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画材料的思考

2014-03-12卢向玲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重彩画毛笔颜料

卢向玲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海南海口 570000 )

美国著名画家梅耶说过“美术家用的材料及其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绘画技巧的研究,包括许多独立题目,它们都是紧密连接的。”中国画一提到材料,许多人都会说到宣纸、毛笔、颜料,好像如果离开了宣纸、毛笔就不是中国画了,其实不然。21世纪的今天,美术学科突飞猛进,美术绘画的理念和现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在仰慕传统的同时从传统中提取中国画的元素,用自己对当代的理解,将这些元素以新的技法和材料去表现中国画的世界。今天本人对这一内容进行了一些的思考,随笔写出以便于抛砖引玉。

一、对中国画材料的分析

(一)毛笔的变化

中国画笔的工具我们谈的更多是毛笔,毛笔在传统意义上称为“软笔”,主要分为狼毫、羊毫、兼毫,毛刷等,它在宣纸的柔性中有无限的笔墨变化,因此历代喜欢画中国画的人都痴迷以其中。但随着工具材料的变化, “硬笔”工具走入中国画。硬笔工具一般指笔和颜料融为一体的笔工具,如炭笔、油画棒、铅笔、蜡笔、色粉笔等,许多的画家在进行画面肌理处理时加入了非毛笔的工具,中国画画面的语言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了。“非笔工具”虽说本身不是笔,但能起到笔的作用,毛笔工具的拓展为丰富中国画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纸张的多元

宣纸是表现中国画艺术特色的重要媒材,我们大家也十分习惯在宣纸上画中国画,仿佛只有在宣纸上画画才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宣纸一般分为生宣、熟宣、绢本,生宣的“洇”、熟宣的“不渗透”为中国画的工笔、写意起决定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对宣纸的不满足感,许多画家开始研究除宣纸之外的纸张表现,如温州皮纸、云龙纸、麻布、白棉布、日本麻纸、画仙纸等。中国画纸的范围有了很大的多样空间,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形式和空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画纸材料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给中国画带来一个走向现代的契机和广阔空间。

(三)颜料的拓展

中国画的历史实际是色彩画的历史。从古代崖画到彩陶上的重彩、从敦煌的浓艳到两宋绘画的辉煌,中国画一直运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表现出它的魅力,但在元、明、清以后,水墨至上,文人画兴起,重彩画日进衰落,对中国画色彩的研究和颜料的使用也出现了很大的空缺。近年来,随着对中国画发展的思考,许多画家开始关注到中国画的另一空间----色彩世界,中国画颜料也开始走向新的拓展舞台。从传统的植物色、天然矿物质颜料到人工高温结晶颜料、金属颜料、水干色、进口水彩颜料、丙烯颜料等等,拓展的颜料空间让中国画的画面语言更加丰富,颜料画材工具的扩延,使中国画的表现力增强。

二、从材料到观念的理解

(一)对待传统的理解

中国画有千余年的传统,传统的悠久使中国画有别于世界其他区域的绘画,但如果一味的学习传统,就有可能不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中国画的发展和更新应该从材料开始。但材料的起始源于思路变革和观念的更新,在转换中国画观念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提到一个问题“传统笔墨”,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把传统文化的笔墨转换为当代文化的有机部分。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绘画的演进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重写传统,传统是中国画的一种资源,既是资源我们就应该合理的运用和开发,一味的取而没有改变,中国画这一资源将会枯竭的。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对待传统,我们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传统很重要,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造,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传统,合理的利用传统。因此,重新解读传统和利用好传统是我们许多人需要做的功课。

(二)对待现代重彩画的理解

“重彩画”一词是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的,而“现代重彩画”则是在保持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基础上更注重多种技法的融合,绘画语言更多样化、现代化,“工笔”一词已不能概括其多样,故以“现代重彩画”命之。现代重彩画强调语言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在突破传统技法样式的同时,更注重材料语言的超越,现代重彩画实现了中国画的多元发展。但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过于追求材质、注重制作,忽略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的现象。对待当代的重彩画,我们可以借用新的艺术材料和手段表现,但单纯的技术展示和材料的堆砌是很难打动观者的,因此如何在继承中扬弃?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既有别于油画、又有别与日本画的重彩画?这是现在重彩画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材料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

技法是画家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精神和对自然事物表现的能力及本领,技法的表现更多是借鉴材料表达的。中国画前人总结了许多的技法程式规则,但随着题材的扩大和各种材料的使用,中国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分的追求材料和技法的表现、过多的强调视觉冲击力,虽说在这过程中也出现朱德群、吴冠中等多位画家在中国画传统意境中找到新的绘画语言,但更多的是陷入“现代化即西方化”观念与实践的泥沼,因此,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材料和造型的关系

“艺术的发生,始于人类找到特定的材料和表现手段去创造艺术形象的。”绘画的开始也是从造型和线条开始的,中国画的造型是应物象形的,它是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笔墨的有机结合,如兰花的“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这是自然的生长规律又是抽象的造型规律。在宋元以前,中国人结合宣纸、毛笔材料的特殊性把中国画的水墨性发展到了极致,随着明清“师古人”绘画观念的重视,中国画走入“书斋”,人们不愿意直视现实生活,更多的是轻描淡写有意无意之间的传统文人情怀,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只强调其“写”和“摹”。岭南画派高剑父提出“对于中国画,要把中外古今的长处折衷地和革新地整理过,使之合乎中庸之道。新国画是综合的,集众之长的,真美合一的,理趣兼到的;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 高剑父的艺术观点首先是中国画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其次才是形式语言的具体经营,过度的强化程式化的皴法和笔法图式将阻碍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要在重视主观体验的“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的原则上去塑造中国画的造型手法,在新的造型中找到不同材料表现,发挥中国画特有的毛笔、墨、丹青、宣纸等各类工具材料的特性和融合,这样中国画造型语言才能既保持其“写”,也能丰富其“绘”,既于传达“动感”也能表现“光和影”,在多元化创作的观念中表现中国画,发展中国画。

(二)材料和色彩的关系

中国画的色彩不是为追摹自然物象的色彩为目的的,它追求的是一种“随类赋彩”的创作原则。中国画最初的发展轨迹是线条与丹青的发展,但当用笔意识植入墨线之后,笔墨之间的亲合优势导致笔墨二者的超常发育,以致色彩营养不良而萎缩。色彩是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如果我们摒弃色彩,只谈“文人画”,中国画的发展史就十分短暂,中国画也就相对的单薄了。中国画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像李思训、王希孟的大青绿山水;张萱、周昉的唐代仕女画等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色彩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我们应该挖掘出中国画的色彩语言体系。前面提到中国画色彩颜料在当代有了很大的扩展,那么就应该在深入研究传统色彩的精华同时,从民间美术绘画中挖掘传统色彩材料的表现力,以敦煌、永乐宫、法海寺等壁画色彩体系为主,吸取传统绘画色彩材料的表现优势,把中国传统绘画色彩技法发挥更好;同时也要吸取西方绘画的营养融入中国画,以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现代艺术的科学为原理,在形式、材料、技法等方面探究、尝试以新的审美特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掌握日本岩彩画材料的技法和色彩体系时学习日本画对画面色彩意境的处理,在保持“彩”和“墨”的关系中对材料和技法等方面展开综合的探究,使中国画的表现更符合现代人的精神内涵。

(三)材料和技法的关系

在中国画创作时,由于过分强调笔墨和宣纸的运用表达,中国画的画面语言相对过于单一。随着对当代社会现象的重视,中国画的主题已发展到关注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自然山水、都市题材、雨林景观等,这时中国画需要新的材料和新的绘画技法融入,材料和技法是密不和分的,因为任何材料都可成为表达其艺术观念的媒介,中国画的宣纸和毛笔就是这一特殊材料的结合体。现在许多画家也在熟练的运用不同材料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及画面语言,如刘国松他用画布、自制的“刘国松纸”改变中国画笔墨皴法的表现;画家王冠军借用牛仔裤的版画拓印的肌理表现,让自己的画面语言有了新的变化;唐勇力在纸张和蛤粉的处理上找到脱粉法,使技法语言更加符合自己画面的立意;苏百钧的泼彩、撞粉、撞水,使画面产生丰富变化的空间等等。一批又一批的画者利用材料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画,这不是削弱中国画而是丰富和拓展中国画的语言,它是中国画的一种补充,使中国画更多元。但我们也要注意一种现象,对材料的运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通过材料表达你的精神和信仰。不要为材料而表现材料,要记住材料只是画面表达的工具和手段而已,一味的追求材料丰富而不考虑画面,往往效果将会相反的。

四、结束语

艺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传统也要创新,中国画才能更好的发展。正如油画的发展一样,当欧洲写实油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抽象主义改变了它的发展,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波洛克,他摒弃了油画画架和画笔,用刷子、刮刀、油彩、沙子等各类的材料运用在画面上,通过颜色、形式与无意识的颜色流畅性,完成了艺术自我升华的机会,因此说技巧和材料的解决能引发艺术前进中的步伐。重新审视新的材料和技法对中国画的表现及其关键,我们期待着中国画材料的更新和运用,为中国画开拓出全新的艺术天地。

[1]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唐秀玲.《重彩技法语言解析》,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3]冯斌.《从材料到观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兆复.邢链.《原始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6]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1版,2004年第3次印刷.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重彩画毛笔颜料
戴少龙写意重彩画作品选登
竹简和毛笔
打翻了颜料瓶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颜料抹在了脸上
旧毛笔的妙用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颜料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