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2014-03-11黄成忠张育广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大学生活动

黄成忠 张育广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黄成忠 张育广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大学生社会实践历来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社会实践理念、创新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投入和创新社会实践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措施

高校是为培养具有基础理论深厚、知识面宽广、适应能力较强等专业和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其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具有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尽管教育部门制定了很多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许多高校都制订了相应的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计划。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将社会实践仅视为共青团的常规工作,由校团委组织开展,没有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实践体系,导致实践活动与教学工作之间缺乏应然的相互配合,工作的随意性、临时性较大,造成整体育人效果的降低和部分资源的浪费。

(二)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勤工助学、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挂职锻炼、创业实践、科技发明、“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尽管种类较多,但从参与人数比例和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调查表明,57.2%的人选择课外家教(勤工助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1]。某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还停留在初始、浅层的阶段。

(三)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有的高校仅将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共青团主抓外,一般由思想政治教研室参与教学,但始终未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习操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未与学科建设、专业学习、课外学术科研、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有机结合起来。

(四)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缺乏保障。“尽管学校每年都要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但对于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资金短缺是制约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由于经费缺乏保障,某些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某些学生只能以个人实践形式自行寻找实践单位,很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现象,造成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二、社会实践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义分析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环节。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育活动,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创新人才需要有创新型人格。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人才的创新,人才的创新性,并不仅仅局限于良好的思维,同样也取决于健全的创新人格。只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型人格相配备的时候,创新人才才会真正培养出来[3]。人格是指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而创新人格是人的诸多人格特征中能使人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4]。创新型人格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创新激情、勇敢的冒险精神及独立的思维和坚定的行动力等特征。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更可以增强大学生做事情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大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将来的创新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重要手段。“科学创新,不仅要追求客观真理,而且要追求崇高道德,还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真和善必须是统一的,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创新人才身上,在创新活动中,应高度统一”[5]。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利用大学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崇高道德品质。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良好的政治方向。因此,高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同时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大学要重视培养“知行合一”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当中,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检验课堂所学知识,从而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其次,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合作的精神,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要通过鼓励学生科技创新,走进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成为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创新社会实践理念。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社会进步一日千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怎样在大学生活中努力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未来的事业中获得持续发展,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对于大学生学习成才、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践育人”的新教育观,把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社会实践常态化。社会各部门要积极响应落实相关政策,积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借助高校优越的智力资源带动自身经济效益和自身社会形象的提升,实现高校、学生与社会三方的互利共赢。

(二)创新社会实践内容。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要求在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首先,实践内容要专业化。高校要结合学生专业的设置情况,制定活动项目,并规定相应的学分,组织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专业知识,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其次,实践形式要基地化。实践基地是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高校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特别要利用社会的资源,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如科技服务型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6]。最后,实践对象要广泛性。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大学生广泛参与才具生命力。因此,高校要通过政策引导,广泛组织动员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不同的社会实践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三)创新社会实践投入。首先,是组织力量的投入。高校要成立以院校两级领导、团委、学生处和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办公室,通过整合与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资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大学生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宣传工作的投入。各级政府、高校与社会应在政策与法律层面上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宣传媒体积极营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氛围,从各方面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是实践经费的投入。高校要积极探索,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学生活动中心、活动场地、基地建设,逐步改善活动场地、基地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制定政策引导企业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支出,从而逐渐缓解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紧张的问题[7]。

(四)创新社会实践的评价。建立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成绩、出效益,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首先,要组建由“校级领导、院级负责人、参与社会实践教师代表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四类人员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负责对高校组织的大学生各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真正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其次,把“社会实践学分”纳入大学生选修课学分的管理之中,不断丰富大学生能力评价方式[8]。凡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能提供相关成果的学生均可获得一定的“社会实践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可以作为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丰富学生的评价方式[8]。最后,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高校要专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如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彰条例》,对那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要给予奖励,获得表彰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推免研究生、获得奖学金及各种荣誉等。

[1]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5.

[2]石艳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8(2):18.

[3]纪宝成.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N].中国青年报,2006-09-22.

[4]张绪忠.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塑造[J].前沿,2012(7):118.

[5]杨国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0(2):34.

[6]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87-88.

[7]陈爱民,陈剑.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12):143-145.

[8]江卫平.科学商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80-82.

本文是2013年广东工业大学校内教改项目 (编号:211141204),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育课题(编号:4021201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人才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人才云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