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困境及路径

2014-03-11张志敏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张志敏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102)

我国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困境及路径

张志敏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102)

在综合素质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我国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仍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包括学生文化基础的先天不足;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缺失等,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培养路径。

艺术院校 综合素质 困境 路径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今历时十多年,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已发展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关于此话题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既出现了一批研究素质教育的理论成果,又产生了许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经验。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不难发现针对艺术院校如何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研究仍然不多,尽管略有涉及,也往往流于表面化。故本文拟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困境及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困境

1.文化基础

艺术院校学生是一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具有特殊的专业优势,一般从小开始专业学习,为此,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考虑到艺术考生这一特点,我国艺术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同层次学生低很多,如按照高考文化成绩750分计算,表演类专业文化成绩录取资格线一般为到200—300分之间,考生按专业成绩排名,文化成绩不计入录取总分;音乐学等专业文化成绩录取资格线划到250—390分之间,文化成绩按照低于50%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计入录取总分。最低文化成绩要求可低至各省市划定相应科类二批本科分数线的65%。另外,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还可以自主划线,甚至低于此限制。

此外,较低的文化分数线促成一种不良导向出现。学生在决定报考艺术院校前,知道一些文化录取分数要求较低,便在早期就开始轻视或放松文化课学习。另一方面,一些中学为追求升学率,鼓励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半路出家”,加入艺术考生行列。而一些文化成绩好,又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包括其家长),受这种社会导向,即“学习成绩不好的学艺术”的影响,反而放弃报考艺术院校。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艺术院校似乎变成了文化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归宿。

2.人文素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艺术教育基本借鉴前苏联的教学体系,沿用其课程结构模式,表现出学科环境单一,专业性过窄、过强,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等特征。之后,虽曾经历多次教学改革,但在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影响下,部分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仍存在迷失方向的倾向。从课程设置方面看,专业技术性课程多且被强调,人文社科课程少且不受重视。当前,各艺术院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思政课之外,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没有学分上的具体要求,选修课程偶有一些艺术知识扩展和深入的课程,但收效甚微。此外,从教育者的导向方面看,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持主观疏忽与客观放任的态度。如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考试不及格,学校给予无限制补考,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的专业教师认为除了专业主科的技术训练之外,其他课程都无足轻重。以上方式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先天性欠缺,对哲学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语言文学、教育心理、伦理审美等涉猎很少,相关人文知识非常匮乏,无法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其艺术技能也就无法提升到更高层次。

3.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等艺术素质。它不仅包括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包括了解与该专业相关联的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以及包括对该专业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与发展创新。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很难兼具上述的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现象,分别以显性、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显性的专业素质缺失即对该艺术专业领域中所应具备的纵深知识和能力的缺失。表现为:学生常对本专业浅显的艺术原理存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对艺术理论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美学原理难以领悟;对优秀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无动于衷。更有甚者,连自己所学专业应具备哪些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都没弄清楚。另一种专业素质缺失则以隐形形式存在。主要隐含在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爱好,以及参与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如:学生一看京剧或一听世界名曲就想睡觉;听到二胡曲便高呼“一定是《二泉映月》”;分不清何为交响曲与协奏曲;观看艺术展时面对艺术精品形同陌路。参加画展所投送的美术作品大都色彩紊乱、技法低劣;参赛作品的创意说明毫无奇思妙想;活动海报的设计令观者乏善可陈。

4.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它不仅能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还能使人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院校由于受生源的多样性、独特性以及独立的录取方式等因素影响,在校学生表现出思维广、个性强、多才多艺等特点,思想道德素质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生相比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理想与道德信念淡漠。艺术院校部分学生价值观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重利轻业。第二,集体观念淡薄。由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教学的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的个性化,造成部分学生个体意识较强,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忽视集体荣誉,缺乏使命感。第三,个人约束力不强。艺术院校学生普遍是在空间小的琴房、排练房或者自由度较大的画室中接受教学,容易造成纪律松散的错觉,不少学生生活作风懒散,纪律性欠缺,学风、班风及校风均较差,其行为规范经常处在一种不成熟和不稳定的状态。

二、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素质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笔者认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融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于一体,统一、有机地抓好以下方面,作为艺术院校培养新时期艺术人才的基本向度和操作面,是必要可行的。

1.把好入学关,树立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兼备的艺术人才选拔观

艺术专业文化录取分数线较低,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降低文化分标准录取艺术类考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效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实践和历史经验证明,许多专业成绩较好但综合素质偏低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开始居上,终于落荒。而大多专业有合格的培养基础和条件、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常常能后来居上,协调发展,事业有成。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改变长久以来认为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欠缺的观念,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即采用综合素质分作为录取依据的办法,分别将考生的专业分和文化分转化为一定比例的百分制,如:取专业分的70%和文化分的30%(此比例可研讨而定)合而为一就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分。此举可以使艺术专业的学生的文化分必须守住起码的底线。同时,这种计分方法,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导向,即不使过低的分数线成为人们盲目选择艺术专业的诱饵,不让“艺术专业文化素质差”形成一种长期性社会痼疾。

另外,艺术院校的招生,可以在自主出题考试或艺术院校联考时,强化专业文化内容,突出专业素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如加大面试的评分比例,对有独立见解、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生动、文化知识面较宽的考生打高分。还可健全考生的考试档案,考试时老师能看到考生在中学的各项表现及每年级各门课程的结业成绩,以使老师对考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近两年来,上海戏剧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招生新举措:如按照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招生定位的理念,将艺术管理与剧场管理专业跳出艺术类提前录取批次,按照普通类高校一本分数线进行录取,跻身于一本院校之列。另,导演、舞台美术、编导、艺术教育等专业采用“一本优先”奖励政策录取文化成绩优秀,但专业基础略差的学生。充分体现了艺术院校已开始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对未来提升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

艺术与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构成了人文学科体系,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还是从事艺术工作,都应具备浓厚的人文素质。因此,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能只限于或过分偏重于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而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健全的人文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增加文史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的渊源;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应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责任,等等。以此促进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审美兴趣的提高和作品感情倾向的表现与把握。

另一方面,应合理分配专业课程、人文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合理设置课程的授课形式和层次。由于艺术院校的专业课任务很重,用很多时间学习人文课程不太现实。化解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减少必修课、增大选修课的比重,给学生自由选课学习的空间,增强课程计划的弹性。除了合理开设一定的必修和选修课外,还可以以讲座、专题报告等其他方式出现。如一些学校通过实施“读书工程”来弥补人文课程缺失的不足。其具体操作为:每学期规定几本必读的名著,由一位导读老师负责并对所导书籍做两个课时的介绍、说明,最后负责成绩考查。经过这些尝试,可以看出对学生是有益的,收效较好。同时,此方式对未来精致人文课程的出台也迈出了新的一步。

3.拓展各类实践平台,重视专业素质的全面培养

当前,学生毕业就业采用“双向选择”,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因而对于人才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其具备以下意义:一能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积累舞台经验或实际操作经验;二能拓展知识面,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并得到提高;三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回报社会和服务大众。

因此,判断一个学校的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如何,看专业教育中是否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重要指标之一。学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活动的条件。近年来,已有艺术院校逐渐探索出一系列新的实践模式:(1)院校与相关剧团、剧院合作,共建“大学生教育实习基地”。(2)推广“社会文化活动”。培育一支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主动走出校门从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中学习。(3)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参与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学校工作室学习、实践。以教委、学校的课题项目为抓手,在专业教师的帮助辅导下,学生自主申请课题或基金项目,通过选题、收集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运用多种科研方法与手段解决关键问题,到最终的成果展示等环节,完成一整套科学实践活动。此举既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艺术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又能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

此外,由于艺术教育从本质和最高层次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故创建丰富多彩、健康高雅、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能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作用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指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增强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趣味。如艺术馆、博物馆、校园美化、建筑、雕塑、贴画,以及各种音乐会、舞蹈演出等文艺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二是重视跨专业合作、演出。通过创建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重视学科交叉、提倡博学。即学美术的也要学学形体和表演;学戏剧的也要懂一点音乐。给学院各系的学生创造一起合作演出的机会,大家在实践中共同摸索怎样通过合作沟通以构建综合艺术。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探索合理的学生管理模式

德艺双馨是艺术院校学生毕生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紧密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艺术观的塑造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使其人格修养与专业素养同步发展。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进行纯粹的说教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强制性命令及处罚方式也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应该着眼于探索品德形成的规律性,探索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如考虑到艺术院校的学生都是专业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采用“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即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让专业教师除了从事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对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包括学生了解所在专业的总体状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有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等,尽量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价值和目标。教师的这项工作应列入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先进评比的内容,使“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

另外,还可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建立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如上海戏剧学院学工部曾尝试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戏剧相结合,对各院系辅导员进行理论学习与培训,用论坛剧等形式开展形势政策课、党训班等,旨在强调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体验过程,提高参与性和创造性,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内涵,从互动交流中发现潜能,营造开发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育环境,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努力开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新的收获。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长一段时间,但在实施过程中推进进度比较缓慢。艺术院校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实情推出自己的教育战略,并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因此,艺术院校应在加强改革力度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针,从把好录取学生关做起,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将综合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1]高洁.浅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湘潮(下半月),2008.8.

[2]周岭,刘干.高等音乐院校招生专业考试问题与对策探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6.

[3]法红旗.对艺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4]徐群祥.试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10.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