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表演的程式化
2014-03-12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王 杨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戏曲是中国表演艺术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代无数的戏曲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下,至今已形成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程式化表演体系。无论是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经,念白中的声调、韵味,还是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以至喜、怒、哀、乐等感情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而这种程式化即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戏剧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程式化这一我国传统戏曲独有的表演特点做一全面探究。
一、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含义
所谓程式是指给艺术形式设立一定的标准,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而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指戏曲表演体系、音乐体系、舞美体系和编导的艺术构思统一地运用程式性的艺术处理手段,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戏曲创作实践。具体到舞台表演来说,程式化就是指戏曲演员舞台行动、表演技术的规范化、规格化,它贯穿于各种表演中,小而至于一举手、一投足、一哭一笑、一句腔,大而至于分行、分场,以及升帐、升堂和起霸、武打等,无不具有一定的程式。而戏曲的这种程式化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加工、美化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以唱、做、念、打为主要手段,对戏曲舞台上时空变幻的假定性和表演中的虚拟性起着协调统一的作用。
二、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基本特点
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既有真实的生活依据,又体现了较日常生活更为鲜明、生动、凝练、富于美感的艺术创造,凝聚着艺术家的生活和表演经验,具有一定的特点。
其一,戏曲表演的每一个程式化动作都有着严格的技巧规范。技艺性是戏曲表演的鲜明特征,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讲的就是对戏曲演员的技艺要求,没有经过严格而又艰苦的基本功训练的人是不可能登台表演的。“四功五法”更是体现了对表演动作的技巧性和规范化的严格要求。比如生行踢袍这个动作,看似平常,实则体现着演员的基本功。踢得太正,袍子裹脚;踢得过偏,袍不附脚。只有不偏不倚、不高不低、恰到好处,才能使袍角稳落手中,动作方能呈现干净利落、潇洒果断的美感。这是戏曲表演对演员动作的要求,即一定要有严格的技巧规范,体现了戏曲表演程式化的一大特点。
其二,戏曲行当程式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演员只须掌握某一行当的基本功和内在规律就能够获得艺术创造的基础表现力。程式为演员刻画某一行当的角色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行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其稳定性的特点体现在任何行当的演员,只须出场,举手投足之间,观众即可辨认其大致的性别、年龄、性格和身份来。六十多岁的演员凭借着花旦行的基本功,照样可以在舞台上塑造出十五六岁的丫头。与此相反,凭借着老旦的基本程式和行当技巧,未成年的孩子也可以在舞台上塑造老生和老旦的模样,这正是行当程式稳定性特点的体现。
三、戏曲表演程式化的要求
程式是一种形式上和技术上的规范,是前人在艺术上创造的经验和积累,是在戏曲美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表演要求。
其一,灵活而多变、恰当而准确地运用程式。程式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又决不是凝固的模式,因戏曲内容、题材或人物的不同,程式不仅可以做各种不同的组合,而且同一种组合方式或同一程式也可以依据需要做各种变化处理,如同是一个曲牌,可以做高低、快慢、强弱各种处理,同是一个“对刀枪”,虽然都是“幺二三”“漫头”“过河”……但是有的打得紧而火爆,有的打得华而不实,有的打得“稳”,有的打得“狠”,我们应结合本身的生活体验,依据剧本所规定的主体思想和人物性格,在适当的场合选用适当的程式,使程式与具体的戏相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需要注意的是程式的变化运用,不是温无边际的,而是有条件的,要在一定美学范畴内,它的变化限度是框格不变或慢慢地变。
其二,与时俱进,弃用不合时宜的程式。当程式的生活依据或群众的审美观有所发展与变化时,某些程式也要随之被抛弃,如表现小脚的跷功,表现恐怖的劈脸等,而应重新选用合适的程式进行表演。
总而言之,戏曲表演程式应当服务于剧情,一切外部技巧和角色内心活动,都要制约在戏曲程式规范之内,既要发挥程式运用的作用又不能被程式技巧破坏了剧情,有损戏曲舞台的完整感和人物的情感真实性。
四、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创新与突破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繁荣、衰老的自然过程,戏曲也不例外,它的程式化表演发展到今天,已显出龙钟之态,要使之重新焕发活力,我们就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机,为戏曲这门古老的表演艺术输入当代意识的血液,让它焕发青春,展现新的风姿,放射出新的光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观众的欣赏水平发生了变化,以往古老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戏曲表演,已经逐渐被人所厌,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因其自身传统的程式化失去了很多观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克服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局限性,创新戏曲表演,我们就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用于舞台表演。如利用多层次的灯光变幻、烟雾、切光等,既可加快舞台的节奏又有利于程式化表演,并能创造出更深远的意境,更好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流程,从而创造出更丰富、更具舞台性的新程式。二是寻找舞台布景、道具、舞美设计的突破口。以往的表演中,舞台背景大多千篇一律,程式化严重,人们一直观看这些没有变化的背景至今,肯定会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我们就必须改变这一程式,创新舞台背景,从而为戏曲表演开辟广阔的前景。三是在唱、念、做、打方面,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程序化表演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表演,形成个人风格。另外,还要尽可能地吸收姊妹艺术的长处,使程式化的表演获得新的审美价值,以适应当代人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这样戏曲表演艺术才能追赶上飞跃发展的时代步伐。
总之,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舞台表演模式。它来源于生活,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是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是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戏曲的程式化特点和表演要求,才能创新程式化表演,更好地进行戏曲表演。
[1]夏敏莹.戏曲舞台上的程式表演之我见[J].剧影月报,2011(01).
[2]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