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热内卢获得“世界最佳智慧城市”殊荣
2014-03-11刘琪
刘琪
导读:第三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的主题为“智慧城市改变世界”,属于全球最大规模的智慧城市会展活动,汇聚了国际众多优秀的城市、专家、公司和产品,提供了世界智慧产业的发展全景。经评选,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了“世界最佳智慧城市”的称号。该城市的运营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智慧城市;博览会;里约热内卢;换位研究
第三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于2013年11月19~2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主题为“智慧城市改变世界”。智博会由巴塞罗那会展中心组织,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智慧城市会展活动,汇聚了国际众多优秀的城市、专家、公司和产品,提供了世界智慧产业的发展全景。该届智博会设立了4万平米展区、6大主题论坛、50个分论坛、316场高端演讲,聚集了162家国际领军参展公司、300个城市代表团、320个业内专家、9000名参加者。
一、里约热内卢获得“世界最佳智慧城市”殊荣
经评选,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了“世界最佳智慧城市”的称号。该城市的运营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市内安置了大量的摄像头和无数的传感器等设备,实况传送的数据显示在巨幅视频墙上,以供全天候监控。运营管理中心的400名员工能通过无数的显示屏和800平方米的控制屏,观察街道影像、实况转播城市交通的智能地图,进行预见性分析,并通过观察社交媒体上有关居民的动态和关键词进行“热点话题感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或之前。
通过与气象研究所开展协作,以及随时关注谷歌地图上的动态,城市的管理部门可以立即了解异常事件,如:意外事故、停电或者狂风暴雨等,然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或者解决各种问题。政府鼓励市民访问市民门户网站,通过社交媒体参与城市的运营管理。市民不仅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了解管理流程,而且还能借此表达其喜好或不满,影响城市的运营方式。
通过集成30多个市、州和联邦机构(如:就业办公室、医疗卫生服务等)的数据,里约热内卢市从这种汇总知识的共享中获益匪浅。在此之前,各个部门或机构都是各自为政,对其他部门的运营工作知之甚少,如今他们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
二、全球领先业界专家讨论城市正面临的挑战
此次智博会召集了全球领先的专业人士和思想家,一起讨论城市正面临的挑战。这些专家的代表者有多伦多大学教授Richard Florida(理查德·佛罗里达)、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换位研究小组主任Kent Larson(肯特·拉尔森)、美国落基山研究所所长兼首席研究员Amory Lovins(艾默里·洛文斯)。其中美国拉尔森教授的演讲涉及了我国的可持续化智慧城市建设问题。
(一)“智慧城市”技术已在欧洲实现商业价值
致力于城市规划、住房、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工程学教授拉尔森演讲的题目是“高密度宜居城市的设计与技术”。他表示,目前“智慧城市”技术已在欧洲实现商业价值,未来将瞄向中国和美国市场。他说,城市人口的高密度是把双刃剑,既汇集了众多人才,又出现更高的犯罪率,设计城市要以人为本。
(二)城市转型向提高宜居性发展的六种措施
当前各国城市转型的方向是从原始的人口密度增加向提高宜居性发展,拉尔森认为有六种措施值得应用。
1.建立微型城市。宜居城市的其中一项标准是,步行20分钟内可以到达一个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的小型社区,因此,大城市内应有多个小型社区。如东京的六本木新城,这里大约12公顷的场地上,复合了办公室、住宅、饭店、电影院、展望台、美术馆、广播中心等200家以上的商店的多功能街道。
2.定制式出行。建立分享模式,比如共享自行车。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了360度转向、垂直可折叠电动车,可自动驾驶、停车,以及为老年人设计的可折叠三轮车,倡导人们重新认识自行车文化。
3.定制式生活空间。公寓成为“微型单元”,有可随意组合的房间和家居布局,根据需要变化空间(比如从客厅变为卧室),移动墙体则能改变屋内格局和功能。此举可以缓解最具挑战的年轻人住房问题。
4.定制式工作空间。很多人愿意去咖啡厅边上网工作边享用咖啡,因此办公桌也能做到共享。
5.定制式城市食品。如在建筑内外利用闲置空间种植粮食和蔬菜,“垂直农业”、“城市花园”等的绿色理念能够免去长途运输食品的烦恼,同时还可以节约水和化肥。
6.城市神经系统。如光感节能技术,能使街道路灯、居室照明等在空闲时自动调低亮度或更改色调,比单纯使用蓝光更为节能。
(三)“智慧城市”技术应用与推广的规模效应
拉尔森认为,从科学实验角度来看,上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成功推行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整个城市内得以应用并产生规模效应,这取决于实时数据获取和分析、城市干预模拟、决策支持系统这三个领域的协同。当前“智慧城市”技术的开发,主要由初创企业完成,而非传统意义上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型公司。“传统巨头着眼的是如何减缓交通阻塞、消除能源消耗峰谷差异,却很少从如何减少道路上的汽车和能源需求本身上思考问题。”
此外,政治因素也是“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关键。“中国许多城市需要这些技术,却很难说服市长们采用新的技术。”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出自他的实验室的许多设计,都会先在中国普及,而后再回归到美国本土,而与之相对的是欧洲城市一直在采用新理念、新技术解决“城市病”问题。
责任编辑:张 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