲染上,更多像是主人公自然的流露和在挣扎、进退中“欲盖弥彰”的内敛。全片人物没有为对方献上一句“我爱你”,更没有一处捉襟见肘的煽情表白,然而,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把罗伯特的那句“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深深记在了心里。这与影片精致、细腻的影像表达密不可分。可以说,看似寡淡的、漫不经心的一切都是隐藏着生动意味的潘多拉之盒,隐喻修辞随处可见。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初次见面,镜头给出了几组反打,表面上是两人平常的、陌生的问路闲聊,但镜头语言却饶有趣味地发挥了浓郁的表意况味,两人的反打景别不断变小,隐隐暗示两人逐渐被对方奇妙的气场吸引,默默靠近,镜头成了两人打量彼此的主观镜语和爱意萌发的潜文本。在影片的最高潮段落,也就是那场在雨中分别的戏,是人物心理情感表现最具爆发力的精彩片段,一切镜语都成为不可替代的经典,隐喻修辞令人落泪:弗朗西斯卡买完东西上车,完全命运使然地看见站在雨中的罗伯特,他憔悴地、悲伤地望着她,大雨将他健壮的轮廓湮灭,弗朗西斯卡从车窗向外看见这一切,只能默默吞咽泪水,此时的车窗仿佛一个死死的框架,将她永远地束缚在内。而当罗伯特开着他的陈旧卡车离开,道路中的红灯又在此时不甘心地亮起。弗朗西斯卡透过车窗,透过飘摇的灰色雨雾,再透过罗伯特的车窗,看见自己心爱的人熟悉的背影,那份无法穿透的、由社会责任带来的鸿沟让人深感无力。最后弗朗西斯卡悲痛欲绝地看着罗伯特的车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视线,而这辆车在他们从相遇到相爱的过程中也是重要的角色之一,他们最初的交谈、身体的碰触在车里,这辆车载着他们开往每一处爱的纪念地,狭小的空间成为他们唯一私密的、安全的避难所,好似两人爱的诺亚方舟。罗伯特最终驾车离去,也喻示着两人就此分道扬镳,此生永不相见。

四、逆转

逆转, 一般来说是剧烈颠覆叙事的一般逻辑进程。《廊桥遗梦》在逆转修辞上的表达几乎是贯穿始终、潜移默化的,即,情感流向的逆转。由于影片的题材涉及争议和敏感的婚外恋内容,因此,怎样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接受、同情,以至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最后被深深感动,这是影片能否受到情感认同的关键,也是影片在美学构建上的要害之所在。在叙事结构中,导演有意将现实与回忆两个世界交织叙述,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四天的爱恋回忆为主轴,而当下现实世界中,进行回忆的恰恰是弗朗西斯卡的一双儿女,两位和女主人公最亲近的人在整理母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了母亲深深埋藏的回忆。子女发现了母亲的秘密,还是和道德有关的隐私,他们的心情该是如何复杂和难受?最早的置悬其实也是在将观众归位,引导观众的审美和潜意识向弗朗西斯卡的儿女靠拢,起初的质疑和愤怒,不能理解一个一辈子勤恳善良的母亲怎么会做出如此有违社会道德的事,不自觉让观众和女主人公的子女站在了一个阵营。接下来,通过镜头一点点拨开云雾,走进弗朗西斯卡的内心,我们看见了一个仍旧怀揣少女时梦想的中年女人,在现实和梦想的碰撞下,妥协在平淡枯燥的家庭生活中,丈夫只是一个共室的伴侣,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世界。而当浪迹天涯的摄影师罗伯特走进她的世界,所有关于自由、独立、爱情、性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印记都一一被温柔地唤起,终于在某种程度上圆了她的梦想,更令人感叹的实他们始终在精神上忠贞于彼此的爱情,即便分别后再也没有见面,他们也一直默默关注彼此,作为精神上最重要的寄托和依靠,直到最终他们的骨灰在廊桥上空重逢。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看似平淡,却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在撕扯观众的感性和理性,从一开始和“子女”们一样的抵触,到游离在“情”与“理”之间的挣扎,最后再到“子女”尊重母亲的遗愿将其骨灰洒在廊桥,这样一个情感流动的逆转,给与观众的除了感情上的强大感染,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道德上的思考,“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固然美好,但丧失了责任的担当,爱情的味道就变质了。弗朗西斯卡选择将真爱埋藏在心底,也正是这份感情令无数人动容的关键。

当电影落幕,所有的的修辞格、镜语、声画、蒙太奇都融化成为一种感慨,一种思考,人们在各自不同的解读和领悟中,暗暗参照着自己的人生。我们常说,电影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奇观、深意的反思,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它是冒险,精神上的自由驰骋。那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难以实现的故事,通过在电影中的“冒险”,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解放,从而让人们更好的回归生活,去操持现实中那一份平淡和琐碎。《廊桥遗梦》成功了,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深情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而我们的生活也将永远地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弗朗西斯廊桥罗伯特
无钉桥梁的传承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欧元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享年88岁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去廊桥找你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