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及发展中的问题

2014-03-11曲家辰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跨文化汉语交际

曲家辰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6000)

论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及发展中的问题

曲家辰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6000)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迅猛发展,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传播随之加快。在国内,各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各有特色,但在国际教育推广汉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汉语国际教硕士的就业问题;课程设置问题;语言之间转换的问题;跨文化之间相互交际的问题。

思维转换 汉语国际教育 跨文化交际

一、汉语国际教育培养体制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与发展上,存在关于本专业职业与发展的实质性问题。针对多数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点在各高校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研讨。第一,在培养体制上,由于汉语国际教育设置了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类,三大类三个板块又有大量的分支课程,课程量过大,两年的培养时间显然不充足。第二,在培养目标上,仅说“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但是毕业生应具备哪些具体素质,并没有详细提及。第三,在一些板块上,不同课程出现了很多交叉和重复。

在大量的资料数据显示下,汉硕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并非汉语言及中文类专业。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的汉语言基本功并不是很好。

在师资问题上,存在一些更严重的问题。在国内除少数几所院校外,多数汉语言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校的任课教师缺乏海外授课实践经验。更有甚者,是其他专业的授课教师充当专业课教师。而且,大多数国内教师在授课方面存在填鸭灌输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术型授课方式,并没有体现出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性,理论联系实际上存在明显不足。

在学位毕业论文上,论文的类型过于单一。目前大部分学术论文选题还局限于专题研究和学术报告上。而且部分同学认为专业性学位论文可以降低标准,有走过场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是撰写论文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学,有一个核心问题是绕不开的,即汉硕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关于汉硕,存在“入口宽,出口窄”的问题,这与汉硕学生没有良好的职业就业规划有关。由于没有良好的职业前景,汉硕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意识也不强。

对于以上问题,国内学者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首先,在培养学制方面,国内高校应最好统一为三年制。在培养方式上,各高校应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课程,不同班级。

其次,国家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在师资建设上,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特点;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有丰富的国际汉语教学实践经验。

最后,国家相关机构应对具有良好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提供良好的就业职业平台。对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专家型学者,委培单位应委以重任,以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我认为,国家应启动一定机制方案保护,给予必要的政策及资源,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生增强专业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大量的人才投入到汉语国际教育及汉语推广中。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并传承着文化,语言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化上。汉语国际教育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学,势必会与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的碰撞。

汉语国际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国内大部分学生将交际行为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作为基础的是人与人间的跨文化人际交往;其次是民间的各种组织结构,包括商业、经济、文化和学术;最后是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然而,无论哪个层次的交流都离不开文化因素,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教学沟通,文化因素都充斥其中。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文化因素应作为交流交际的内因,是一种主导因素。因此,在汉语言国际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足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师在这方面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体现的独特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词汇上反映文化的差异,如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梯田,戈壁……特定物质生活条件:炕,……一些特定的精神文化:样板戏,……

词义上,主要体现在范畴上,如中国的男性亲属有叔叔,舅舅,伯伯,而在英语中,只有uncle一个单词。反映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如中国人宗族的概念要强于西方人。在冰岛,“雪”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所以在冰岛语中,表达“雪”的概念有十几个,这在别国的语言是很难见的。这同样是地域文化的差异。

在语法上,更直接地显现出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汉语更重视整体,综合思维比较发达,但在语言形态上缺乏变化。西方人重视个性,重视个体,分析思维发达。在语态词性上有多种不同的变化。这就是思维的差异。从本质上说,这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汉语国际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首先是跨文化交际,其次才是教学。并且这种跨文化交际自始至终地贯穿其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词汇、语法、语音的时候,应更注重实际应用。一种语用的体现,对所处环境了解越多,语用就越得体,正确应用的概率就越高。

国内学者将交际分为文化交际和知识交际两种。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的是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只有很好的文化交际才能进行知识交际。

从现有的资料中得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作为重要的而且贯穿其中的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首要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相交往的一种思维模式。所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很大作用,不同思维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授课教学。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思维及翻译问题

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人类语言中所持有的共性,思维是对一种事物的客观认识。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观点的工具。思维与语言是紧密相关的,是一种全世界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对相同事物表达共识。思维即为人类的共识性。

东方人,尤其多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动形象,全面综合,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持螺旋形思维逻辑方式,是一种很感观的认识,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文化,是一种谦逊的、智慧的文化。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天即势,天时,之后是地,地利。中国人讲究以天地养人,所以汉语的语言逻辑思维,是以先讲时间,地点,然后是人,事件发生的顺序,先讲过程,最后讲道理和关系。而且,汉语言的逻辑思维具有很多说话人的主观成分。

西方语言,以英语为例,是一种直线性思维,重事实,讲规律和结果,主体思想在语篇的开始就摆明。语句结构是葡萄形结构对称的,先讲明主题,再做细致说明。

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要做到语言的无障碍沟通,首先要做到顺畅的思维切换、转换,以目的语民族思维特点进行转换、交际,培养惯性。当思维模式的沟通达到惯性,语言的沟通就成为一种惯性沟通,即无障碍沟通。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学课的独特性

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与汉语言专业文学课不同。第一,在目的上,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第二,对于承担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而言,能够拓宽知识面,融会贯通多个学科;最后,这门学科的设置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汉硕专业中设立中国文学课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这门课是完全符合汉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它能够促使在新势下汉硕毕业生将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传播中华文化专业的需要。

这一方面,国内学者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学生。首先,国内学生层面角度论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无论从学识还是人生阅历都无法胜任推广汉语和汉文化的任务。汉硕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是不同的专业,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多数汉硕学生对中国文学的概念只停留在高中课本知识,并无更深了解。这对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外国留学生在汉硕教育这个专业中,教育背景更复杂,有的学生只知道杜甫、李白,其他毫无了解。所以,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无论国内外的学生,中国文学课都具有独特意义。

对汉硕教育老师的要求,由于在汉硕培养方案上,文学课的比例不是很高,老师的基本文学素质必须过硬,要全面。然而由于体制的限制,既要全面又要精通,这是不现实的。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应在平时论文发表和指导学生论文时,逐步扩大学术视野。这样通过几年的时间,年轻的教师就可以在汉语国际教育的领域中逐渐形成教学和学术风格。另外,教育管理者要给予年轻教师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利于他们提高专业水平。

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学课课时少,但类别繁多,因此,教师的平时基本功必须过硬。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学、比较文学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意识。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拓宽视野,博古通今,贯通中外。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形态,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从这个民族的精神史可以透露民族文化的心理。

[1]陈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与职业发展中问题、挑战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08-16.

[2]刘纪新.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学课的独特性.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30.

[3]刘海萍.“整体性”汉语思维与“个性体”英语思维对比分析.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学刊,2009-8-15.

[4]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22.

[5]王海燕.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11-20.

[6]余可华.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漫谈汉语国际教育.三亚学院.华章,2013(20).

[7]李卫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储备前瞻性研究.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01.

猜你喜欢

跨文化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