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究

2014-03-11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师生

舒 寒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究

舒 寒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校园文化建设在较大程度上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人格、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鉴于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1.坚持“以人为本”布局校园环境;2.进一步提升校长的文化品位;3.构建规范有序的管理文化体系;4.发挥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5.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6.塑造个性,彰显特色文化;7.创设和谐的学校课堂文化。

农村学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机部分,特别是承担基础教育工作的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其建设是否合理,将对国家发展、人才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布局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主要指:校园环境的建设要时刻把有利于教师工作、学生学习及师生共同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校园环境服务人、教育人、发展人的宗旨,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温馨、关爱、和谐、上进的“小社会”。

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的前提下,学校要积极借鉴有关名校的好的经验,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合理布局校园环境。学校必须从战略高度规划校园环境,进行合理布局。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校实际情况,在校园里开辟出劳动实践基地、拓展强化基地等。

二、进一步提升校长的文化品位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校的文化氛围。只有高品位的校长才能建设一个环境优雅、学风浓烈的学校,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寸土地传情,让每一块墙壁说话”的目标。因此,进一步提高校长的文化品位十分重要。

首先,作为一线农村学校校长,要有意识地关注有关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视野,不断更新已有理念。其次,校长要设法依托一些交流平台,如宁夏地区的国培计划,使自己有机会走出去,特别是到东部、南部教育发达省份参观、学习。通过感受先进地区学校的工作文化氛围、学习先进学校文化的建设思路,并结合实际,做好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最后,校长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与培训专家或者观摩学学校的领导进行后续探讨、交流。

三、构建规范有序的管理文化体系

一个校园文化氛围浓郁的学校,必然存在一套合理规范、运转流畅的管理文化体系。顾名思义,学校的管理文化涵盖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等,具体体现在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两个方面。教师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教师的普遍性要求,如学校的作息制度、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每个教师都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二是学校各类岗位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如校长职责、教研组长职责、班主任职责等;三是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如考勤、奖惩等。评价的立足点在于合理与公正,因此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教师评价制度的客观性、公开性。学生管理制度除了日常行为规范外应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评优、学生干部培养等具体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努力使制度“文化”化。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在保证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要着重突出价值理念、作风态度、素质要求等,给制度以灵魂,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做人准则、奋斗方向,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师生在严格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应有的自尊,促其实现自我价值。如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要尽可能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氛,以催人奋进。

四、发挥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当前某些校园的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只对个别骨干教师的有利,学校大部分普通教师与学生则扮演着旁观者角色,甚至对此漠不关心。长此以往,校园文化建设便将失去“源头活水”,逐渐枯竭,与其他学校逐渐趋同。为改变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精英化”与趋同化现象,应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突出主体性。无论从人数上考虑,还是从群策群力角度出发,师生都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让师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作风,养成良好的、自觉的行为规范,形成对校园文化的高度认同感,进而有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五、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

要努力营造充满温馨、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乐园。因此,可以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教师文化。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积极搭建民主沟通平台,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与想法,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发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思想,大胆进行教学实践改革。

第二,学生文化。“育人为本”,积极挖掘人的创新才能,激发人的主体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学生足够展示和接受鼓励的机会。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在生活上独立自主,在学习上主体建构,在行为上自觉恪守。

六、塑造个性,彰显特色文化

有学者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切措施都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杜绝没有实效的花架子。学校特色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与众不同的品质,因此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积淀,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色塑造一定要认真、全面分析本校真实情况,切忌生搬硬套,避免趋同;三是特色设计应着重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建构新亮点。

七、创设和谐的学校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实现这个目标,营造严肃活泼的课堂文化氛围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时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可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喧宾夺主;其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通过鼓励、参与的方式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校要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新课程研讨工作成效。首先,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更新本校课堂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尝试把“讲台”交给学生,督促本校教师将自己定位为课堂的主导者,改进教学方法。其次,把“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教研质量,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展示课,督促教师在学习中落实自身专业化发展,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自我反省中完善课堂教学。

当然,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还有很多,以上所列七条,如能认真贯彻落实,必将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最终使全体师生受益良多。

[1]李立峰.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7).

[2]郭掌印.立足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

[2]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04).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师生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