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浅谈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2014-03-11路云成刘雅敏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人文意识生命

路云成 刘雅敏

(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 宜兴 214200)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浅谈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路云成 刘雅敏

(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 宜兴 214200)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人文教育,在以生为本的人文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现实需要。这种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改变今天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漠视生命现象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结合

“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莎士比亚如此大声地赞誉人类。那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呢?面对纯真的孩子,作为教育者最应该、最优先教育孩子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教学中最应该、最优先的是生命教育。缺失了生命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缺失了生命意识的学生是身心不健全的学生。作为语文老师,笔者提出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期望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性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独立地发展,使之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课题提出的严酷现实背景

易折的青春,数字背后的自杀现实,让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实践刻不容缓。梳理近期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消息发现,自杀案例原因多样,问题突出。青少年自杀已成为这一群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人们悲痛之余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脆弱,如此冷酷,如此轻率,如此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如何改变这一残酷现状,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研究的焦点。因此笔者提出让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语文的学科特性是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础

2013 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相比于过去强调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实践性而言,新课程标准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对我们一直以来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教学思想的一次伟大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教育本身,使语文教学成为关注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在以生为本的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这种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改变今天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漠视生命的现象特别是自杀和他杀现象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结合的实践探索

1.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人文教育,尤其是在激发学生生命意识方面的优势,立足语文课本,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时时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处处进行生命教育。

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指出:“语言的本质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如五年级上学期《黄山奇松》教学中,讲到“迎客松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一句时,笔者抓住“饱经风霜”一词,拓展了该词语的含义,即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然后设计了想象话题,黄山松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在学生想象回答会遇到狂风、暴雨,冰雹、雷电、严寒、酷热等后,再增加一问:如果你是那棵黄山松,遇到那么多艰难险阻时,你会选择怎么做?从而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再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的教学,恩科西身上的顽强品质更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语文老师在文本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融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与生命观。学生也会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生命意识。阅读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很有帮助。所以说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

2.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要结合课堂教学,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拥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学生,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自然会有高度的生命意识,自然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美国哲学家弗兰西·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可见,读书对人的影响力是何等巨大,对人的心灵塑造是何等深刻。一首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激发了多少国人的爱国情怀;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我国一个时代的人,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文章激励了美国无数黑人解放的梦想。在今天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引导学生阅读高尚的文学作品,抵制低俗的东西,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而言,都有很大意义。

3.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做到这点,就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关注生活。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孩子的成长不能永远在温室里。现实中人类面临许多生存危机,全球变暖问题、极端恶劣天气、沙漠化、水资源紧缺、突发灾难等,生活中也存在许多假恶丑,让学生关心这些现实话题,既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向,又符合“文学为人生”的主张,珍惜生命不是一句空话,唯有关注这些现实话题,学生才能懂得珍惜我们生存的环境,珍惜自己的幸福,学会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

4.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从自然界的事物中认识任何生命都是伟大的,从自然界的崇高伟大中认识人类的崇高伟大。

语文教材《九寨沟》一文中大自然的奇美风光,《黄果树瀑布》一文中大自然的雄伟气魄,《安塞腰鼓》一文中黄土地上的生命活力,等等,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与伟大,促进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又如中国古代文化中文人对“岁寒四友”——梅兰竹菊的偏爱,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就是从自然物中看到了伟大和值得歌颂之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等等。在耳熟能详的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多从自然界的事物中发现崇高和伟大,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

总之,语文教学要面对现实,面对学生,突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要求,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生命之火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每个语文教师尤其要多思考一些关于学生生命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在于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让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相结合,如此,我们的学生,那些充满活力的未成年的青少年就会少走一些人生的弯路,就能避免许多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和惨剧。

[1]李建军.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2007-08-01.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

猜你喜欢

人文意识生命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文绍兴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文社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