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对《趣味之旅》的分析

2014-03-12中央音乐学院北京100031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作曲家音频

贾 如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 100031)

一、预制类电子音乐与视频结合作品——《吟》

1.作品背景及简介

《吟》是张小夫教授为中国传统乐器竹笛与现代电子音乐而作的一部新组合作品,该作品作为中国最早的电子音乐作品之一首创于1988年,于1994年10月北京国际电子音乐周 `94 MUSICACOUSTICA 世界首演,后来多次在北京、香港等地的音乐节、音乐会演出,受到国内外音乐界广泛好评,并成为作曲家的保留曲目。

应法国里昂国际现代音乐节的邀请,2001年作者把作品的电子音乐部分全部重新制作并在里昂首演;2002年在“中国首届电子音乐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中国电子音乐学会筹备会”期间举办的现代电子音乐会上,新版作品在中国首演。

2004年加入了视频影像部分,思路没有根据音乐的发展来展开,2007年根据作曲家的要求又将视频影像部分进行修改,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将原有的视频影像材料进行展开。自此这部作品经过作曲家将近20年不断地精雕细琢,一部电子音乐与视频结合的经典作品得以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这首作品也是国内这类作品中比较早的。

由于这部作品的音乐部分,是电子音乐和中国传统乐器竹笛相结合的Mixed类作品,而且在电子音乐部分中,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使得整部作品“中国味”十足,所以作品中的视频影像部分很自然的运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感觉与素材,使音频与视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2.技术分析与现场实时演奏

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部作品中音乐与视频之间的联系。

在这首作品的音频部分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演奏家使用真实乐器演奏的,一类是经过录音采样之后在电子设备中进行变化处理的。第一类是演奏家使用真实乐器“埙”“箫”和“笛”等,并以常规与非常规的演奏技法演奏主题、乐段等;在第二类中,作曲家采用了具体的、真实的、有东方色彩的声音为材料,其中,在电子音乐部分大量的运用了“埙”“箫”和“笛”等传统乐器中常规与非常规的演奏技法来进行录音采样,然后运用计算机与合成器等电子设备进行各种变化处理。在音乐的组织方面,作曲家采用了两个对比性强而又简洁的素材 —— A、线状的长音;B、点状的吐音。A、B两个素材在真实乐器演奏和电子音乐部分之间互相呼应,贯穿全曲。

在这首作品的视频部分中,视频艺术家根据作曲家在音乐上素材的使用、音乐的展开等因素进行了创作,同样也采用了A、模仿长音的长线条,B、模仿吐音的“点墨”。在视频部分中,作者以中国特有的水墨画风格作为主体,在颜色上以“黑”、“灰”为主色,以长线条和“点墨”为主题加以发展,这种“点线结合”的制作思路正是根据电子音乐作品中长音与吐音的结合而来。

作品中音频与视频的“长线条”结合,可以清楚地看见音频部分为两个由萧演奏的长音,而视频部分为水墨风格的长线条。

在这个点线结合的第二种方式中,视频制作者很有创意,在一个玻璃水缸中注满清水,然后将墨汁“点”到水中,然后用摄影机拍摄下来墨汁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再用慢放的效果将之表现为“点线结合”的另一种变化。

在全曲的高潮部分中,作曲家将A、B两种素材结合在一起,电子音频和现场演奏相互交织,而且声音的宽度、力度都推到极致;在视频方面,作者也是将A、B两个视频素材以及将一些变化夸大处理之后,使视觉上的冲击与听觉上的冲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向全曲的高潮。

在实际现场演奏时,演奏家在舞台中央,通过舞台上的收声设备,将现场实时演奏的音乐与预制部分的电子音乐相结合,作曲家在观众席中间靠后的位置,通过调音台、实时效果控制器,与预制部分的视频内容相结合,以“三点一线”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表演形式给观众的感官带来很大冲击,演奏家、作曲家既都是音乐演奏的一部分,又是整个现场“画面”的一部分,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让观众从几种不同的角度同时来欣赏和品味音乐。

这部作品虽然在音频与视频的制作手段上相对“传统”,但是,在制作理念上是比较具有创新意味的。众所周知,电子音乐是在法国诞生的,其发展也是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初露端倪,单从电子音乐上来说,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在当时是几乎没有的;在数字影像上,作曲家又要求视频制作者使用了中国独有的水墨画元素,与电子音乐中的笛、箫、埙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呼应,将音频与视频融为一体。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中国视频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标志性作品,电子音乐与中国文化的一次完美结合。

二、互动类电子音乐与视频作品——《趣味之旅》

1.作品背景及简介

这部作品是由葡萄牙作曲家米格尔·阿兹米(Miguel Azgime)创作的,作曲家本人称这部作品为“多媒体歌剧”(Multimedia Opera)。多媒体歌剧《趣味之旅》(Salt Itinerary)超越了传统剧场戏剧和音乐的概念,基于对艺术及非理性的思考,歌剧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拓展,以词义和词的发音为主要依据,以声音和影像的方式融入到舞台演出的结构中;音频与视频经过实时电子化处理,同时配合人声、诗歌、动作、音乐以及数字影像。

从这部作品在制作的手法上来看,作曲家不仅运用了无预制现场音视频互动的技术手段,并且还整合了无预制音频与预制视频结合的制作理念,属于一部技术手段相对全面的音视频结合互动类作品。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此作品中音频与视频互动的片段部分。

2.技术分析与现场实时演奏

作曲家在演出之前绘制的现场设备分布图,其中严格标明了在现场所需要的硬件设备(音箱、灯光、投影仪、摄影机、幕布、桌子、椅子等)及其摆放位置,这也是这部作品中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在音频与视频素材的使用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场实时生成的音频与视频,一类是预制的音频与视频素材。这里特别需要提及一下的就是现场实时的音频素材,在现场演出的时候,实时的音频素材都是由作曲家念诵出来的剧本所生成出来的,剧本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等。

在音频与视频现场互动方面来看,作曲家主要使用了几种方式:一,由图像控制预制的音频素材;二,由音频控制无预制影像素材。

(1)作曲家在一个与计算机相连的手写板上随意乱画,每当他画上一笔,预制好的音频素材就随着笔划的轻重、长短以及在“画板”上的位置来改变音频素材的振幅、时值、频率等等,以这种技术手段来表现“画面可听性”的特殊效果。

(2)作曲家利用在舞台前段摆放的摄影机拍摄下来的经过计算机的特殊处理的实时影像,再通过麦克风将作曲家念诵的剧本台词传送到计算机,利用音频的振幅、时值、频率等数字信号来改变返送回投影仪的数字影像,以达到“声音可视性”的特殊效果。

多媒体歌剧《趣味之旅》可以说是一部“划时代”的电子音乐作品,它颠覆了以往传统歌剧的形式,舞台上只有一个人表演,没有交响乐队的伴奏,只有作曲家(也就是表演者)在现场念诵的台词和预制好的音频素材,再配以大屏幕中的实时影像和预制好的视频素材来完成一个多小时的歌剧表演。可以说,这部“电子歌剧”也可以称之为“数字歌剧”,因为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完全“站”在了一个数字平台上,将数字音频与数字影像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也将Acoustimage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制作理念和技术手段整合在一部作品中。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作曲家音频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