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阴影控制在影视摄影造型中的作用
2014-03-12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郭 昭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一、阴影与画面空间拓展
在如今的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对于被摄物体的形象造型刻画有着多种表现手法,而在这诸多或艺术或技术的表现手法之中,能否把握好光线的运用,往往决定了画面造型的成败。光线就是摄影师手中的雕刻刀,描绘的不仅仅是画面形象的具体形态,更是一把灵魂的雕刻刀,于无形中使画面具有灵性。这里的灵性来源于明暗的对比,光影的变化,而对于这一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手段便是对于阴影的控制。控制阴影并不是仅仅使它死黑一片,而是根据画面内容的具体需要对于阴影的区域做详略得当的安排,从而更好的衬托主体,表达思想。画面中阴影的存在很好的“拓展”了整个空间,这种意义的“拓展”不是前后景别那种低层次的拓展,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拓展”。具体说来,因为科技发展所催生的摄影技术所带来的视觉美感也是基于画面为基础,只不过是动态的画面而已。我们不妨以照相摄影技术未诞生之前的绘画艺术类比之来说明这个“拓展”的问题,从而更加直观的感觉到阴影控制对于影视摄影造型的重要作用。从中西方绘画风格上做一下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即中国画偏重于写意而西方绘画偏重于写实。因此,在我们观摩一些中国水墨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创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一个意境出来,即使那些气势雄伟的山水画,甚至偏重于写实的工笔花鸟画,也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感受不到光线的存在,更不必谈阴影在哪里了。虽然也有远山近水的景别区分,但是总觉这种空间显得缺乏生气,二维画面的感觉非常强烈,这里我并没有否认中国绘画意境美的意思,只是针对论文的基础观点所做的有前提条件的分析。反之,如果我们去关照一下巴洛克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就会发现在以写实主义为基础之上的西方绘画自卡拉瓦乔开始,对于画面光线与阴影的控制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会在画作中强调光线投射所产生的阴影效果,从而达到拓展画面空间的感觉。画面中不仅仅只有简单的前后景别的区分,在加入了“光”这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元素之后,画面“活”了起来。因此,我说这种“拓展”对于画面造型来说具有更高的美学意义。尤其是到了被誉为“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这里,对于画面阴影的控制达到了顶峰。在伦勃朗手里,阴影已经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最佳手段,而不像他前面的画家诸如卡拉瓦乔、鲁本斯等人,那些人虽然也能精确的描绘出光影投射的阴影效果,可是他们却只是停留在这层素描关系上并没有更进一步。反之,伦勃朗作品中的阴影都带着他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对生活孤独而又深沉的专注,具有哲学高度的美学内涵,“从而呈现出一种高度深邃之人性或灵魂的表达。”
二、阴影与人物形象刻画
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用现代摄影手段去刻画形象与之前的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于许多画面造型的技术手段直接取材于绘画之中。如我们众所周知的“伦勃朗光线”。这是表现人物脸部形象的经典光线案例,那条隐没在脸庞边缘似有似无的暗部区域使得整个脸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带有一丝惹人遐想的神秘之感。这便是阴影所带来的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在影视摄影造型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影视摄影诸种造型手段中,光线的运用无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阴影的控制,则直接决定了光线效果的艺术水准在哪个层次之上。在影视摄影造型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中都有大量人物角色贯穿其中,他们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有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光线“是帮助我们知觉空间的最重要的标志物”,“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利用光线刻画人物形象是诸种刻画人物形象手段中最具层次感的一种,层次感如何获得?便是利用光线投射在被摄对象身上所产生的明暗对比所获得的,这里的暗部层次便是我所强调的阴影效果了。这样强烈的对比效果会直接通过视觉感官刺激传入到观者的大脑之中,形成完整的审美认知过程。而在选择阴影刻画人物形象时要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人物内心的活动、面部表情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光线投射,同一个人物形象运用不同的阴影效果或者不同人物形象运用相同的阴影效果都会产生审美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时刻准确把握被摄对象的客观存在状态,准确把握阴影面积的大小与具体位置,这样才能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电影美学家爱因汉姆曾经对光线曾经做过这样的论述:“由于巧妙光线的帮助,不端正的容貌可以变的好看,一张脸可以显得憔悴或丰满、苍老或年轻。”虽然这里所强调的是“光线”,但潜在意义里是含有阴影之概念的,因为他说“巧妙光线的帮助”,这句话我相信所指的应该不是简单呆板的大平光。利用阴影刻画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如在电影《教父Ⅰ》中开头那段在会议室里的对话场景,包纳萨拉的女儿遭到歹人毒打之后逍遥法外,他来求助柯里昂阁下主持公道。在这一场景中,利用阴影刻画教父(即柯里昂)这一形象堪称经典,片中对“教父”这一人物形象采用了顶光照明方法,现在也称为“教父光”,在当时应该是全新的一种人物造型光线。从视觉效果来看,这种光线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会在人的眼部形成两块明显的阴影,鼻子下方以及腮部后侧也会有阴影出现。而额头和鼻梁则是明亮区域,从而在人物的脸部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而达到导演想要诉诸的艺术效果。这是阴影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案例,前面我们说了,阴影的位置与大小是可以进行人为选择的,因此,能否选择出最恰当的表现手法建立在对于人物形象精准的把握之上。影片中的“教父”这一形象并非传统宗教意义上的教父,在信仰形式上与宗教中的教父有相似之处,而更重要的身份则是在美国本部某一黑手党家族的头目。对于这样一个身份角色如若用阴影去塑造的话,采用上述手法再合适不过了。我们说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而把这样一个心灵的窗口用阴影遮挡起来恰恰最符合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阴影赋予了“教父”这一形象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感,同时还有一丝似乎“神圣”的庄严之感。我们的视觉被那两块阴影牵引着,想要去一探究竟可又虚实不清,看不到“教父”的眼睛,便触摸不到他的内心,阴影把他那种令人胆寒的杀气与凶残尽数隐去却又不时露出分毫。电影《教父Ⅰ》是利用阴影刻画人物形象的经典案例之一,由此可见,阴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审美的享受。
三、阴影与画面氛围
在影视摄影造型中,存在具象与抽象两种造型方式。无论是画面空间还是人物形象,这些都是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造型。而画面氛围,则属于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感觉上的存在,虽然不是具体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阴影表现它。画面氛围指的是画面整体上具有的一种情绪感觉,它奠定了画面的情感基调,这种情绪感觉会引发观者内心真实的情绪波动。画面氛围有利于观者从情感的角度更加细腻准确的感知画面的主旨意蕴所在,便于观者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作品。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了解了画面氛围就可以做到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它提供的是一个心理基础,一个感情前提,在此之上综合画面中的其它各种因素方能对于作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影视作品之中,随着技术手段与艺术观念的不断发展,阴影与画面氛围相结合的方式更加自由多样,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细腻深沉。如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有一个场戏描述的是女佣葛丽叶初到画家维米尔家时,她手提油灯在昏暗的屋子里寻找自己床铺的情形,这场戏很好的诠释了阴影控制如何对画面氛围产生影响。影片中葛丽叶手持油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下楼梯,可谓是“步步惊心”。为配合这样一个动作及人物内心活动,画面中阴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有些地方甚至黢黑一片,只有她手中的摇曳的小油灯照亮窄窄一小片区域。这样一种阴影处理方式使画面充满了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阴影覆盖的区域是未知而神秘的,因此整个画面的氛围是惴惴不安的。正如此时葛丽叶的内心世界,初来乍到的她对周围的事物有一种恐惧感但又不得不独自面对这一切,而她身边的大片阴影放佛是邪恶的魔鬼伸出利爪,意欲将她强掳而去。而在电影《白桦林》中,通过控制阴影来渲染画面整体氛围也进行了很有益的尝试。片中女主角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她的许多亲人在集中营被杀害,多年以后她重回集中营营房之中,黑暗的营房只有门缝里透过一丝光线,女主角蜷缩在营房一角几乎与黑暗的背景融为一体,整幅画面充满了凄凉沉郁之感,如同她那颗悲伤的心在痛苦的回忆中不断挣扎。阴影在这时成为她灰暗内心世界的外化并通过画面氛围传递给观者,引起观者的情绪波动,使之更加深刻的体味到女主角内心无尽的哀思与悲凉。
无论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作品中,阴影无处不在。有些阴影只是客观的存在,而有些则会被拿来辅之以艺术的创作手法而达到美的意境。在影视摄影造型中,阴影控制对于造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薄的论证了阴影控制的作用。我相信,阴影的作用以及其创造的审美价值远不止于此,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能做出更加深入全面的探讨。
[1]李兴国.《电视照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
[2]史作柽.《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3]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影艺术导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