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的心学美学研究

2014-03-12房玉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名作欣赏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学王阳明孙悟空

⊙房玉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马慧娜[保定学院中文系, 河北 保定 071000]

作 者:房玉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马慧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文论。

近年来,关于《西游记》与心学的关系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袁行霈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明确了《西游记》与心学的关系,认为《西游记》“在神幻、诙谐之中蕴含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①。本文拟从心学美学的角度研究一下《西游记》。

一、心学美学何以可能

宋明理学有两大流派,一是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二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理学派主张性即理,心学派主张心即理。理学派以《大学》统御《论语》《孟子》《中庸》《易传》,心学派主要从《孟子》阐发而来。理学派从外在寻找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根据,心学派从内在寻找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根据,二者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担心人欲横流会危及天理。何谓天理?天理就是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一套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人欲就是人对于声、色、味方面的欲望,正常的衣食住行的欲望属于天理,饥则食,渴则饮,是天理,而追求山珍海味、酒池肉林就是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并不等于禁欲,不要人的欲望。

牟宗三在《心体和性体》一书中提出了“心体”和“性体”的概念,牟宗三说:“此中‘性体’一观念居关键之地位,最为突出。西方无此观念,故一方道德与宗教不能一,一方道德与形而上学亦不能一。”②性体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命题,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概念,所谓“性体”就是道德创造之实体,是孟子所说的本性即性也。“心体”是与“性体”相对的一个概念,这里的“心”就是孟子所说的“道德本心”,不是血肉之“心”,也不是心理学的“心”,是一种内在固有的、超越的、自发、自律、自定方向的道德本心,“心即是体,故曰心体”③。心体是心而性,性体是性而心,客观的叫性,主观的叫心。这样看来,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偏重性体,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偏重心体。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的美学特征是性体之美,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的美学特征是心体之美,心体之美如尧舜,是自身内部焕发出的一种人格之美,性体之美如汤武,是在外在的先天根据的激励下,焕发出的一种人格美。

何谓心学美学?心学美学就是通过个体的内在体验达到圣人的“至乐”境界,从而发现美。心学美学强调主体性,对于审美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很重视。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全集》卷三十六)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观点,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④王阳明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心学美学产生的客观后果却是他始料未及的。心学美学盛行的结果是产生了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下层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作品和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上层思想解放运动的作品。《西游记》是对自由精神的颂扬,《牡丹亭》是一部至情之作。李泽厚说:“《西游记》的基础是长久流传的民间故事,在吴承恩笔下加工后,成了不朽的浪漫作品。七十二变的神通,永远战斗的勇敢,机智灵活,翻江搅海,踢天打仙,幽默开朗的猴子已经成为充满民族特性的独创形象,它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永恒典范,将来很可能要在世界儿童文学里散发出重要影响。此外如愚笨而善良、自私而可爱的猪八戒,也始终是人们所嘲笑而又喜欢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的幽默中仍然充满了智慧的美。”⑤《西游记》充满了喜剧色彩,孙悟空是审美的对象,猪八戒则是艺术审丑的对象。洋洋洒洒一百回《西游记》,是求放心之喻,只有正心诚意,才能使自己在道德上达到圣贤的境界。九九八十一难是践行去恶存善的过程,是脱胎换骨、求得新生的过程。在《西游记》中,随时可见心学美学的影子,传达了一种审美的境界。

二、《西游记》与心学美学关系研究的梳理

关于《西游记》与心学美学的关系,很早就有,如在百回本《西游记》中,明万历二十年(1592) 的世德堂本算是最早的刊本,篇首载有陈元之的《刊西游记序》和可能是出自华天洞主人的夹批。陈元之的序的主要内容为:“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之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华天洞主人的夹批,只有六十七字,但意义重大。例如,《西游记》第一回中的夹批有两个,孙悟空渡海求仙,向樵夫问路,樵夫说:“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⑥夹批云:“灵台方寸,心也。”“斜月像一勾,三星像一点,也是心也。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可见,灵台、方寸是心的别称,孙悟空求道就是求心,皆是心学之喻。

托名李卓吾评本的《西游记》,更是从心学美学角度对《西游记》点评的高峰,此本可和金圣叹评《水浒》、毛综纲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金瓶梅》以及脂砚斋评《红楼梦》相媲美。此外,托名李贽的评本,其实是叶昼所为。叶昼,字文通,对《水浒传》《三国志》《幽闺记》《红拂记》《琵琶记》《西厢记》《明珠记》等都有评著。关于叶昼的生平,留下的资料很少。他因为李贽在思想界威望很高,故托名李贽加以评点。在托名李贽的评点本的《西游记》的《评点西游记序》和第十三回总批中有这样的话,“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而到了清代,由于心学衰微,出现了张书坤的《新说西游记总评》,他认为“《西游》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淫邪之事,上追洙泗之余风,下本程朱之正派”。他还说:“《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这是清代陆王心学衰微,程朱理学回流的表现,但是从理学美学角度理解《西游记》未免有点牵强。

20世纪初,胡适、鲁迅对《西游记》的主题进行了论述。胡适认为,《西游记》被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他说:“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⑦他坚决反对“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⑧,认为《西游记》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⑨。他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滑稽小说,没有什么意义。可见,胡适对《西游记》和心学美学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不赞成而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西游记》的版本源流和《西游记》的评本进行了论述,他也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他说:“故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虽宜附会而已。”⑩在此基础上,鲁迅先生引用了谢肇 的一段话,“《西游记》漫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也,非浪作也。”这段话,是勉求大旨的结果。可见,鲁迅对《西游记》心学美学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对《西游记》评价不高。

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阶级斗争学说的盛行,许多人认为孙悟空是农民起义领袖的代表,是封建等级秩序的反抗者。这样解释《西游记》的主旨时,会出现矛盾,前七回大闹天宫属于反抗封建秩序,后九十三回取经故事则是向神佛投降,这样的解释极大地抹杀了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意义。因此,有人提出了《西游记》是“心学”之喻的看法,这样就解决了《西游记》主题的矛盾。而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以高校教材的形式结束了这一争论,使《西游记》与心学美学的关系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三、《西游记》中心学美学的表现

《西游记》与心学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将一一论述。

心猿意马传达了心学美学思想。在《西游记》中用心猿称呼孙悟空,有时还用“心主”“心性”“元神”等来指孙悟空。“心”指意识,《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⑪“心猿”就是有意识的猿猴,是心学美学象征之猿,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回目中,如“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外道弄强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外道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等。“意马”指的是小白龙,小白龙本是西海龙王之子,因触犯天条,被贬鹰愁涧。“意马”就是有意识的马,在中国文化中,龙和马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有一个成语叫做“龙马精神”,《西游记》只是将龙马做了一个形象化的描述,是龙化马。对于“心”“意”和良知的关系,王阳明是这样说的:“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感而动者,谓之意。”⑫小说在写了心猿归正之后,接着就写了意马收缰,心猿意马收心之后,才可踏上去西天取经的征途。

有二心难取真经,《西游记》中有一回目写到“二心搅乱大乾坤”,由于师徒不睦,于是出现了另外一个和孙悟空一模一样的六耳猕猴,“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头阔,獠牙向外生”⑬。六耳猕猴神通广大,本领和孙悟空差不多,天上地下无人能识,最后到如来佛那儿,才被识破。六耳猕猴可谓是孙悟空“心魔”的外在表现,真悟空打死了假悟空,正是天理战胜了人欲,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小说中,除真假美猴王外,还有真假唐僧、真假公主、真假八戒、真假沙僧,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最终真心战胜了外邪,元神战胜了心魔。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⑭《西游记》也阐释了王阳明这一思想。孙悟空在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来之后,打死了六个强盗,这六个强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⑮。这“六贼”就是佛教认为的六大私欲“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中又称六根。这“六贼”就是人们的“心中贼”,破除了“心中贼”,则山中贼就可破,天理就可以维护,封建的伦理秩序就可以继续存在。

当西天途中遇到困难时,孙悟空告诫唐僧诵念乌巢禅师的《多心经》,从而去除“心中魔”。孙悟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⑯此四句颂子虽是佛家语,却与心学美学相通,似乎涵盖了王阳明心学美学的核心思想。作者借唐僧之口点明了这四句颂子的含义,唐僧说:“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⑰可见,只有正心诚意才能取真经,成正果。

王阳明主张工夫论。正如《大学》所说“致知在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如同攻城拔寨,通过长期积累就可成功。因此,西天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就是种种欲望的表现,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发现人的良知的过程,是对人的良知的考验。这些考验既有妖魔的考验,又有人间昏君的考验,还有自然环境的考验。这些灾难许多是由于自己的欲望导致,由于孙悟空的炫耀之心,导致广智、广谋火烧观音院;由于孙悟空的自私引来黑熊怪救火而导致袈裟丢失;在“四圣试心”中,由于猪八戒的色欲未消,而导致被吊在树上;由于八戒贪心,穿了纳锦背心而被太上老君的青牛所擒获。在比丘国,当妖怪要唐僧的心做药饵时,由孙悟空变化的唐僧,掏出了“悭贪心、名利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阴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⑱等多种多样的心,其实这些心都是不善的心,是“格”的对象。

对于成圣成贤的方式,王阳明认为,不同的人应该从不同的路径成就他,正所谓“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⑲。孙悟空是狂者就从狂处成就他。孙悟空生性高傲,保护群猴利益,对唐僧孝敬有加,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藐视一切现实的权威,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一世无夫,对山神土地呼来喝去。他平生只拜四个人,一是菩提祖师,二是唐僧,三是如来,四是观音,见了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只唱个喏。孙悟空虽是狂者,但由于有善根,故可成佛。而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都是狷者,则从狷处成就他。唐僧一心向佛,具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猪八戒是情欲的象征,贪吃、好色、爱打小报告,还藏私房钱,动不动就要分行李、散伙走人,但也吃苦耐劳,即使被擒也不失气魄。沙僧是一个苦行僧,跟唐僧只图有个好结果,他是在真心地赎罪。而白龙马甘于做唐僧的坐骑,西行途中任劳任怨。在王阳明的眼里,狂者和狷者都可成圣成贤。

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一个“悟”字,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都表达了心学美学的含义。“悟者,洗心涤虑脱离尘世也。”“悟”就是要靠自己内心去体验,而不是外在的东西。“空”“能”“净”都是佛家用语,重在涤除心中魔,类似于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心斋”“坐忘”。“静故了却动,空故纳万境”,有无相生、虚实相生,从而完成一种道德的修养。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其实“空”和“虚”也是一种美,就像画画时的白底色、戏曲中的虚假动作等,在戏曲中,没有真船但却似碧波荡漾。

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也传达了心学美学的思想。观音菩萨有三种符咒,即“紧、禁、金”也。紧箍咒给了孙悟空,禁箍咒给了黑熊怪,金箍咒给了红孩儿。这三个都神通广大,野性难服,而且罪孽深重,但每个人都有善根,最终成了正果。孙悟空由美猴王变为斗战胜佛,黑熊怪由黑熊精变为落伽山的守山大神,红孩儿由圣婴大王变为善财童子。这里皈依佛教,相当于儒家的成圣成贤,在《西游记》里,妖怪一般都有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西游记》和心学美学关系密切,表现了人性美和奇幻美,是心学美学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达。心学美学是一种制欲之美,通过制约人的欲望而追求一种德性之美,是一种人格美,如康德所言,拥有德性才配享幸福。心体之美就是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抑制人的欲望,从而探索美、发现美。人的欲望过于强大就会冲决天理,危害人间秩序,这是王阳明要考虑的,也是《西游记》的作者要考虑的。而心学美学发展的结果却是对人的“情欲”的肯定,客观上导致了晚明思想解放思潮的出现,《西游记》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①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②③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第36页。

④⑫⑲ (明) 王阳明:《传习录注疏》,邓艾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第104页,第219页。

⑤ 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03页。

⑥⑬⑮⑯⑰⑱(明)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第680页,第166页,第991页,第991页,第924页。

⑦⑧⑨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6页,第256页,第256页。

⑩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117页。

⑪ 《孟子译注》,杨伯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9页。

⑭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上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 (明) 吴承恩.西游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 (明) 王阳明撰,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6]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 杨伯俊译注.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9] (明)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心学王阳明孙悟空
你有孙悟空的毫毛吗?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雷伊大战孙悟空
良知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