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一九四二》解读

2014-03-12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名作欣赏 2014年3期
关键词:灾民河南

⊙刘 茜[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作 者:刘 茜,硕士,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田园龟裂,赤地千里,二麦颗粒无收,秋禾全数枯萎,于时树叶草根都成上品。腐木细泥,亦用果腹。灾民因饥饿难忍,而服毒者,缢死者,自刎者,甚至杀儿以求一饱者,所在多有,司空见惯。同时无主弃婴,到处可见,音若泣声,随处可闻。死尸横野,无人收埋,鬼哭神嚎,无殊地狱,阴森凄惨,异绝人寰。”这是1946年《河南灾情实况》中记录的文字。据官方统计,河南死亡人数1942年达到了五百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0%。而一部电影《一九四二》,又带我们重温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仿佛露出了一道因为太痛楚而被人遗忘的疤痕。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的社会,像一记皮鞭抽打在年轻一代的心上,告知并提醒着亿万华夏儿女,今天的生活是如此来之不易,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除了有着灿烂的文明,还曾经历过如此令人痛彻心扉的苦难!

这部电影是由刘震云编写、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影片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各界对这个罕见的灾难所做出的反应。灾荒发生期间,每天都有大批的人饿死,但却不能唤起当局的一点实际行动,县乡政府不但不向灾民发放赈灾粮,反倒向灾民征纳粮食,交不出粮食的灾民会被当局痛打,让人想到了杜甫笔下的“石壕吏”。古往今来,但凡小人物、平民,总是显得最微不足道,可是,没有老百姓,又何来大人物?所以影片集中体现了最底层人民的悲惨逃荒生活。与1942年同期发生的蝗灾、旱灾、兵灾、拖家带口的迁移、绝地的挣扎及三百万平民的极饿与死亡相比,更为人熟知的是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战役、丘吉尔感冒之类的所谓“大事”。国民党第一集团军副司令汤恩伯给人民带来的人为灾难也在影片中生动展现,辖区内日军对灾民的杀戮可谓灭绝人性。人民在来自各方的巨大压迫下呼吸艰难、苦不堪言。

随着蒋介石抗日声明的录音,影片把我们带回到了1942年秋天。影片通过对地主范殿元一家和贫农瞎鹿一家的境遇、生活态度的变化以及相互对比的刻画,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家很殷实,在那个灾难的年代,家中还有充足的粮食储备,白面、玉米、干果、小米等,穿着华丽暖和的皮袍,有枪,有家丁,地主家五口人,地主老婆、儿子、身怀六甲的儿媳、女儿;而河南农民瞎鹿的家中已是捉襟见肘、几天揭不开锅了,一家人正一筹莫展。瞎鹿家四口人,眼看灾荒日趋严重,地主家被蜂拥而至的灾民大军哄抢,地主儿子率领家丁奋起抗击,结果死于其中。随后随着灾情的加深,范殿元一家与广大河南灾民一道被迫踏上了逃荒的路途,他对女儿星星谎称此次并非逃荒,只是躲灾,不久一家老小就又能回来了。他万万没想到亲人会在日后的逃荒路途中尽数命丧。

而通过剧中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与神父梅甘的对话以及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李雪健饰) 的陈述,我们得以知道当时的政治及历史背景,河南1942年遇罕见蝗旱兵灾,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死于饥饿;树叶、草根都被刨下吃掉了,老百姓卖儿卖女,逃荒路上尸体横陈,瘦得皮包骨头的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当时已控制占领三分之一河南土地的日军为剿灭国民党部队在空中对着地面狂轰滥炸,使得与正在撤退的国民党军队混杂在路上的灾民被迫逃散,灾民们大都逃向更远的有粮食的地方,由于东南面铁轨为防止日军进攻被拆除,灾民们只能先抵达洛阳然后乘火车西去逃往陕西。影片中画面上乱跑着的灾民们就像刚揭开的木板下的蚂蚁,此次灾情历时之长、程度之深实属罕见。

逃荒中的人们并非完全麻木,反倒十分有人情味儿。看到老娘发着高烧,半夜,瞎鹿想卖掉才几岁的小女儿换两升半小米,却被花枝抱回,她哭着说,就是卖了她也不能卖孩子。花枝是一位灾荒中普通的母亲,也是当时河南逃荒途中万千妇女的一个典型代表,她是如此善良,乐观与坚强,她深深地爱着她的孩子们。她用她那单薄的身体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而为了她的家人能够做任何事情。在逃荒途中,为了追回被人抢走的驴,在夺驴过程中,花枝的丈夫被人推进开水锅中惨死。花枝在绝境中卖掉了自己换得了粮食,把心爱的孩子们托付给了别人,这样尽管她和孩子们天各一方,但只要孩子们能好好活着,她也觉得满足。

最为讽刺的是,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中,地主一家所带的全部财产、粮食、家当等物竟被炸得不知去向,地主一家转眼成了和所有逃荒者一样的贫民。为了保护即将临盆的儿媳妇,高傲的老地主不得不反而向农民瞎鹿借独轮车。地主儿媳在万般艰难的条件下生下了孩子后,因缺少吃的被活活饿死。

而另一方面,与河南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苦挣扎的窘况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不远处重庆国民党政府内却是蒋介石温暖的有着高档设施的办公楼。令人痛心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却选择全力抗击日本,对河南灾民的垂死挣扎并未立即采取行动。不但不对灾区赈灾,反而向河南征收军粮,灾区汤恩伯部队的纪律极为涣散,人民垂死挣扎在生死线上。而河南省内县乡政府官员个个腐败不堪,就连李培基好容易争取来的一点点救济粮也要层层盘剥,真正下放到灾民手中的粮食更是所剩无几。

这便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蒋介石认为应先打日本人才能控制国内形势,减少灾难,可是日本军队装备精良,国军节节败退,民不聊生,如此不但在战争中失利,更是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我不禁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无时无刻不是和人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无论是1998年抗洪抢险,还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大大小小各种状况,解放军战士们总是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冲在战斗的最前线。即便追溯到抗战年代,毛主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以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格管理军队的方针,比起民国政府这些把河南灾民当包袱甩给日本人、拿一只鸡还要带走20个鸡蛋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方针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进而最终获得胜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剧末,当婴儿,老地主唯一的支撑也死去,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的时候,家破人亡的老地主绝望地放弃了继续西逃。正当他神情木然、万念俱灰地踉跄向前走时,看到路边一个小女孩正在死去娘身边呜呜哭泣,撕心裂肺地呼唤着死去的娘的名字,老地主顿时萌生了带着小女孩一起生存下去的念头,于是对小女孩说:“叫俺一声爷,咱俩就是一家人,往后咱俩一起逃命吧!”整个电影完结在一老一少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中。

这位老地主,有狡猾的一面,比如他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进行部署与周旋;也有能屈能伸的一面,比如当家当被日本飞机的炸弹炸毁后赔着笑脸向贫民瞎鹿求借独轮车的时候;更有他有见识的一面,比如在他到达洛阳城外,信誓旦旦对家人承诺:“要不了几年,我还是东家!”可是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一个当时的有钱人,在国难、天灾、外敌入侵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也是同样的无助、渺小与不堪一击。因此,无论贫穷与富贵、智慧或愚鲁,你的命运都与你的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试问,国家尚且贫弱不能自保,何谈你个人的生存发展乃至人格尊严?这部影片全部用河南方言真实还原当时情景,一幕幕令人心酸的画面放佛历史重现般呈现在观众面前,适时地给我们重温了这页惨痛却富有意义的历史,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

这部影片另外一个巧妙的地方是通过天灾还原和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形象,在旧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忍受着战争、灾荒、军阀的压迫所带来的痛苦,在战争中,饱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日本侵略者对普通的劳苦民众大肆屠杀,人们丝毫没有人格尊严;灾荒肆虐下,在对于依靠土地庄稼生活着的人民也饱受其苦;四大家族对人民的盘剥更已不是新闻。而在这些压迫下老百姓们苟延残喘着,同时却能用一种如杂草般坚韧的态度生存在夹缝之中。因为中国人民历来就是淳朴的,是善良的,是忍耐的,是坚强的。

这一部真实记录中华民族血泪史的纪实影片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切感受到甚至连身边微乎其微的事情都是值得珍惜的。只有了解到、经历过真正的苦难,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轨道,当今的人应该分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它又更是一种鞭策,使我们在慵懒的时候,提醒自己振作起来,去奋斗拼搏。

历史终究是历史,却又终究要被还原真相。而这一被埋没了几十年、尘封的一页终究还是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在审视它的同时也深深地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人类携起手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不要给人民带来罪孽深重的灾难与战争。可是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灾难与战争却远远没有停止,世界上还有国家正遭受着同样的饥荒,也有无数无辜的生命正在消逝。是该唤起我们之间的共识,警钟长鸣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灾民河南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