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要追本溯“源”

2014-03-12陈艳秋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广东广州5101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红棉创作传统

陈艳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广东广州 510100)

一个有“源”可溯的作品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才是有意义、有可观性的作品。

艺术创作者常说,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无限的灵感与动力,因为里面饱含了种种生命的瞬间、与一个个对生命的感动。其实自然也好,社会生活也好,都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永恒追问和审视。艺术创作固然是从临摹自然开始,但究其本质却是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源”。

“源”,其本意是江河之“源”也是事过之“原”。这个“源”字中有一种统领的意味。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把传统的生活习俗看作是一切创作活动的源。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积淀成根深蒂固的审美内涵,我们在生活中有所选择,有所倾向,形成自己的习惯,养成与我们最贴近最能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上溯其“源”,在整个大的传统民俗环境内容中,不同的环境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地方都有其地域性与民俗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行为习惯……这些不同于别人的独特性就是我们创作中的“源”,就好像一个人的灵魂,缺之则虚,得之则实。

在新疆,维吾尔族的桑皮纸作为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是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其中所含的纹理古朴美观,能使墨韵层次鲜明。我在观赏蓝锭金箔中国画桑皮绘画作品展中,被这种纸的作品深深吸引。画家们就是利用这种特有的肌理纹路,画出一种特殊的感觉。它朴素、粗糙,却能把新疆民居风沙下的沧桑与古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方式不仅承载了我国传统造纸技艺,而且通过疆桑皮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质,使艺术在股指上呈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这些画作向我们述说着他们的地域文化与风情——古朴与自然。这是我们能从作品中看到的“源”,背后的精神之“源”。就像一个古老的故事,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透过作品察觉到这个故事,细细品味,去感受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要是没有故事的支撑,这件作品就会显得空洞与乏味,没有灵气。

现在有许多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自己作品时,已经开始注重意到这些饱含地域性、民俗性的“源”了。我们说艺术创作是有意识的活动,是指艺术不是情感的自发形式而是情感的表现形式。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东西,是十分深邃隐秘的,它未必进入艺术家的视野,但却进入了艺术家的意识。正如西方风景画与中国风景画的区别,面对自然,西方画以细节营造情境,注重客观透视,而中国画则会借用一些有寓意的景物,去表达画面之外的感慨。很多画家都擅用诗画艺术,用不同的花、鸟、石所代表的不同寓意传情达意,在自然里关怀人生,表达生命的意义,这种深厚的情感是西方风景画里所没有的。中国风景画中有着太多的神韵美、似与不似之间的美,这种情境上的处理是一个西方创作者所不能理解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是我们中国古典诗学的积淀。而具体到每一个创作者,他总有自身经历的独特性。总结自己的人生故事,敞开内心,把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意识融入作品中,以最能表现其特色的手法去表达它,去述说自己所想表达的属于个人的情感。

溯源,寻其根本。每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个“源”,加上你独特的一种视角,就可以创作出属于你自己的作品,因为你的思想、你的故事是你自己的。

大师的作品总有其独到之处,就是因为找到了营造了自己情感世界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如何寻找?那就是更深层次的追本溯“源”,在传统文化的“源”中寻找自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才会有属于自己的作品,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审视自己所承袭的传统民族文化,挖掘自己所在地方民俗文化的美。就如著名艺术家陈永锵老师对红棉的理解:“我的画里很少出现鸟雀,我画的红棉非常繁茂,簇簇怒放,占满了整幅画面,但我不在这样的画面上加添以动物为的就是避免入俗套,流于人云亦云,而要画出植物——这种‘无言的生命’的风骨来,我画红棉,我力求去表现红棉作为岭南人心目中的英雄花的品格,我把它人格化,让它更意气纵横,成为有灵魂的生命,所以我画红棉巨幅都是赋予‘英雄主义的壮美’,给人以厚重强烈的感觉,一直压交错、花球如炬来表现我生命的亢奋与激情,既是我乐于宣示的艺术主张”——这就岭南画派大师陈永锵对于自己心中所想的总结:和别人所不同的精神世界。他所理解的红棉有着它的力量来源,有着它顽强的生命力。他用墨色体现厚度与层次感,体现凝重和博大,以一种扑面而来的强烈冲击力,突显岭南文化中百花齐放、合而不同的一种精神境界。

如果我们把握不住自身,跟随大流,那么代表我们民族的元素、我们的地方文化可能会渐渐随着时间流失,在若干年后再回首已难寻觅。所以,我们更应把我们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画作的创作中,溯其源,再现其源,虽然有的人会认为这种想法过于守旧,过于保守,但这的确是我们目前正迷茫和摇摆的。根据自己民族、自己地域的文化意念和精神实质汲取其精华,把它们融汇到艺术创作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各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目前许多艺术家所秉持的“国际式”创作想法,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艺术创作者对地域性和本土文化的坚持。有些年轻的画家以个体本位为中心,在创作中寻找自我确立,摆脱传统,反叛主流文化,由现实社会转向个人内心世界,进入了主观封闭的状态,以媚俗颓丧暴力血腥为美,这样的画作虽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但却少了一种艺术性与文化的沉淀,使人们看后心里不太舒服,总有种不平衡的感觉,有时过于张扬的个性使得画作与他人、与环境脱节。其实,我们恰恰更应以沉稳的形态为“潮流”的束缚松绑,用渐变的思想,首先维系传统,把自己本民族的“源”,提升为自己作品中的故事与背景,透彻把握之后再走出传统,使创新成为演进中的变化,以个人风格的强化突破传统的模式,完成传统的延伸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或许有人认为这样不就像炒冷饭一般,没有新意,所以应该去寻找反叛传统的路子,其实,题材不怕被重复,倒是理所当然地存在着永恒的主题,就算是面对同一题材,最终表现出来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画家本身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能力,即画家笔下的感情以及对艺术的理解,作为一个理智的画家,更应学会避免表现手法的雷同,有意识的摆脱那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窘境,追求内心的美、纯粹的美,这些美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是艺术家们的精神再现,默默地把它们和生命投入到艰苦的探索中得出与众不同的、超越规律的创新成果,这样在技巧创新上同样也能表达出新感觉。

思想是一个人的核心,一个有思想的人在创作时会去思考如何寻找灵感,如何体现灵感,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同,如何在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加以运用,就我而言,在创作中不断反省、思考是很有用的。“个性”的塑造,在精细的刻画中包含自己对对象的精神意义上的理解,重视“物”与“象”的瞬间,力求捕捉物体的本真形态,既不作概念的背诵,也不热衷于重摹,用自己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火花,才是一个艺术家真正的追求。

我在创作的版画《鳌鱼舞》时,尝试运用鳌鱼舞的形象作为创作元素,鳌鱼舞是广州番禺沙涌村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这种岭南地区特有的沙涌鳌鱼舞已有600多年历史了。对于如何强化它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我目前还在进行推敲研究。但我很乐于将这一元素运用到我的作品中,以此展现悠久的岭南文化及岭南先民的生活。这就是我对于自己所处生活环境的思考,在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找出对于自己独特的意义。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是最快乐的,因为在创作中不断融入自己的感情,并进一步触摸到传统历史文化的骨骼和脉络,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本。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创作的“源”等同于真实,只有真实地把握现实生活,才能激起艺术创作的热情和灵感,与人们一同分享作品中的审美感动点,自己的作品也就更耐人寻味。

溯其源,再现其源。在作品中体现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反映出源自内心的自然美感,用自己的风格个性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不同与他人、不同于“潮流”的作品,学会用自己的独有故事与对美的追求打动他人,使自己的作品有“源”可溯、有根可寻,透露出作品的独特性与灵气。

[1]真面艺术.

[2]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崔世昌.天津大学出版.

[3]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胡显章.曹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红棉创作传统
边疆红棉又盛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几许沧桑风雨过,昂然挺立映红棉。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为什么红棉的T台上总有新意?
创作随笔
致红棉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