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事电视剧中“军人家庭”的荧幕形象与其传播影响
2014-03-12周婉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999077
周婉京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 999077)
自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以来,一种新的军事电视剧题材涌现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类型,即:以家庭为主导的和平年代军事剧集。据浙江电视集团举办的中国(浙江)电视观众节年度一次的统计1,近十年来每一年都有以“军人家庭”为刻画重点的国产电视剧上映,除《激情燃烧》自己本身的两部续集外,2002年上映的《军歌嘹亮》更是被冠以“《激情燃烧的岁月》姊妹篇”的名号并于收视上再创新高。
时下以家庭为题材的军事剧不再描写峥嵘岁月的沙场苦战或历史革命的心酸苦楚,转而以温馨、诙谐和发人深省的视角关注着和平年代军人和军人家庭所经历着的生活。无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还是《军人机密》,它们的题材都符合姚军在《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探微》所提出的“年代传奇剧2”。此刻,“年代”的运用在军人家庭中具体体现为军人及其几代儿女之间的相处。其中,“爱”作为一个永恆的主题夹杂着诸多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的观念分歧和矛盾。那麽为什麽“军人家庭”的形象会在萤幕上重複出现并在近年长久以往地受到观众的喜爱?通过观察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此类电视剧的流行离不开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军人家庭”类型电视剧对家庭的描写符合中国观众在儒家思想下对“家”的认识,在观影时候容易产生自身的身份认同感。
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例,一对父母和多个儿女的组成是建国后中国最普遍所见的家庭结构。其中,“父亲强势、母亲温顺”的人物造型在军事题材电视剧已表现得深入人心,几乎每一部相关作品中父亲一角都是对孩子“唱白脸”的严苛军人父亲。在谙习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作家石钟山主笔的几部电视剧都是以这样“接地气”的父母形象为故事主体:《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父亲石光荣(孙海英饰)激情满怀却专制霸权,《军歌嘹亮》裡的高大山(孙红雷饰)斗志昂扬却古板执扭。两个故事都刻画了在和平年代中,一家之父“老首长”的彷徨,他们在战争结束后将自己战场上的“指挥欲”和“表现欲”带入家中。但他们本身又是十分真实而富有血肉的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他们因离开战场而受到身心的无形折磨;另一方面,他们守旧的传统军人思想成为他们和子女交流时最大的分歧,甚至有时“家庭”会变成“老首长的新战场”。
这样的家庭在风风雨雨数十载后,家庭成员的力量组成相继发生变化:逐渐老去的父亲慢慢开始理解儿女并懂得关爱妻子,长大的儿女知“孝”知“悌”能够照顾父母。随之,两代人的矛盾自此开始化解,这种“一笑泯恩仇”的团圆式结局亦让观众们心满意足。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几代人的变化如实反映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理念的变化。将老与新的矛盾缩放在一个家庭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敏锐又不失情趣。而“军人家庭”所带有的军旅情结和反映出的如军队改制等的现实情况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去关注社会和心系“军旅”。
另外,军人家庭之间关係的探讨成为继单个家庭后在此类军事电视剧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它也对“军人家庭”中“家”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例如,《军人机密》中以祖孙三代近七十年的故事描述了海军基地海军基地司令姜佑生(薛山饰)和陆军警备区司令贺子达(王学圻饰)所在的姜贺两家的恩恩怨怨。《军人机密》极具戏剧性地将两个家庭在军人的人生与特定时期相结合,既突显了军人在顺逆境中遭受磨难却不退缩的精神,又以“家族式矛盾”彰显了几代人的成长和变迁。由此可见,“家”在此类剧情片中不再侷限于单个家庭,而是以家庭之间的联系而叙写时代的诗篇。
张东在《军事文化与军事影视》中提出军事文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3。进而我们看到,“军人家庭”的刻画作为承托军事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具有表现力的。同时,它所传达的真实而动人的情感(例如:退伍军人的忧郁,老兵与儿女相处的困扰等)着实打动观众。观众从这些电视作品中看到了军人生活的一面,也找到了自身在家庭生活中的写照。
第二,此类电视剧集的流行证明着文化商品性,主流文化在受众审美的体现逐渐变迁的实事:完美的英雄形象已经不再适应观众的时代需求。
如今,在“军人家庭”类型电视剧中,观众更希望看到代表传统父权的军人家长受到新一代子女的挑战,希望看到家长也能有“草根化”的性格缺陷-他们也会犯“可爱”的错误。这说明观众在消费这些萤幕形象时更愿意目睹自身的一些诉求在剧中得到实现,甚至能和剧中人物有“互文性”的共鸣。而这些受众需求都是影视作品在顺应新媒体时代而需要关注和权衡的事宜。
此外,军事电视剧工作者在创作时候亦会考虑到受众审美的趋势而对影视作品做出改变。又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例,在电视剧上映前石钟山的长篇小说就已出版,但剧本的创作却放大了观众喜爱的元素。小说原本讲述的是石光荣和储琴的“爱情持久战”,家庭的种种细节不过是描绘他们爱情故事的“配料”。小说出版受到不少好评,但其真正的流行是倚靠改编电视剧的热播效应。电视剧正是揣测到了文化市场和观众对军旅生活题材的需要,在改编中将“家庭”的戏份放大,让人们在消费萤幕形象的时候也能随之琢磨世俗社会中人们情感的渐变。所以,不难看出,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影响也是全面的,既使得剧情更加多元化、戏剧化和人性化,又成全了观众对电视剧商品化的消费需求。
第三,从《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军事电视剧的热播中我们也看到军事类型片的转型。军事类型片已离开样板片和军教片的岁月,进入一个“创作于军人生活、创作为广大消费者”的新时代。
八一厂导演韦廉在《军事影视研讨会纪要》中指出现今的军事影视不再只为军队服务。取而代之,军事影视作品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4。随着经济体制、电视剧运营模式的改变,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生存方式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军事剧需要提供更多更新的选择。相应地,一种题材的军事剧可以衍生出众多相关的创作,这种变化亦可在近几年来新类型的“军人家庭”题材电视剧中寻见。
2012年播出的《成长》讲述的是以“军二代”彭飞为主的故事。虽然影片亦描绘了主角父亲作为空降部队参谋长的背景,但故事重心是围绕年轻一代的梦想和激情展开的。有趣的是,百般拒绝“子承父业”的儿子最后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空教兵,以“子承父业”的方式化解了和父亲的心结。差不多同一时间播出的另一部剧集《葵花怒放的声响》更是被观众命名为“军旅青春励志片”,它描写了年轻一代军人在友情、手足情、父子情和爱情的考验中渐渐明白成长和责任,是一个不折不扣宣扬“怒放着的青春”的故事。
这两部近期的剧作更向我们指出了一种军事类型片的新趋势,即:军事剧将会转向其蓬勃的青春期,主打以年轻人为主角的军旅励志故事。与此同时,军人家庭中的故事重心亦逐渐从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上转向年轻一代。两代人的沟通问题虽然仍在影片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新一代的解决方法才是片中的看点。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视剧正以“历史、家庭和青春等主体”实现着突围5。电视剧以“深度剖析”的方法解读着百姓对当代社会问题(诸如独苗婚姻和养老问题)的担忧,这继承了艺术来源与实事并关注生活的传统,同时亦给予了军事电视剧一些新的题材和启发。虽然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和类型片的转型都使得军事电视剧再赢百姓的喜爱,但关心时代的创作才能帮助军事影视作品获得长远的成功。其中,励志的青春类型军旅片有望成为军事剧的新突破点。这些影片的创作也会将老一代的“激情岁月”延续到新时期,并让观众对当前军队现代化的建设和军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更多的认识和解读。
注释:
1.刘臻, 观众呼唤经典之作—关于“观众最喜爱的十大电视剧排行榜”的思索, 视听纵横, 2007(1): 104.
2.姚军等, 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探微.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93.
3.张东.军事文化与军事影视.电影艺术(八一电影制片厂五十周年专辑), 2002(6): 97.
4.李俊等.军事影视研讨会纪要.电影艺术(八一电影制片厂五十周年专辑), 2002(6): 86-90.
5.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3中国电视剧历史家庭青春主题实现突围, 新浪中心发布于2014年一月(http://news.sina.com.cn/m/2014-01-03/134329151116.shtml)(资料获取时间:2014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