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尊宿语录》中方位词“上”的用法研究

2014-03-12王籽郦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方位词参照物语录

王籽郦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古尊宿语录》是成书于近代的禅宗语录的集大成者,是在《古尊宿语要》的基础上经过两次增订而成的。它不仅收录了晚唐至南宋初禅宗南岳怀让一系三十七家禅师的语录,还附有名家的行状和塔记等,书中口语成分非常多,是研究晚唐至南宋初语言现象的宝贵资料。本文以《古尊宿语录》中的方位词“上”为研究对象,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借鉴三个平面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其历时演变轨迹作出有益的探索。

一、关于方位词“上”

方位词“上”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东汉许慎《说文·丄部》:“上,高也。指事也。”指某一物体比另一物体高或在另一物体的上面。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方位词“上”的意义不断发生变化。

从魏晋开始,“上”逐渐产生了“表面附着”意,目的物和参照物表面之间的“附着”关系被主观凸显。从唐代开始,“上”可以附着的名词发生了变化。“东、南、西、北”等方位词和一些空间离散性比较弱的人名开始可以和方位词“上”组成方位短语。“上”的意义已经虚化,只起标记处所的作用。这种用法现在在部分方言中还有一定保存。唐代以后,方位词“上”还可以同许多不具离散性的非实体名词组合,表范围、方面等。这种用法宋以后非常普遍。元明时期,方位词“上”的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受我国北方阿尔泰各种语言的影响。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上”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多义方位词,除了基本意义,还有跟空间有关的派生的方位意义或引申意义。

《古尊宿语录》中方位词“上”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下面分别从语义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描述。

二、《古尊宿语录》中方位词“上”的语义分析

在《古尊宿语录》中方位词“上”共有1096例。下面我们根据方位词“上”的使用情况,分别对其进行语义上的描写。

方位词“上”在《古尊宿语录》中独用的情况共有272例。主要表示空间位置在高处、时间相对在前、社会地位或是级别较高。例如:

(1)上是天,下是地,南北東西依舊位。(卷二十)

(2)從上南泉歸宗諸人,方喚作無迷無悟之見。(卷三十一)

(3)先佛世尊道:“觀法性空,是無上智。”(卷四十六)

(4)師云:“雖然匹上不足,翠巖更與葛籐。”(卷四十一)

例(1)中的“上”同“下”对举,分别指参照物上方和下方的空间位置。 (2)中的“上”表示的是说话者说话之前的很长一个时间段,“從上”即“从前”“以前”。(3)(4)中的“上”指的是级别较高、地位较尊,(3)中的“无上智”智慧,说明对禅的领悟能力已经很强,(4)中的“上”指比说话者的地位高。

在《古尊宿语录》中前加的方位词“上”共出现126例。主要表示空间方位在高处、时间相对在前、社会地位或是级别较高。例如:

(5)師云:“舌拄上齶。”(卷九)

(6)皆爲上祖不了,致令殃及子孫。(卷二十七)

(7)上堂云:“參玄上士,遊方高人,直須具衲僧眼目。”(卷九)

上面(5)例中“上齶”实际上是相对于“下齶”而言的,指整个齶的上面部分。(6)中“上”表示时间。(7)例中“上”修饰“士”,指道法精深、道德高尚者,相应的地位也较尊。

《古尊宿语录》中后附的方位词“上”比独用类和前加类的要多,共有698例,其语义也更为丰富。结合“上”字前所参照的体词性成分,我们把“上”所表示的空间方位关系分为以下几类:

1.目的物处位于参照物的垂直上方,参照物与目的物接触或不接触。例如:

(8)我聞臨死不妄語者,必生天上。(卷三十一)

(9)師云:“東海裏藏身,須彌山上走馬。”(卷十六)

(8)例中“上”所指称的处所与参照物没有具体接触。(9)中参照物“山”是具体有形幷且具有一定高度的事物,目的物与参照物相接触。

2.目的物位于参照物的表面,有的位于顶部表面,有的位于外表承附面。这时候观察者把参照物看成是一维的线或是二维的面。目的物和参照物有接触,有承载、被承载和依附、被依附的关系。例如:

(10)海底然燈光世界,石上栽花長枝靈。(卷十一)

(11)師云:“路上行人點頭咽唾。”(卷十)

(12)師云:“將汝口挂壁上不得。(卷十五)

(13)朔風掃盡千岩雪,枝上紅梅包欲裂。(卷二十二)

上面(10)中“石上”指的是石头顶部的表面之上。(11)中参照物“路”本身具有二维的平面性状,本身就有扁而平的特点,所以在认知过程中被看成了一个平面,强调承载。(12)中参照物“壁”具有一个垂直的面,“壁上”即“壁”的竖表面。(13)中的参照物“枝”表面则是曲的,强调的是附着意。

3.参照物为人或动物的整个身体或某一器官。人体部位加上方位词“上”多表示的是这一部位的表面,但有的事实上已不再指具体方位,意义已经虚化。例如:

(14)山僧不免在你身上割一塊子,似與你,還知痛癢麽?(卷二十七)

(15)智人云:“你但將手向鼻上揩看。”(卷三十三)

(16)首座乃向牛背上三拍,泉便休去。(卷十四)

(17)你一念心上清淨光,是你屋裏法身佛。(卷四)

(18)宜自看遠近,是阿誰面上事。(卷二)

上面(14)中“身上”指整个身体部位。(15)“鼻上”指鼻子表面。(16)“牛背上”指牛的背部表面。(17)的“心上”和(18)的“面上”意义较虚,“心上”指一种思想状态,“面上”指一种关系。

4.参照物为内部空间具有可容性的建筑物。例如:

(19)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卷二十一)

(20)尚書與諸官在鎮樓上坐,忽見有數僧來。(卷六)

(21)師一日將拄杖上茱萸法堂上,東西來去。(卷十四)

上面例中的“琉璃殿”“鎮樓”“法堂”都为中空可容纳其它物体的建筑物,加方位词“上”实际上指的是建筑物内部的空间。

5.指参照物的周围或旁边。例如:

(22)師云:“岸上行人聲有韻,船中漁父和不齊。”(卷三十八)

(23)無事晚來江上立,數株寒柏倚斜陽。(卷四十六)

(22)中的“岸上”指“岸边”, (23)中的“江上”幷不是指江的表面水面之上,而是指江边。

6.表范围。这时参照物一般为比较抽象的名词,和方位词“上”结合后主要表示前面抽象名词本身所指称的范围。“上”表范围可以看成是它表示处所语义的引申,这种意义上的变化和参照物的性质有关。例如:

(24)問:“六塵境上施耽染,方便門中為指歸?”(卷十)

(25)僧云:“此是和尚分上事。”(卷六)

(26)問:“風不鳴條,雨不破塊,是什麼人分上事?”(卷三十八)

例(24)中,“六塵境上”是指心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的范围。例中的参照物比较抽象,没有能接触的具体表面,方位词“上”指示该名词所指称的范围。例(25)(26)中的“分上”比较特殊,在《古尊宿语录》中共出现次数比较多。它前面一般都接表人的名词或是代词,其后有一半接“事”。它和前面的参照物之间是一种领有关系。现代汉语中也有“分上”,但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指“面子、情分、情谊”。《古尊宿语录》中“上”表范围时意义比较虚。

7.表示方面意义。它和前面体词组合之后,表示该参照物所指称的事理本身。此类意义是在范围语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虚化。例如:

(27)喚他句上識,此是弄精魂。(卷十四)

(28)此事若向言語上作解會,意根下卜度,天地懸殊。(卷四十)

8.表示時間和次序。例如:

(29)諸子,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計。(卷十二)

(30)師云:“老僧末上入。”(卷十三)

上面例(29)中的“十八上”指十八岁的时候,省略了“岁”字。例(30)中的“末上”意为开头、首先。这两种用法都是虚化的结果,“上”一般不能省略。

总之,《古尊宿语录》中后附类方位词“上”所表示的语义有实有虚。这同前面参照物的性质有关,参照物为具体事物名词的,方位词“上”所表示的意义就比较实在;参照物名词为抽象名词的,“上”的语义就比较虚。

方位词“上”的意义的虚化,主要同人类的认知心理有关。“上”表示位置时,当主观凸显目的物和参照物之间的支撑、承载关系时,“上”就有了弱处所意义,“上”便有了进一步虚化的可能。“上”的虚化主要是推理和泛化两个机制在起作用。

三、《古尊宿语录》中方位词“上”的句法描写

《古尊宿语录》中独用的方位词“上”在句中主要作主语28例、宾语229例、状语15例。例如:

(31)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卷三十六)

(32)問:“如何是從上來不昧底事?”(卷三十七)

(33)師云:“你元來不知有向上事。”(卷十三)

(34)師云:“雖然匹上不足,翠巖更與葛籐。”(卷四十一)

(35)高而無上,廣不可極。(卷一)

例(31)中的“上”和“下”对举,在句中作主语。例(32)(33)(34)中的“上”分别作介词词“從”“向”“匹”的宾语。例(35)中的“上”作动词“無”的宾语。在《古尊宿语录》中“上”作“從”和“向”的宾语分别为70例、124例,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已经成为例习惯用语,不过现代汉语已经不用。

前加类方位词“上”相当于定语,和它前面的参照物成分结合成词或短语,然后再在句中作主语53例、定语70例、宾语3例。例如:

(36)問:“上上根器人來,師還接也無?”(卷七)

(37)又一日,問僧:“上人近離甚處?”(卷八)

(38)久在池中長,誰人折上盤。(卷二十六)

上面(36)中“上上根器”作定语,修饰“人”,(37)中“上人”作主语,(38)中“上盤”作动词“折”的宾语。

后附的方位词“上”和参照物成分结合,构成方位短语。方位短语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由于方位短语在句中作宾语比较特别,不止作动词宾语,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作介词宾语,所以下面将其单独列类分析。

1.方位短语在句中作主语119例、定语120例、状语242例、补语37例。例如:

(39)師云:“頭上喫棒,口裏喃喃。”(卷九)

(40)云:“是什麼人分上事?”(卷十四)

(41)師因入內迴,路上見一幢子無一截。(卷十四)

(42)乃躬自取衣挂身上。(卷十三)

上面(39)中“頭上”作受事主语。(40)中“分上”作定语,修饰“事”。(41)中“路上”作状语。(42)中“身上”作补语,补充说明“挂”的具体位置。

2.方位短语作动词宾语共78例,作介词宾语102例。其中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的有90例,介词分别为“向”“於”“在”“從”“據”“就”;作补语12例,介词为“於”“在”“向”。例如:

(43)師云:“海水在汝頭上。”(卷十五)

(44)師云:“有時掛向肩頭上,也勝時人著錦衣。”(卷六)

(45)師遂將一隻鞋戴在頭上出去。(卷十三)

(46)師從殿上過,見一僧禮拜,師打一棒。(卷十四)

(47)師遂於身上拈起布毛呈大衆,隨後與一吹。(卷二十四)

(48)據仁者分上,何得一生一滅、一斷一常?(卷十二)

(49)諸人看時,莫就狗子身上,應須將來向自已分上看取始得。(卷四十六)

(50)師遂將一隻鞋戴在頭上出去。(卷十三)

(51)師橫按拄杖於肩上,高聲喚雲:“和尚,和尚!”(卷二十九)

(52)師云:“有時挂向肩頭上,也勝時人著錦衣。”(卷六)

上面(43)中“汝頭上”作动词“在”的宾语。(44)至(49)中的“向肩頭上”“在頭上”“從殿上”“於身上” “據仁者分上”“就狗子身上”都作状语。(50)至(52)中的“在頭上”“於肩上”“向肩頭上”都作补语。

在《古尊宿语录》中,方位词“上”的使用频率较高,能独用、前加、后置。独用、前加主要表示空间位置在高处、时间相对在前、社会地位或是级别较高;后附和它前面的参照物成份结合成方位短语后在句中表意更加丰富,还可以表范围、方面等。《古尊宿语录》中方位词“上”的句法功能也很灵活。独用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状语;前加的方位词“上”和它前面的参照物成分结合成词或短语,然后再在句中作主语、定语、宾语;后附的方位词“上”和参照物成分结合,构成方位短语,方位短语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1]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甘露.甲骨文方位词研究[J].《殷都学刊》,1999年,第4期

[3]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一一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方位词参照物语录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方位词理解能力比较研究
幸福不需要参照物
有讲究的方位词
动物们的聚会
语录
语录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汉语方位词研究
“机械运动”典例解析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