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感在读译中开花
——文言文翻译教学方式的点滴思考

2014-03-11曹广桥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语感感情文言文

曹广桥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江苏 赣榆 222100)

让语感在读译中开花
——文言文翻译教学方式的点滴思考

曹广桥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江苏 赣榆 222100)

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做一个难题,且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过多地注重翻译,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文言文教学中注重翻译本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做学习语言,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掌握。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只是翻译,还有阅读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力争透彻翻译。

语感 诵读 翻译 文言文教学 中学生

关于文言文教学方法问题,相信大家各有己见,甚至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模式。在此,笔者就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途径——文言翻译谈谈几点思考。

文言文教学历来被教师看做一个难题,且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过多地注重翻译,其形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一字一句地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

文言文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文言文教学注重翻译无可非议,但关键问题是没有把学习文言文当做学习语言,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抽象知识或工具掌握。如此,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语感培养,提升文言水准

所谓语感是人们使用语言时的一种直觉,是一种本能的、微妙的、真切的感受。有了这种语感能力,就可以敏锐地观察与准确地辨析语言文字,从而在具体、独特的语言环境中发现它的意义和作用。再次,文言文教学作为语言课的一部分,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体,离开朗读是绝对不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朗读文学作品,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语感是在一次次朗读中感受、内化,进而在自己的表达中形成的。看程翔老师讲《将进酒》的视频,一节课也没有做多少分析,而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试想,先人千百年来不就是这样学习语文的吗?正如朱熹在《论读书诗》中说的:“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思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味语言的悠长韵味。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晦涩难懂,用字内涵丰美,这就更需要我们反复地读,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出其中的意趣。对于当时不懂之处,大可不必慌张,不妨学学古人“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思量”,因此反复朗读,吟咏玩味,咬文嚼字,用文字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它化为学生的血肉,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水准。

其一,应当将文言文教学提高到语言教学的高度。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堪称典范的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可谓精品。其中有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有气势恢宏、表达流畅的议论散文,有形象跃然纸上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也有寓意深刻托物言志的精美小品。学习这些文章时,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下一番工夫,可以说定会受益匪浅,当然不是说流于表面的知道作者是谁,文章中有哪些实词,哪些虚词,哪些词类活用,哪些特殊句式。如《石钟山记》,在让学生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是科学结论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准确精当的语言——绘形绘声绘色地表现山的幽静和水的气势的特点,这对学生语言积累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其二,文言文的语言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以便提高他们吸收语言精华的主动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进入意境。

2.深刻体会古人遣词造句的技巧,以体会古人穷形尽相的描写及精辟独到的议论。

3.可放手让学生模仿古人的语气,进行现场表达,再与原文比较,以达到掌握文言句式和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反复诵读,带动系统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令人困惑的难点。若只凭教师逐句讲解,或者让学生照抄资料,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一节课用同一个频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由于被动地接受,也只能是头昏脑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笔者认为采取以读代译的方法较为可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非得经过反复诵读,否则不能有较深的印象。不过,这里说的“读”不是一般的诵读,它应该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在了解文体特征及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带有感情色彩的读,其中还包括读出句读,读出异读字,读出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虚词,读出不同句式及逻辑重音等。因为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会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一旦解决了诵读问题,文句的翻译就可以随之解决了。

解决诵读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教师范读。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好笔记,然后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反复几遍,就能初步理解课文。

2.学生诵读。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把握重音及停顿规律。在此套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掌握句读规律,首先可以掌握虚词运用规律,比较出它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造句作用。如“也”一般用于句末,表判断。现代汉语则用于句中或句首,但在文言文中有时还可以用于句中,用以舒缓语气。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吾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这里的“也”都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能重读。其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又一区别是古今异义,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则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因而诵读时应将其断开。如“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夫人”等。最后,还应注意异读现象。主要有破音异读、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等。

至于有感情地诵读,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较高的要求。有感情地诵读指能在充分理解写作目的及区分文体的情况下进行朗读。新课标要求“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现实是一些老师诵读时突破了感情饱满的底线,进入了感情夸张的区域。感情的表达应当是自然而然的。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这本书中分析了一尊著名的雕塑。她认为,真正的艺术会把感情控制在到达顶点前的一步。如诵读《六国论》,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本文的议论特点,诵读时就宜语调激昂、语速流畅。当然,诵读时若能将文章与作者联系起来,那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力争透彻翻译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理解,通过诵读,使学生对文意有了大致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最终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具体做法分三步:

第一步是翻译。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直接用白话文诵读,实际是进行口头翻译。这项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中,同时暴露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步是找信息。可由教师引导,如《游褒禅山记》一文,先提出以下问题:(1)褒禅山是如何得名的;(2)褒禅山的景点是怎样的布局;(3)作者是怎样游山的;(4)作者的收获是什么;(5)这些收获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第三步综合运用掌握的文言知识,积累并解决有关实词、虚词及句法等方面的问题。

四、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建立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对于文言文学习,先课前预习,通过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若有疑难小组内部讨论解决,最后把未解问题上交,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从而避免被动状态,对于方式的转变,学生感觉比较新鲜,积极性也比较高,同时小组内部的交流也使小组中那些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的时候,对组内同学进行答疑,无形之中既解答了那些“差生”的问题,又提高了自身的成绩,同时还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真可谓“一箭三雕”。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诵读带动翻译,以达到综合理解与重点训练相结合的目的,避免过去那种劳而无功的现象,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走出困境。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余明忠.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2010(7):5.

猜你喜欢

语感感情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