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最后的璀璨
——滇中历史文化名人雷跃龙及其诗歌创作①
2014-03-11赵锦华刘文静陈健英
赵锦华 刘文静 陈健英
(1.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师范大学 附属丘北中学,云南 文山 663000)
南明最后的璀璨
——滇中历史文化名人雷跃龙及其诗歌创作①
赵锦华1刘文静2陈健英1
(1.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师范大学 附属丘北中学,云南 文山 663000)
雷跃龙;滇中名人;诗歌;玉溪文化
雷跃龙,是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宰相,在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他始终忠君爱国,矢志复国,洁身自好,保持着自己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他的诗歌是对当时文化专制的一种抗争。其诗歌多采用比兴、象征、顶真等手法,风格含蓄低婉,格调沉郁悲愤,颇具杜甫遗风。对其诗歌的研究,将弥补明王朝滇中历史文人诗歌创作的空白,将对人们全面了解南明史有很大帮助,将对推进整个玉溪历史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明朝后期,虽然明王朝大势已去,危在旦夕,但是明王朝仍控制着半壁江山。南明是明朝的延续力量,是清初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段历史很短暂,但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儒士和将领。雷跃龙便是南明史上升起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他是滇中人民的骄傲,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被人们世代相传,他的诗歌也将被人们永远传诵。
雷跃龙,字伯麟,号石庵,崇祯时曾任礼部尚书,永历帝时曾任南明大学士、刑部尚书,其先世为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②雷氏祖籍地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区。。洪武十四年,其始祖雷震伍跟随沐国公向南征战至云南,滇平后,因爱慕新兴地区(今玉溪)的山山水水,遂定居于高仓。
雷跃龙,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其卒年目前有三种说法:一说,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吴三桂以武力威逼缅甸交出永历帝,雷跃龙于同年死于咒水之难,享年59岁,世称“殉国宰相”;二说,其在流亡途中喉疾发作,病逝,归葬于高仓;三说,其归国后出家腾越雪山为僧,作《鸡足山赋》一篇,且留“善”字匾家传,病逝后归葬高仓,享年83岁。第一种说法闻燕曾在《南明宰相雷跃龙》③李文彦.中国玉溪高古楼[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7-20.一文中提到,玉溪历史人物篇《雷跃龙》①李文彦,梁耀武,左文山,申来寿.新兴城市玉溪:上[M].玉溪:玉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4:47-48.中也有提到,而在历史文化名人篇《风云学士雷跃龙》②梁耀武.新编玉溪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07-208.中则同时提到了两种说法,即雷跃龙死于“咒水之难”,被缅王所杀和在乱中被俘,病死在押送途中;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则仅在雷跃龙第十三世孙雷兴龙接受玉溪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提到,目前所能查阅的相关资料中并无第二说法,惟有第三种说法还能在顾诚著的《南明史》注释中略微看到。
记录雷跃龙生平事迹的资料极为有限,但是,关于第三种说法中作《鸡足山赋》一说可得到考证。雷跃龙纪念馆现藏有图书《鸡足山赋》一篇,署名大错,而据笔者考证,大错乃是明朝大臣钱邦芑。“钱邦芑,字开少,丹徒人。由中翰历都宪。拒孙可望伪命,隐居蒲村。辟柳湖,与子衿唱和,从学者众。著《他山赋》,载《艺文志》。后削发为僧,改其居为‘大错庵’,自号‘大错和尚’。后归衡山终老。”③[清]康熙.余庆县志:人物:卷六[Z].康熙五十七年刻本翻印本.“钱邦芑是南明名臣大儒,当明清鼎革之际,灭朱容藩,联孙可望,谋复明室。因孙可望胁封秦王,不奉朝命,逼招受官,为全志节,退隐余庆,逃禅出家。永历入滇,出山任职。清兵入滇,永历奔缅,复僧服隐居鸡足山,以示不仕清廷的决心,又了寻找终极意义的夙愿。永历覆亡,为伸爱国之志,出滇入黔,为僧以终,寂于南岳。”④王路平.长啸出红尘谈笑超生死——钱邦芑逃禅出家考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116-120.所以,《鸡足山赋》不是雷跃龙所作。
又据屈大均《安龙逸史》卷下中记载:“其未扈从者,如东阁大学士雷跃龙、大冢宰(吏部尚书)张佐宸、大司农(户部尚书)龚彝、司马(兵部尚书)孙顺、司寇(刑部尚书)尹三聘、左都御史钱邦芑等皆辅弼大臣,或扶病投清,或潜踪苟活,或祝发沽名。”⑤顾诚.南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980.且据南明史研究专家顾诚考证,雷跃龙、钱邦芑和礼部尚书程源等,乃祝发沽名者。钱邦芑辗转至鸡足山为僧,雷跃龙则隐于腾越雪山为僧。此外,雷跃龙第十三世孙雷兴龙说,雷跃龙在同永历帝逃亡缅甸的途中大病,被明朝的大将洪承畴救回,洪承畴劝其一起降清,然雷跃龙誓死不降,遂祝发为僧隐于鸡足山。当时,叛明投清者固占多数,然雷跃龙和钱邦芑之辈却是忠义不二之士。
虽然雷跃龙追随永历帝逃亡缅甸,相关资料也大都认为雷跃龙死于咒水之难,但是笔者认为,为确保雷跃龙卒年的准确性,第一种说法还有待更多有说服力的史料和文献来证明,而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也更需要后人去发现和考证。因此,雷跃龙具体卒于何年是一项长期的考证工作,笔者还将继续搜集和整理相关证据,以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雷跃龙一生历仕神宗、熹宗和思宗三朝,亲睹辉煌不再的明王朝由衰落渐趋灭亡的历程。关于雷跃龙考取功名的时间,据雷跃龙纪念馆中雷跃龙年表的相关记载和雷跃龙第十三世孙雷兴龙的证实,雷跃龙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即17岁就“领乡荐”(中举人),18岁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翰林院所有官员中最为年轻的一位。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雷跃龙入仕不久就遭遇宦官魏忠贤专权、朝廷污浊不堪的时期,许多朝臣都投靠了魏党,惟有雷跃龙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坚决不与之交往。崇祯即位后,在清除魏党和整治朝纲的过程中,均未在与魏党往来的书札中发现雷跃龙的一笔一墨。于是雷跃龙备受崇祯的器重,升任了礼部尚书一职。
眼看正是雷跃龙仕途一帆风顺的大好光景,但此时腐朽的明王朝已摇摇欲坠,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忠君爱国的雷跃龙因无法突破阶级的局限性,并不支持农民起义,任凭自己满腔的抱负葬送在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因此,当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毅然拒绝了在大顺朝做官的飞黄腾达,并乘着战乱化装逃回云南。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明王朝大势已去,但雷跃龙却誓死不降,矢志复国。他与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宁王后代沐天波等人,共商反清复明的大计。公元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建元永历,并联合两广、云、贵等地农民军展开抗清复明的斗争。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永历朝入滇,次年,雷跃龙任南明大学士、刑部尚书,主持朝政。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年),孙可望降清,引吴三桂入滇,攻陷昆明,雷跃龙护驾,跟随永历帝逃亡缅甸。
雷跃龙的仕途是曲折而又心酸的,但他的仕途又是有始有终、充满理想和抱负的。因为他始终忠于一主,不离不弃,一生只为光复明朝而仕。
雷跃龙才思敏捷,忧国忧民,拥有自己独到的政治主张。他在《孔公重修学宫记》(见《玉溪文徵》卷四)中,借对孔元德政绩的赞扬,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即要想国泰民安、繁荣稳定,掌权为政者必须做到“首道德,后刑威;崇文教,选武备;开粒食,恤贫困;宽肃随节,良恶异施,消患未形,边疆安堵。”说的就是,为政者要讲德,以德为先,刑罚为后;要重视文化教育,选备文臣武将;要广开粮仓救济百姓,体恤百姓的痛苦;要宽容待人,严肃行事,对好人和坏人要实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以消除隐患,使得内安外定,百姓生活安稳,边疆安定,实现国泰民安和繁荣稳定。可惜明王朝已危在旦夕,他的正确主张不仅无法实行,也不会得到崇祯皇帝的认可。所以,雷跃龙只能空怀满腔的治国思想却得不到施展。
雷跃龙博学多识,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曾著有《葵草集》、《逸余集》若干卷。由于长期战乱,《逸余集》已亡佚,唯有《葵草集》残稿幸存于雷氏族谱中(见《玉溪文徵》)卷一)。1945年,玉溪李鸿祥、昆明王灿编辑的《玉溪文徵》收录了雷跃龙诗92首,文5篇。此外,雷跃龙的诗歌还散见于《雷石庵尚书胡二峰侍郎遗集》,此为清末(辛亥革命前夕)李根源与善化鹿洤收集到的《葵草集》与腾冲胡璇遗著合刻刊印而成。
俗话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雷跃龙,仅看历史寥寥几笔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分析其遗留下来的作品。通过作品,我们才可以读懂作者,才可以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才可以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雷跃龙诗歌形式多样,有五、六、七字杂言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体有感怀、行游、咏物、怀古等几类。在这几类诗歌又都有烟、雨、云、雾、鸿雁、翔鸟、鹧鸪等意象出现,这些意象是诗人感怀咏志的媒介,寄托了诗人独有的思想情怀。以这些意象来分析雷跃龙的诗歌风格,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其诗歌内容特点,还能感受其丰富的情感,使我们能更近的接触这位历史名人,触碰其无惧无畏、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
烟、云 烟、云意象经常同时出现在雷跃龙诗歌中,它们之所以频繁出现,这与雷跃龙所处的战乱悲凄的时代背景和渺茫无知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因此,赏析雷跃龙诗歌时,烟和云是不可分割的。
烟,可分为炊烟、狼烟、硝烟等人为之烟和由水汽、雾气等形成的自然之烟两类。在雷跃龙诗歌中,烟字诗句多次出现,且多为自然之烟。由于烟具有漂浮不定和无法捉摸的灵动感,又具有朦胧模糊和神秘虚无的空灵感,因此,它深得诗人青睐。诗人敏感的神经被其迷茫、忧郁、悲凄的色彩所触动,不禁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感叹。
《秋兴》其一
天高风急树凋伤,落日征途徂且长。暮杵声声催蓟北,寒衣处处寄遼阳。
不憎南浦蒹葭白,独忆西园蝴蝶黄。谁遣仲宣楼上望,汉江烟云正茫茫。
雷跃龙与杜甫处于两个不同的朝代,但仔细分析雷跃龙的诗歌,我们便可看出其与杜甫有着微妙的联系。杜甫处于唐末衰落时期,经历过安史之乱,空怀一腔忠君爱国思想,却得不到重视;而雷跃龙所处的时代正好也是明末衰落的时期,他也经历过魏党专政,自己满腔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得不到重视。所以,两人或多或少的相似的时代背景和经历,足以使得雷跃龙倾心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此诗第一句“天高风急树凋伤”明显源自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全诗以风急天高树凋伤起兴,描写了一幅树杆被凄厉的秋风凋落树叶,漫长无尽的征途被落日余晖洒满的凄凉画卷,使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只见得烟波云渚,听得暮杵声声。整个明王朝被茫茫烟海云空笼罩着,看不到国家的一线希望。诗人不忍离开自己誓死坚守的家园,却又看不到属于自己的前途。诗人不憎恨离别时南浦蒹葭的冰冷,只记得满园黄碟翩翩起舞的温暖。当时魏党专政,整个朝廷被笼罩在一片恐惧和战乱的烟云中,诗人身处在硝烟弥漫的殿堂,不禁心绪纷乱,愁绪难消,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发出了“谁遣仲宣楼上望,汉江烟云正茫茫”的历史感慨。这首诗,写出的不仅是诗人不得不辞官回家的无奈,更是诗人忠君爱国却又报国无门的辛酸泪。
云,对其含义的理解有三:一是“浮云苍狗”①杜甫《可叹》中“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一句。,即云变化无常的形态;二是“浮云蔽日”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即云遮蔽阻挡的功能;三是“浮云游子”③杜甫《梦李白》中“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一句。,即云漂浮不定的性情。诗人一生奔波在反清复明的艰辛路途中,正如云的漂浮不定,而历史的变化无常就像云般让诗人无法捉摸,有时浮云又遮挡了诗人前进的视线,使诗人不得不放慢复明的脚步,但是诗人从不惧怕未知的前方,毅然决然地向自己复明的目标迈进。
《玉溪杂兴》
坐卧玉溪沙畔,啸歌白石江边。树头树底秋色,桥北桥南晚烟。
前溪花满草满,隔岸云宽水宽。一树苍梧未老,千家明月惊寒。
溪上春迟秋早,天涯水阔山遥。枉画屏风江雨,去寄参军鲍昭。
一望菰蒲杨柳,万家烟雨楼台。江南何处相近,桃叶渡口归来。
此首诗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无艰涩之感。诗人归居玉溪后,经常游历玉溪的山山水水,并作诗来记录其游迹和心情。诗人在玉溪河畔时而盘坐时而仰卧,溪水欢快地敲击着石块,诗人仿佛站在急湍击石的江边看谁主沉浮,啸歌吟唱。树上的枯叶和树下的落叶告诉人们秋天已经来到,不远处,小桥的两头浮起了缕缕晚烟。诗人不禁想起溪水前花开得正盛,草长得正旺的季节,那是诗人和游人分离的时节,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烟海云空中,只剩得一片无边无际的烟波浩渺的哀愁。转眼间,已是秋天,只剩地一棵苍梧和一轮明月伴着诗人。溪水边总是春天来得很晚秋天来得很早,不知友人在水阔山遥的那头过得怎样。诗人只好发出“枉画屏风江雨,去寄参军鲍昭”的无奈,诗人站在溪头遥望,只见得菰蒲和杨柳,千家万户被烟雨淹没的楼台。最后,诗人只有怀着满腔的愁绪乘舟驶向回家的渡口。烟云在这首诗中,不仅勾起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还写出了诗人对朝廷的牵挂。“一树苍梧未老”写出了诗人渴望能够再为朝廷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负的美好愿望。
此外,《有所思》其一“何事十年云树隔,烟波无计信模糊”;《有所思》其二“澹到潇湘嗔竹赋,空于碧落碍云稠”;《春卹膠》“独恨一声河满子,烟消云断雨纵横”;《九龙池倚树问溪》“浮云何事常舒卷,皓月奚为也缺圆”;《赋得天寒翠袖薄》“渚莲红粉坠,庭草绿烟消”;《有怀四首》“不堪重谪晴云歛,何处同怜夜月孤。此夕茫茫烟树里,依然长啸海天无”和《偶怀简钟》“长笛短箫憎往事,澹云疏雨媚新诗。只今犹恨苏台水,未得添壶向晓迟。”等等,这些诗句中,也不同程度的描写了烟和云的虚无缥缈、变化无常。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可知烟、云意象在雷跃龙诗歌中代表着诗人无尽的愁绪、惨淡的情感、迷惘的前途和幻灭的理想。并且,我们还可知诗人钟爱幽静深邃、旷远明净的秋天。秋天萧条凄凉的景色总能与诗人的心境相得益彰。因此,诗人以秋景中的烟、云意象来感怀言志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鹧鸪、鸿雁、明月 在云南,鹧鸪鸟多生活在西部和南部。它体型虽小,但叫声响亮,其鸣声甚是凄长哀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②温庭筠《菩萨蛮》。;“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③刘禹锡《踏歌词》。;“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④李璟《浣溪沙》。这些入诗的鹧鸪,总让人想起凄凄切切的闺怨、游子满腹的哀思以及艰险恶劣的羁旅,不禁使人肠断魂消。鹧鸪,是历代文人骚客寄托羁旅、哀怨、愁思的最佳选择。雷跃龙诗中亦是多有提到。
《渔父吟》
忆昔姑苏台,春洗桃花马。今见鹧鸪飞,亦在山阴下。
感此武陵溪,花落良非假。悠然空绮霞,湘蘭犹足把。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行到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看着吴王夫差当年营造的“蓬莱仙境”残址,回想一代君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如今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悲凄的鹧鸪鸟在山阴下飞旋、鸣叫,提醒着人们那段悲惨的烟云史。诗人感叹武陵溪已不再,虽然依然有桃花开落,但早已是物是人非。诗人抬头看到天边漂浮的云霞,心中浓郁的愁绪和对山河没落的伤感之情无法排遣。鹧鸪的悲鸣,还见于“寒芦浦口歌鹦鹉,阳羡山中怨鹧鸪”(《鐘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草木劳鸟兔,关河悞鹧鸪”(《会轩朱》)等等。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似乎已无法避免改朝换代的历史趋势,它终有一天会消亡,但那是诗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是诗人最痛心疾首的事。
鸿雁是群居动物,当鸿雁掉队或脱离群体时,便会不停地发出凄惨的鸣叫。鸿雁时常象征着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难民,它也常被喻为书信,是寄托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哀伤之感的化身。古今有大量诗句写到鸿雁,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⑤(隋)薛道衡《人日思归》。、“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⑥杜甫《天末怀李白》。、“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⑦欧阳修《戏答元稹》。等诗句。
《秋兴三首》其二
望远伤离兴减豪,所思一半在江皋。张华无地留双剑,潘岳于今有二毛。
马邑音遥人寂寂,雁门书杳梦劳劳。天涯相遇知何处,女几山头月正高。
此诗读来悲凉凄冷,诗人站在高出远眺,悲伤之情有增无减,大部分的思绪都停留在了江河的另一边。诗人不禁感叹历史上的张华和潘岳,感叹人生苦短。马儿出征的嘶叫声已越来越远,但人们却依然驻足静静地听着,从边关寄来的书信越来越少,人们只能在梦中对亲人魂牵梦绕。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再相见,唯有女几山头的那轮明月依旧清辉永照,这更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哀愁。
《秋兴三首》其三
栖鸟啼处晓苍茫,犹忆鸣珂入建章。薄宦三年违薛荔,归途八月渡潇湘。
玉关鸿雁书难寄,水国鱼龙夜未央。闻道圣明多羽猎,几人侍从赴长杨。
如果要找一首体现雷跃龙忠君爱国思想的诗,《秋兴第三首》首当其冲。这首诗满是诗人对君主的眷念,对山河的热爱之情。远处栖鸟啼叫的地方正是破晓前的一片苍茫烟云,诗人想起了当年达官显贵们骑马进入建章的情形。“薄宦三年违薛荔,归途八月渡潇湘”一句,写出了雷跃龙前期短暂的仕途之路,诗人不愿辞官,但魏党一手遮天,胡作非为,朝廷污浊不堪,诗人为保全气节,不得不忍痛辞官离去。“玉关鸿雁书难寄,水国鱼龙夜未央”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归途中始终牵挂着君王,恐鸿雁也无法将其对君王的牵挂寄到。最后一句“闻道圣明多羽猎,几人侍从赴长杨”更是写出了诗人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圣明的君王多喜欢骑射打猎,如今我离开朝廷了,还会有谁侍奉在他的身边呢?而在《漫兴八首》“极目关河徒浩渺,秋风雁影几相闻”;《杂诗九首》其三“翔鸟思燕林,鸿雁南枝翔”;《浣纱石》“欲寄所持纱,月明秋雁断”;《有怀四首》其二“桃叶渡头秋雁鹜,淮阳桥上旧烟霞”;《石叶》“只今欲寄潇湘雨,断雁凄凄不忍闻”;《偶怀简钟》(名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何时却寄屏风画,凭此萧萧雁一声。”这些诗句中,雷跃龙也都写到鸿雁。鸿雁在其诗歌中,是其传情达意,寄托羁旅伤感,表达忠君爱国思想的典型代表。
明月是最平常也是最不平常的意象。平常是因为它永远有规律的升起、落下和缺圆。不平常是因为它皎洁的清辉,幽远的诗意,人们总能从它这里得到诗意的栖居。它是美好的象征,镜中花,水中月,展现的正是其空灵幽静的气质。从古至今,明月都是文人骚客们寄托思乡情怀所不可或缺的。当无限的愁绪难以排遣,无限的苦闷难以言说时,明月的缺圆明暗,都将成为诗人情感的忠实寄托者。
李白曾写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①李白《峨眉山月歌》。,“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②李白《秋浦歌》。;杜甫也曾写到“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③杜甫《春宿左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④杜甫《旅夜抒怀》。;而素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在其诗歌中也写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⑤李商隐《霜月》。等情意深长的诗句,明月在历代文人的诗作中不胜枚举。雷跃龙诗中亦少不了明月清辉。
《杯湖亭忆旧》
杯湖亭上不胜思,为忆年年早秋迟。同是好花开落处,可怜明月缺圆时。
参横斗转鸡鸣矣,人去台空室远而。谁道离别千古恨,悠悠此际即天涯。
《杯湖亭忆旧》一诗是雷跃龙决心跟随永历帝奔赴缅甸的绝命之作,是雷跃龙坚贞不屈、忠君爱国的重要见证。明月在这首诗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诗人历尽了明王朝的沧桑史,但依旧矢志不渝,忠于明王朝。诗人站在杯湖亭上,无限的思绪纷沓而至,杯湖亭已承载了诗人太多的愁苦。同样是花开花落的地方,但却总是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星辰斗转,鸡鸣天明,可是人们已经远远离去,只剩下空空的厅室孤独地守候。“谁道离别千古恨,悠悠此际即天涯”一句表明了雷跃龙视死如归的坦荡胸襟。全诗读来悲壮苍凉,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月光下挺立的历经沧桑的内心平静的神态坚定的视死如归的真英雄——雷跃龙。
《九龙池倚树问溪》
试问溪流几变迁,溪流曾否是桑田。浮云何事常舒卷,皓月奚为也缺圆。
载酒可能方赤壁,题诗若个是青莲。相逢今古人多少,那客于君有宿缘。
《九龙池倚树问溪》是雷跃龙对历史的发问,体现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全诗从头至尾一直采用发问的形式,连续发问,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诗人问询溪流的变迁、浮云的变化、明月的缺圆、饮酒的功用、作诗的意义和君臣的离聚,其实,正是诗人在对王朝的沧桑变更、变化无常和为人君臣的发问。看似是无限的发问等待回答,其实答案已经蕴藏其中,不言而喻。
此外,雷跃龙的名篇《昆池篇》也将明月写得无比凄美。这首长歌行体诗,是雷跃龙写景寄情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滇池夜色灵动的幽美,以月的静衬出景的动,以景的动托出月的静,相得益彰,奇妙无比。在《秋兴》其二“天涯相遇知何处,女几山头月正高”;其三“未许浔潮通近信,肯教明月下平湖”;《玉溪杂兴》“一树苍梧未老,千家明月(一作蒹葭白露)惊寒”;《鐘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其一“何日持将明月峡,故凭白水寄君前”;其三“邈矣风流君足嗣,试歌云淡月微茫”;《岳阳楼》“谁道二妃乘雾杳,月明犹上望夫山”;《有怀四首》“水阔天无际,烟空月正明”;其四“露下月茫茫,蓬壶夜未央”;《横江四首》其三“落月下湘帘,王孙绿草淹”;其四“春江花有无,潮落月轮孤”;《遣兴》“好山无数横轩几,孤月凭谁压钓蓑”;《石叶》“桥头酌酒邀明月,岛上留诗赠白云”;《会轩朱》“秦时明月冷,云里帝城孤”;《漫兴八首》其七“请君试看秦时月,犹照当年采石矶”;其八“下里谁歌无影月,天台不种合欢花”和《杂诗九首》其八“三五逮四五,月满会缺时。”这些诗句中,孤独寂寞、思乡念故、苍凉悲壮、渴望归家、飘逸拔俗的清辉、明月无不展现得淋漓尽致。
幽竹、虯松、青莲 竹,是高风亮节的代表,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俗语说:“清明一尺,谷雨一丈。”对于竹的品质,李白曾写到“窗竹夜鸣秋”①李白《谢公亭》。,“绿竹入幽径”②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郎骑竹马来”③李白《长干行》。;杜甫也曾写到“日暮倚修竹”④杜甫《佳人》。,“笼竹和烟滴露梢”⑤杜甫《堂成》。,“竹叶于人既无分”⑥杜甫《九日》。,“白沙翠竹江村暮”⑦杜甫《南邻》。;王维也曾写到“近入千家散花竹”⑧王维《桃源行》。;其中清代诗人郑燮更将竹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⑨郑燮《竹石》。。可见,有节气之士都喜欢在其诗歌中书写竹,以竹来表明自己的超凡脱俗和高尚气节,雷跃龙也不例外。《九日园居》是雷跃龙为数不多的一首田园诗。
《九日园居》
不登高处不狂呼,幽竹千竿酒一壶。习饮更栽彭令菊,伤离嬾插右丞萸。
亭台寂寂疏烟晚,风雨凄凄荒草蕪。独有醉来题石后,婆娑堪作杜陵图。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下午,诗人爬上高山大声疾呼后,又在一片幽密的竹林中饮酒作诗,欣赏菊花,但诗人还没来得及互插茱萸就与朋友分离了。只见得亭台旁升起的一缕缕晚烟,和长起的一丛丛杂草。自己酒醒后在石上题诗,无限的悲欢离合犹如一幅杜陵图,道不尽诗人的辛酸苦辣。诗人并不热衷于归隐山林,相反,诗人秉持着积极入世的态度,诗人衷心希望自己能够与挚友一起奉献国家,但残酷的现实惊醒了诗人,就连诗人与有人相聚的机会都越发渺茫,何谈共赴国难。因此,诗人和朋友虽都是高洁之士,却又只能带着竹的高风亮节在污浊的世间默默地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方法。
雷跃龙写竹的名句,还有《有所思》其二“澹到潇湘嗔竹赋,空于碧落碍云稠”;其四“念此山窗幽竹好,春残黄鸟亦何忧”;《昆明池》“明霞水际郁空苍,绿鬟青黛潇湘竹”;《有怀四首》“嶰竹调新姿唱和,樱花宴罢醉模糊。”
雷跃龙一生追求幽竹般清高的节气。诗人独立于污浊肮脏的尘世之外,以超然物外的姿态坚持着自己笔直拔高的方向,不为世俗所媚惑。幽竹的品质和气节正是雷跃龙的品质和气节。
松,常青树,四季常青。它傲霜斗雪,毅然挺立,代表着坚贞不屈的高尚的人格。松枝苍老遒劲,松叶根根直立,无论是在悬崖峭壁,还是风沙走石中,人们总能看到他傲然挺立的身影。唐人杜荀鹤曾盛赞其刚劲的品质:“自小刺头生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①杜荀鹤《小松》。李白也曾颂扬松的坚韧:“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②李白《南轩松》。
《钟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其一
一江春色忆晴川,到得晴川又枉然。谷口徒闻翔鸟唤,桃溪不见钓鱼船。
三更鼓角三更梦,万壑松涛万壑烟。何日持将明月峡,故凭白水寄君前。
该诗为诗人怀念友人所作,一江春景使诗人会想起了晴川,当诗人到达晴川时却感觉一片枉然。只听见山谷口翔鸟的叫唤声,来到桃溪前却看不到钓鱼船。三更时的鼓角声惊醒了三更时的梦,只听得一片松林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仿佛一片汪洋波涛,只见得一片烟雨潇潇。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得明月升起的峡谷,只能将一片忧思和怀念之情寄托在流淌着的河水,希望友人你能够收到。“三更鼓角三更梦,万壑松涛万壑烟”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波浪壮阔、气壮山河的画面。在此画面中,人们可看到诗人傲然挺立,不畏艰险的雄姿。而《寄怀方神生兼答情问》“郁郁原上松,矫矫云间鹤。”开篇就让人们先睹为快,郁郁葱葱的松树挺立在大地上,几只清鹤在云间来回穿梭,一切充满了生机。在《忆梦四首》其四:“蕙林三楚月,菌阁六朝松”;《偶怀简钟》(名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堪怜惟有松边石,六代孤楼与世违”;《杂诗九首》其三:“灼灼桃李花,亭亭青松枝”和《昆明池》:“珠宫绛阙疑蛟室,银涛雪浪拍虯松。”这些诗句,也都有虯松身影的出现。所以,雷跃龙的品质就是松的品质,二者浑然一体。
莲,“怜”的谐音,象征着美、爱和圣洁。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周敦颐《爱莲说》。美誉的莲花,是清高廉洁的象征,是周敦颐笔下的雅士,代表着诗人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真性情。从古至今,文人雅士们都喜爱莲花,并常以莲花自居,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莲,总能惹得廉洁之士心生怜爱,赢得文人骚客泼毫洒墨。“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④李商隐《赠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⑤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出了莲花楚楚可爱的样子。
雷跃龙《昆池篇》:“十里芙蓉连夜发,芙蓉万朵柳千条;瑶华丹毂会轩朱,玉笋金莲槛凤雏”;《九龙池倚树问溪》:“载酒可能方赤壁,题诗若个是青莲”;《有怀四首》其二:“明珰翠羽憎莲步,月夜春江怨丽华”;《漫兴八首》:“黄鹤青山横再拍,红莲碧藕映双桥”,“玉井莲开一半斜,半笼杨柳半笼纱”;《赋得天寒翠袖薄》:“渚莲红粉墜,庭草绿烟消”和《有所思四首》:“不是青莲凭我寄,谁教翠羽倩卿收。”这些诗句中都写到了莲,可见,雷跃龙也是莲花的爱慕者。雷跃龙在魏党专政时期实行“三不原则”,即不巴结,不奉承,不与之交往。无论魏党如何诱逼其加入,雷跃龙始终保持着洁身自好,他不愿与乱党同流合污,因此,雷跃龙确有青莲般高洁的品质。
雷跃龙诗歌中还有许多其他意象,在此笔者仅分析了这几个典型意象。以上从这些意象,我们可看出雷跃龙是一个忠君爱国、心系百姓、信念坚定、无比崇高的人。
众所周知,明代虽紧随唐宋,但其诗文成就已远远不如。由于明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倡导理学,推行八股,使得许多爱好诗文的作家不得不谨小慎微,以致其壮志渐渐被消磨殆尽。因此,雷跃龙的诗歌在当时得不到任何的重视,也无地位可言。但是,即使是在统治阶级昏庸腐朽、政治极端腐败、社会极端黑暗、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雷跃龙依然坚持着作诗的爱好,哪怕自己的诗文在当时得不到一丁点儿注意。雷跃龙诗歌是对当时文化专制的一种抗争。其诗歌多采用比兴、象征、顶真等手法,其中顶真手法较为突出,其诗歌风格含蓄低婉,格调沉郁悲愤,颇具杜甫遗风。雷跃龙是滇中的文化名人,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创作,使得他的诗歌得以薪火相传,使得我们后人能够更真实地去了解他,读懂他,铭记他。
雷跃龙亲眼目睹了政权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朝廷的腐朽和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明王朝不仅要应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还要时刻警惕满人步步紧逼的危险。最后,虽然明王朝灭亡了,但是雷跃龙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选择了坚守到最后一刻。雷跃龙为人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坚决与魏党划清界限,毅然坚持抗清复明斗争,世人将其与史可法等人推为“仰为泰斗,名重天下”的忠义之士。人们将他与著名的文学家吴伟业、书画家黄道周等名士誉为“当代名流”。他刚正不阿的性情、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了许多爱国志士,也将在今后激励人们继续发扬热爱祖国、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
雷跃龙忠贞坚韧的精神、俊逸多姿的创作,是玉溪、滇中的骄傲,后人效仿的楷模,云南文化的瑰宝,亦是南明最后的璀璨。对雷跃龙和其诗歌的研究,将弥补明王朝滇中历史文人诗歌创作的空白,将对人们全面了解南明史有很大帮助,将对推进整个玉溪历史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2012年9月16日上午,雷跃龙纪念馆在玉溪高仓弥陀寺旁落成。人们以尚书故里、生平事迹、历史功绩和纪念活动四部分来纪念这位殉国宰相,传颂其忠君爱国、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对雷跃龙和其诗歌的研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秉承坚持不懈、追根溯源的精神,对雷跃龙与其诗歌做更为细致认真的考查和研究,以求能够得到更多的真实的准确的详细的研究成果。
The Final Brilliant Afterglow of the Ming Dynasty:Lei Yuelong, a Central Yunnan’s Cultural Celebrity,and his Poetic Creation
ZHAO Jinhua1LIU Wenjing2CHEN Jianying1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2.The Qiubei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Yunnan Normal University,Wenshan,Yunnan 663000)
Lei Yuelong;celebrities in Central Yunnan;poetry;Yuxi culture
Lei Yuelong was the last prime minister of the Ming dynasty.Even in the precarious final years of the Ming rule,he was patriotic,loyal to the emperor,unswerving in his determination to bring the country back to its previous glory, and kept his passion for poetic creation.Metaphor,analogy,symbol,and same-last-first words are all used in his poems,which are on the whole reserved,gloomy,and sullen with indignation.Studies on his poetry will supply a previously missing page about central Yunnan poetic cre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g history.
赵锦华,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籍整理。
I210.94
A
1009-9506(2014)03-0030-09
2014年2月21日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2011Z096);云南省高校古委会基金。
刘文静,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滇中文化。
陈健英,讲师,研究方向:滇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