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空难电影,火候难把握

2014-03-11

环球时报 2014-03-11
关键词:空难好莱坞航班

本报驻美国、法国特约记者 程岗 董铭 ●田琳图片说明:从左至右为《痞子英雄》、《迫降航班》、《乘客》的电影海报。 目前依然失联的马航客机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与4年前突然失踪的法航飞机一样,马航客机种种匪夷所思的迹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以空难为题材的外国影视作品。鲜明的现实色彩和强烈的生存意识一直是东西方空难电影共有的文化特征。同时,随着国际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反恐形势的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空难电影不再单纯地追求耸动情节,而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内涵。 空难由于具有突然性、震撼性和高伤亡率,在西方影片中常常被套上恐怖袭击和政治阴谋的色彩,甚至在《死神来了》这样的恐怖片中蒙上宿命论的迷信成分。拍摄空难片对创作者来说挑战性更大,既要烘托出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又要尊重基本事实和观影人的感受,不能天马行空地夸大其词。 2009年法航447航班空难事件至今留有众多谜团,但由于空难发生时间并不遥远,遇难者家属仍沉浸在悲痛中,至今没有一部改编自这一事件的电影上映,只有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国家地理频道等机构推出纪录片,试图还原事件中的细节和缘由。在纪录片《空中浩劫》、《法航447之谜》、《447的最后几分钟》里,编导有意回避了灾难片中的戏剧元素,而是通过专家采访、现场勘查和场景重现等手段,让观众对事件有了整体了解。 全球首部空难电影可以追溯到1970年美国的《国际机场》,这部改编自阿瑟·希利原著畅销小说的电影被视为空难电影的始祖。该片以一宗空难事件为由头,将机组成员、乘客及机场安保人员牵引到一起,成功塑造出生死关头的人性众生相。《国际机场》影响了其后多年的空难片基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好莱坞大量运用特效技术炮制空难片,《国际机场1975》、《空军一号》、《航爆死亡角》等纷纷出炉。不过在80年代之后,特效科幻片的极度兴盛让空难片略显边缘化。 2001年“9·11”事件之前,好莱坞讲述空中灾难的影片或几近惊险,或戏谑搞笑,其中不乏经典的票房力作,但“9·11”事件却令整个空难电影风格发生转折性改变。此后几年间,美国政府不允许在其领空内航拍飞行戏,同时禁止大规模的空中爆破戏,电影人不再期望以极端的空难镜头刺激人心。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好莱坞几乎没有与飞机有关的灾难片,而只是推出《世贸中心》、《93号航班》等真实反映“9·11”事件的电影作品。其中主旋律影片《93号航班》讲述的是机组人员和乘客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国家和同胞的最小伤亡。 可以说,“9·11”之后的好莱坞空难片洗脱了原本的惊险刺激性,转而更讲求真实感和纪录性,向观众传达悲悯、伤怀的感觉。这一变化被视为政治事件对美国电影工业的一次重大影响。直到近几年,好莱坞电影才逐渐恢复空难题材多样化的创作方向,《红眼航班》、《航班》以及《乘客》等片都选择了另类角度解读空难,让这种类型片不再局限于灾难片范畴,而是聚焦到人性和生命的探讨上,散发出更多的人文关怀气质。例如影片《迫降航班》在描述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机长奇迹般拯救航班和乘客的同时,也从心理层面挖掘了这位“英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中国的民航业起步远远晚于欧美,与此相关的灾难片又需要财力和技术支持,因而国产空难片几乎是一片处女地。不过近几年来,中国的商业片导演已经开始涉及这一领域。2000年由徐帆等明星主演的《紧急迫降》算是较早的尝试,相比国外在剧情和特效上虽有差距,但在精神层面能够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2012年由赵又廷和黄渤主演的电影《痞子英雄》也算比较成功的作品。该片以恐怖分子劫机做故事主线,空中打斗、飞机故障、惊险迫降等好莱坞常用的元素运用较为得当,营造出华语商业动作大片的感觉。▲

猜你喜欢

空难好莱坞航班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空难的那些事
CRAZY RICH ASIANS
空难
英首个优步式飞机服务将推出
航班延误啥情况
2014年我国航班正常率仅六成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