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目击》:好莱坞之石攻中国故事之玉
2014-03-12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
林 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4)
2013年,国产电影逐渐摆脱古装大片类型的桎梏,开始走向“小成本、多元化”的类型道路。《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等相继打破中国票房纪录,被古装大片轰炸的遍体鳞伤的国产电影,终于在谷底见到了曙光。《全民目击》于秋季档上映伊始并不被看好,随后却上演了票房“逆袭”的好戏,这其中,既有国产电影大环境的东风,也有导演非行对国产律政片类型的积极探索。事实上,对成熟的电影产业来说,律政片因其天生的戏剧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非常容易形成类型,就拿好莱坞来说,许多经典作品如《杀死一只知更鸟》《费城故事》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除了“纯律政(法庭)”,还有与律政相结合的混搭型影片,如《律政俏佳人》系列就是律政与“小妞电影”的混合。近年在国内上映的也有《林肯律师》这样的佳片。可能是受到大环境的制约,中国律政片始终没有正式出头,因此,此番《全民目击》的上映及火爆,填补了国产律政类型的空白。
导演非行曾是涉案剧领域的知名编剧,后转战大荧幕,电影处女作《守望者·罪恶迷途》中延续了其一贯创作风格,而此番的《全民目击》,他更是成功借鉴了好莱坞法庭戏的叙事技巧,将一个简单的故事以闪回式的嵌套叙事,从检察官童涛、辩护律师周莉和富豪林泰三个人的视角,分别重新讲述故事,案情的真相一点点展现在观众眼前,直至令人感动、诧异的一幕完全揭开:林泰作为一名爱女心切的父亲,不惜伪造证据欺骗法庭,锒铛入狱换女自由。这种三段式的大闪回,在好莱坞电影《刺杀据点》《杰基·布朗》等电影中早有成熟运用,这种叙事结构的优点是:既有情节的向前发展、又有回忆的向后追溯,使得一个单线故事变得复杂、厚重,亦使貌似单一的人性显得丰满、立体。有人说,这种嵌套结构借鉴了东野圭吾的日式推理,也有《罗生门》的影子,但导演非行曾提到过自己对日本电影不是很感兴趣,电影风格完全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在我创作剧本时,第一个启蒙我的是希区柯克,后来是诺兰,你可以看到,从《守望者》到《全民目击》都是打破常规的非线性叙事,用好莱坞的拍摄理念加上中国本土接地气的故事,这也是我做电影的思路。”1
以好莱坞之石攻中国故事之玉,这个“思路”显然成功了。《全民目击》运用闪回的叙事技巧,加上律政片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戏剧性,扎实营造了扑朔迷离的悬疑氛围,使一个看上去简单、严肃的中国法庭戏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此前,国产悬疑片为了故意营造惊悚、恐怖的气氛,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总会加入一些“悬疑”元素,这些元素孤立存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与影片的整体叙事没有任何联系,为“悬疑”而“悬疑”,显示了这些影片的导演盲目、浮躁,他们显然并未吃透悬疑片的本义,因此只能故弄玄虚。而在这方面,《全民目击》的导演非行就高明许多。一方面,影片精心设置了童涛、周莉、林泰三人的平行视角,三个视角的相继展开以林泰在法庭上将手中佛珠砸向护栏的一幕开始,故事随着每个人的见闻、经历、思考、行动而展开,并以闪回、重述的方式使散碎的线索慢慢汇到一起,使案情逐步揭开,这样的结构本身就吊足了人的胃口。另一方面,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律政戏中的法庭本身就是一个“表演”的场域,如果说观众看《全民目击》是在看“戏”,那么看法庭戏就是在看“戏中戏”,由戏剧性带来的紧张刺激自然是加倍的。更重要的是,影片立足于中国现实,导演很清晰地把握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富人的女儿涉嫌谋杀父亲的明星情人——这种“知音体”的家庭矛盾话题经常见诸报端和网络媒体首页,早已经成了公众“喜闻乐见”的街头新闻,再加上《道德与法制》之类栏目的叙述方法,观众能够迅速认同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完全无需刻意制造“悬疑”气氛。这样,《全民目击》成功利用了好莱坞的叙事结构扎实地营造出了悬疑的氛围,使中国观众也能看的酣畅淋漓。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全民目击》运用的这种闪回嵌套式叙事技巧的关键就是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而下一个故事也是真的,并且能完全推翻上一个故事,而要成功的隐藏真相,这就需要导演讲一个“中国本土接地气”的故事,只有符合中国观众的社会心理诉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叙事技巧的能量,使观众相信故事的真实性,才能在观影后形成强大的心理落差,彻底感受到导演要表达的思想。简单来说,《全民目击》的故事通过与当下热点话题产生共振使观众相信了这个故事,也可以说影片成功的将好莱坞的叙事技巧内化在了中国故事中。
影片巧妙地迎合了2013这个“全民审判”的时间节点,许多之前不可能被披露被审判的人和事统统被放到台面上,接受社会大众的审查和裁决,在这一年中,中国社会渴望社会公正、渴望审判“为官不仁”“为富不仁”的热情空前高涨,如果在古代,很可能达到当街扔鸡蛋的程度。虽然导演非行提到,在创作剧本时并未发生这些案件,但他主动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无论如何都是试图“接地气”的表现,与当下热点形成互文从而引起大众的关注,虽算得上幸运,也在情理之中。而当薄熙来事件还在引发争论、李某某的事件正在酝酿的当口,一场“全民目击”就上演了。在影片第一段结束时,检察官童涛不仅没将一直有金融诈骗嫌疑的富豪林泰拿下,反倒让辩护律师周莉成功扳回局面,使得林泰女儿林萌萌成功脱险。这个结局不仅童涛不能接受,渴望审判的观众们看多了“富二代(官二代)父母护子”“当庭翻供”“官商勾结”的戏码,更是打心底的认为林泰在操纵司法,于是,观众就自然随着童涛的视角回顾了林泰是如何“为富不仁”,如何狡诈、阴险、狡猾,如何与司法对抗,演到这里时,观众已完全相信了童涛的判断,希望他尽早揭穿林泰的真面目。所以当童涛查出顶罪的司机孙伟的破绽,并成功利用录像显现的事实将林泰绳之以法时,所有观众都长舒一口气,完全沉浸在了恶有恶报的报复性的喜悦中。
这样看来,辩护律师周莉的第二段视角,事实上起到了过渡作用。一方面,她的故事使我们知道富豪林泰为了脱罪,竟不惜让女儿顶罪,进而使观众对林泰产生“禽兽不如”的厌恶之情,更加坐实了此前的判断;另一方面,也为最后的结局反转做了必要的铺垫。最后一个林泰视角的故事是影片最大的包袱,既然我们相信了前一个富人作恶的故事,为何又相信了是林泰爱女心切,才做出了之前保护孩子的行为?那是因为在呼吁社会公正之上、在“为富不仁”的刻板印象之外,人们更愿意相信伦理亲情的力量。尤其是在儒家传统伦理的教化下,中国人的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亲情至上”的情结,正如《论语》所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我们却在当今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对亲情的漠视和淡忘:富豪们在成名发家后抛弃发妻;更有女儿为了和叔叔争夺父亲留下的遗产,不惜对簿公堂,利用舆论互相指责,罔顾叔侄情谊。而在影片中,萌萌因看不惯杨丹出轨使父亲受辱,试图给她教训;而林泰作为父亲,发现女儿无意间撞死人后,以身顶罪。因此,虽然前半段对林泰的塑造停留在罪恶累累、甚至九死难赎的富豪形象,结局却完全反转,显示出人性善良的一面,父爱的崇高瞬间感动了所有人。林泰与女儿维护彼此的亲情,正是中国社会对亲情重建的呼应。人们看多了为了金钱、权力等身外之物抛弃亲情的戏码,打心底希望亲情伦理重新归位,这样的愿望甚至超越了社会公正的法理,也打破了对富人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使林泰的形象得到完全重塑。就这样,在两个“真实”故事的落差中,好莱坞闪回式的叙事方式极为艺术的表现了一个中国故事,它使得所有假象都被隐藏在真相的夹缝中,利用中国观众的社会心理诉求,使这些假象真实化,在以假乱真、去伪存真的过程中,人们能感受到隐藏在假象背后巨大的思想能量。
注释:
1.杜思梦《<全民目击>导演非行:犯不着太谦虚》.《中国电影报》2013年9月19日,第009版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