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喜雨亭记》看苏轼的民本思想
2014-03-12李晓倩陕西省凤翔县文化馆陕西凤翔721400
李晓倩 (陕西省凤翔县文化馆 陕西凤翔 721400)
“诗言志”,读到苏轼的许多作品,我们不免为其所表现真挚情怀感染。或深沉思考(“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或悲伤感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既有对人生的思索,又不乏儿女情长的表现,而这也才成就了我们思想中真实的苏轼,也才能让我们更静下心来走近这位纵横北宋文坛、雄霸古今创豪放词风的文学大家,了解他的生活,认识他的思想,这里我就想从苏轼的代表作品——《喜雨亭记》去解读作者的思想,贯穿他整个一生而始终如一的民本思想。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喜雨亭记》就作于这一时期。“喜雨亭”是他在任上府中所修建的一所亭子名,作品中这样记载:“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并且“亭以雨名,志喜也。”用雨来给亭子命名,且有纪念喜悦之意,那么,作者“喜”从何来呢?我们再看:“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而吾亭适成”,“吾以名吾亭”。这种“喜”在苏轼并非下雨本身,而是“雨”为“民”而下,解了百姓急旱之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短短的的一篇《喜雨亭记》,它表现了作者关心农事,积极入世的精神,更显现了苏轼政治思想之根——民本思想。
入仕凤翔,苏轼正值人生风华正茂、年富气盛之时,踌躇满志的他倚仗自己深厚的学识积累,力图在此一展抱负。“达则兼济天下”,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从苏轼身上已经清楚地显现出来。从幼年时期就熟读典籍,父亲苏洵的期望、母亲程夫人的谆谆教诲,就已早早地在年幼的苏轼心中生根发芽,“某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这是他们母子之间充满真情的对话,但更能体现苏轼“愿做一个范滂这样有澄清天下之志的人”的远大志向。“澄清天下”,我想这里的“天下”,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轼的心中,那就是“老百姓”,就是“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活现。
初涉仕途,为官凤翔,苏轼身体力行,以他卓越的政绩向我们说明了一切,展示了他处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路。
“衙前役”是宋代一种差役,是代替官府管理财务,押送纲运,管理府库粮仓并负责赔偿损失的一种极为残酷的差役。凤翔位于关中西府,每年要砍南山之木,编为木筏,装满货物,从渭水入黄河,经三门峡天险,运到开封东城。如遇风浪、盗贼,物品丢失霉烂,押运衙前役的差户,就要负责赔偿,致使大多数差户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苏轼刚到任,就看到了百姓所面临的这种苦难,他“目不忍视,耳不忍闻”,觉得这样“破荡民业,忽如春冰”,心里非常不安。终于,在他的努力下,“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这种现状得到缓解。《溪堂读书》“对之食不跑,余事更追求”,为百姓利益,诗中苏轼已显得惶恐不安。身领朝廷俸实禄,当面对的事实与关心、爱护百姓的思想相对立时,苏轼首先考虑到的还是老百姓。这种思想,这种精神,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吏的确是难能可贵,而这一点也绝不仅仅表现在此处。
同样的事实还有,如“主张商业由官卖转给民卖;维护政府法令,免除百姓积欠;加强吏治,反对土地兼并等等,无一不是他民本思想的突出显现。由利民富民而到富国强国,其精神的本质,不恰恰是孟子“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思想的实践吗?
早期的苏轼是这样,中期、晚期的苏轼亦然。如通判杭州,推行新法,他处处体察民意,根据实际情况因法而便民,做到公私两便;移知密州,蝗灾严重,上书朝廷,要求根据灾情,为百姓酌减秋赋。“而我食菜方清斋,对花不饮花应猜”(《惜花》),更为解百姓之困决定吃素食,亲祭常山求雨。徐州任上,面对黄河决口的特大水灾,亲自参加劳动,身先士卒,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等。这一件“爱民”“保民”的实际行动无一不为后世人们所传颂。
“乌台诗案”迎来了苏轼人生路上第一次大转折。嫉贤妒能的政敌们以苏轼《山村五绝》等诗讥讽新法对他进行弹劾,苏轼获罪下狱,但所幸的是,苏轼凭借他对百姓无限的关爱,赢得了杭州、湖州百姓的支持,百姓曾经为他一连数月地做解厄道场,这里我们实际就可发现,作为罪证之一的《山村五绝》本身恰是苏轼在替老百姓说话。“老翁七十腰自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诗中苏轼反映山区百姓吃不到盐的情况是真实的。出狱后,苏轼虽然曾经消沉、孤寂,但他热爱生活,关心人民的火热心怀不减,正有这种“民为本”思想支撑着他,贬谪黄州,虽然苏轼收入减少,生活很是艰难,但“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他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绪,这一点《前赤壁赋》应是佐证。元佑时期的到来,甚至再次遭遇晚年流放的命运,苏轼已经对官场政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不再对官场名利抱以希望,“人生如梦”,在感慨中他做得更多地是用对百姓的关心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单于若问君家事,莫道朝中第一人”(《送子由使契丹》),“胡羊代马得安眠,穷发之南共一天,又见子卿持汉节,遥知莲花泣山前”(《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表达关心国家荣辱、统一,希望边境安宁,苏轼对国家对人民并不淡漠。
从《喜雨亭记》文中,清楚地看到,苏轼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生活疾苦,是苏轼早年在凤翔为官时的思想体现,但综观其一生,宦海沉浮,历人世沧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却始终植根于苏轼内心深处,成就了他思想的基础,是他失意时的精神支柱,也因此受到了后世百姓们的爱戴和敬仰,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为政者们深思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