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滥觞
2014-03-11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丁雪梅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 丁雪梅
从先秦时代的口头语言演变而来、最终定型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其为劳动人民耳熟能详的优秀篇章成为后世启蒙学习的范本,有不少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激发当下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时代,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既有喜悦又有苦痛,但一般都是深恶痛绝的。除古典诗词篇幅短小、讲究音乐节奏、朗朗上口外,篇幅长的文言文晦涩难懂,难以走进师生心里,也难以带领师生走近作者,走进当年的时代生活。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初中生要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一直以来,很多人士提出过“不学文言文,争做时尚人”的口号,大有彻底与文言文断绝关系的趋势。且不管港澳台地区的国学运动,日本、新加坡等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甚至欧美也在实际生产、营销中运用到《孙子兵法》等,我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及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无任何理由抛弃祖先的文化遗产而不去继承。而中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则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其重要意义及重要地位不可替代。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传统文化教学的滥觞,进而展示文化教学的奇特魅力,引领学生渐入传统文化的宝殿,自觉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使者?
首先,学习文言文绝非为了运用文言或研究文言,而是借助文言的载体发掘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基本精神。运用文言或研究文言,那些只是一些爱好者擅长或者是专家的特长,高校可能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而中小学学习的核心问题包括学习文言什么和怎么学习文言两方面,其实质则是新课标所指出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反复打磨、塑造、成型、固化而形成的,融入了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小学教材中精选的文言诗文,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化为血液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管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和穷究的问题,包含了“人类一般精神”。对于现代的中国社会,重新拾起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其次,创意解读文言文,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精华,赋予文言文时代信息。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能机械照搬照抄、食古不化、断章取义,要以现代人的科学眼光创意解读。从文字的发展历史,带领学生分清字、词、句的含义;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底蕴,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具体内涵。实际教学中,因言释文与因文悟言并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言结合阐发出传统文化的传世价值。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篇的“修竹”一词,如果仅仅理解成高高的、长长的竹子,一闪而过,也并没有什么,师生的举动都可以理解。而教师如在这里引入“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一文学史上的传统文化元素,就增添了审美情感,折射出清雅淡泊的文化品质,暗示出兰亭是文人雅士聚会的佳所,表明作者的淡泊明志、修身自好的价值取向。还可以拓宽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一句中的“修”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一句中的“长”来进行比较阅读,因言释文,因文悟言,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凸显文言呈现的过人魅力。
再如,《苏武传》中写道“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及苏武牧羊北海时,旄节不离手,“卧起操持”。对于这一细节,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出:苏武出使匈奴为什么“持节”?而且对旄节情有独衷,卧起操持呢?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关旄节及旄节的意义、“忠义”思想的内涵等传统文化元素,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讲解时还要引入印章、介绍信等现代物件进行比照。通过讲解,学生明白了旄节是用牦牛尾做装饰的一种旗帜,是汉朝使者的信物。没有旄节就如同现代没有盖好公章的介绍信一样,匈奴人是不会相信你是使者,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接待。此外,苏武手持旄节不离手正表明了他“忠于皇上”并铭记在心这一传统忠君思想。
再次,教学文言文,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民族精神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迭经多少代人践行与修正,其内涵已经随时代变迁而创新,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仍有继承与发扬的重要价值。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和优秀民族精神,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
如《孔雀东南飞》一文,讲述的是封建时代焦仲卿与刘兰芝的高尚忠贞的爱情故事。对爱情的歌颂与赞美,古来就有之,现代更是提倡,这是传统的美德,今天与未来仍有教育意义。这种爱情观上升到纯洁而高尚的高度,既有对刘兰芝为爱而死的行为的讴歌与惋惜,又有对封建礼教束缚与破坏美好爱情与美满婚姻的无情抨击,弘扬焦、刘二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有利于青年学生成年后不走歧路、少走弯路。此外,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怀;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悲壮等等,无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外现。
最后,通过多种途径设计多种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吟诵美文。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佳状态就是在教师带领下诵读文言作品,用最感性的方法直接进入文言文的意境,在名家、教师或学生的抑扬顿挫诵读声中享受音乐的美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声中体会作者勾勒的意境,盘旋在脑海中的文化元素的激荡,激起学生的朗读、学习与探究的强烈意愿。如学习《天净沙·秋思》,在诵读声中体会马致远难以尽述的内蕴,其游子思乡凄楚悲怆的内心。从而感受催人涕下、震撼人心的艺术绝响。
音画传情。文言诗词,因其文字简短而又押韵,大量的信息元素压缩在字里行间,需要转译成音画格式,才能将内涵释放,意境顿现。如学习《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等,带领学生反复吟诵之后,教师或学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用演唱的形式唱出诗词的韵味,或者用绘画的形式将其中的意境勾勒出来,并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师生进行交流,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绽放音诗画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营造意境。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将一切过去教学中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过去限于条件,无法凸显文言文作品的图、文、声、像,而多媒体则再现了这一切。多媒体可以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特别是3D技术的引入,给文言文教学安上了腾飞的翅膀。如教学《观沧海》,多媒体呈现出苍茫大海、黑耸礁石、低飞海鸟这样的动画情景,低沉的海潮声仿佛在耳边回想,吟诵美文的浑厚男中音,引领学生置身于激越澎湃的大海边,如同自己就是当年的曹操,勒马碣石山,慷慨激昂,豪气冲天。回响的音乐、吟诵的美声、激荡的画面、神似的意境,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唏嘘不已。
创意呈现。编写课本剧、举办辩论赛、口头作文等作为中小学创意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采用,也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可以指导学生编成课本剧,通过表演,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教学《伤仲永》,可以针对仲永现象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或举办辩论赛。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时下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讲授文言文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精华,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民族精神,将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