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寓言二则》的教学中探索发展学生的智能

2014-03-11简锦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启发指导积极性

简锦山

摘要:开展文言文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要充分运用学生旧有的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层引入,点明本质,抓住字词和句子的重点,反复启发,加强指导,联系实际例题,实践运用。在此基础上,理解原文的过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积极性;引伸;启发;指导;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89-02

文言文的教学怎样发展学生的智能问题,至今还是一个难题。本文拟从初一年语文《寓言二则》的一课教学中,探索这个问题。寓言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它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传达一定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哲理思辨性质,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首先充分运用学生旧有的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初一年上学期的学生虽然刚从小学来,第一次接触到古代散文,但他们从小看了不少小人书,在小学也念了不少文言诗歌,《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的故事,他们早已屡见不鲜了。因此,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开始讲课,先请学生按图讲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一般都能讲得有声有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寓言加以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立足故事揭示寓意,切实做到多元解读寓言,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教师再板书课题。其次逐层引伸,点明本质。两篇寓言的结构都是先讲故事,最后点明寓意。但表现的方法不同。《郑人买履》最后用对话的形式来表达。“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而《刻舟求剑》则以议论来点题。并告诉学生这是寓言的一般特点。要怎样启发学生逐渐触及主题呢?在《刻舟求剑》一文中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回答:

1.这位楚国人在渡江时发生什么事?他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

2.他这样做能找到剑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再逐句讲解课文,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到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

3.抓住重点,反复启发。《郑人买履》这则寓言中,学生较难的句子是“‘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何不试之以足?”这句省略“以之试之”。“之”字,初一年的学生刚学古文,较不容易理解古文句式的变化,我在学中用现代汉语板书对比说明。“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穿鞋子一下。一比较就看出,除了省略“之”字外,句子也有变化。《刻舟求剑》较难的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句既有介词“从”,又有动词“坠”就比较难看清楚其中的结构。实际上是“从”的后边省略了介实“所处的”,它修饰动词“坠”。因此,“所从坠”应译成从此处掉下去的地方。反复启发提问,使学生弄清句式结构,进一步理解、体会原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启迪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考、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和训练。同时,通过寓言生动的情节、抽象的概括,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4.交给钥匙,指导使用。教学生读文言文,要教他们读法,能举一反三,不用去死记译文。但原文要求能熟读背诵,以打下初中学生学古文的基础。每课要抓住几个常出现的虚词讲解清楚。讲这两则寓言要让学生掌握“之”字的用法。把“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做代词,解释他,它(代人代物、事)。如:入水求之(它代剑);何不试之以足(它代鞋)。(2)做动词:往,到。如至之市。(3)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是吾剑之所以坠。告诉学生在这两则寓言中“之”字有三种用法,其、于等虚词也要掌握。实词也要掌握,欲、置、归、惑、求、坠等字的用法。这好比一串钥匙交给学生,以后遇到任何一篇古文有“之”字的和已学过的实词,可以拿出这些钥匙去试一试,若能讲清楚,句子通顺那就算你能实际运用这些文言虚词、实词。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的课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要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5.联系实际,实践运用。“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既是课题又是成语,教完后要求学生练习造句。发现学生在造句中存在的问题再指导运用。“郑人买履”主要讽刺只凭主观,不信客观的主观主义。“刻舟求剑”则是讽刺呆板的做法。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考唯老师所想是瞻,养成直线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学生容易混淆不清的内容,通过造句检验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订正讲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至更宽广的领域。注重学生的多向、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为了让学生能巩固学过的文言虚词、实词,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得到“反馈”的效果,我大胆编了一段文章让学生翻译:《赛龙舟》——“五月初五赛龙舟,系中华之习俗也,盖为纪念屈原而创。是日,吾之九龙江畔。往观者,人山人海。有舟十数,泛于江上,碧波白浪。已而,锣鼓喧天。龙舟竞发,舟上有一人敲锣呐喊,划桨者前呼后应,击水破浪,舟飞若箭。其伙于岸上助威,俄顷,一舟独飞抢标,后者拥上。其盛况至今犹历历在目也。起先,以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古文学得较少,一定译不出来,出乎意料之外,经过稍微启发,学生就能译出。因为赛龙舟有不少学生看过,用日常生活的事编成文言文让学生翻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文言寓言的基础上让学生融会贯通,实际运用,这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好办法,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启发学生掌握文言虚词实词,分辨精华与糟粕,理解原文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有目的地加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训练,学生参与性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发指导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