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筝演奏与气韵美学的辩证关系
2014-03-11许育燕
文/许育燕
在论述气与韵在古筝演奏艺术中的体现与作用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气韵”?我们总说“气韵”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其出处又在哪里?只有明确与认知了“气韵”的定义与出处,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气韵”于古筝演奏中的作用与意义。
据查,“气韵”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南齐肖像画家谢赫所著《六法论》。在中国画产生的初始阶段,多数是主张象形的。到了魏晋南北朝,肖像画逐渐发展起来,对形的掌握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但当时的画家并不以此为满足。在理论方面,南齐肖像画家谢赫以敏锐的视角总结了过去绘画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著述的成果,创立了“六法论”,言道:“‘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可以说,六法的提出,给中国绘画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自谢赫之后,“气韵”逐渐被人们推广到整个文艺创作领域,并受到历代艺术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和文学鉴赏与创造的最高审美准则。
一、气与韵于古筝艺术中的体现
立足于古筝演奏方式与风格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于古筝气与韵之说,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概念。狭义上的气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筝最大的技巧,即是以韵补声。在古筝艺术中,简单的一个单音,并不是奏出之后任其作直线的消失,而常常将余音作弯曲性处理,演奏者将其颤动,或吟或揉,弹拨间就使人感到了生命的气息。尤其是古筝演奏中的按、揉、吟、颤等手法对余音的处理,使单音成曲线式的运动而产生的“韵”,令人感到有一种生命的律动,形成了古筝音乐“声韵兼备”的风格特色。在民族乐器的范畴里,不仅仅是古筝,古琴、二胡、琵琶这类的弦乐器,都具有这种特征。而广义上的“气韵”,就是将古筝演奏看作是一项艺术创作,和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所表现出来的是中国艺术之最高审美标准。从“气韵生动”“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等经典论断中我们不难看出,但凡符合最高审美标准的艺术形式,无不将气韵推崇为超越一切美的最高准则。虽然,气韵之说常常用来评论诗、书、画、乐、建筑等中国艺术,但将之用来作为古筝演奏的最终目的也是恰如其分的。“以韵补声”的狭义之韵,对于审美范畴的广义之韵来说,前者是形成后者的基础和前提之一,也就是有“余音”的存在才会有“余意”的出现,“余音”的表现范围决定了“余意”的表达程度。由此来看,“以韵补声”之韵是被包容在广义之韵这一审美范畴之中的。
二、气与韵于古筝演奏中的表现
在古筝演奏中,我们通常在音乐情感与表现情感方面对古筝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作品形成一个精准的定位。换言之,作为演奏者,我们需要深入到曲作者所设定的不同情感环境与情感意境,而后通过自身的理解、表达,运用精湛、娴熟的技艺,为聆听者创造一个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音乐意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这只是最为浅显的道理,深入探析的话就是只有“气韵生动”才能够将音乐艺术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而“气韵生动”主要取决于演奏者的“功”,包括扎实的基本功底,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性解释和表现能力,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要求弹奏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肌体完全放松,所谓“气定神闲”,只有这样才能毫不拘谨、收放自如地把全部技能和智慧发挥出来,把风格与抒情表现出来。简单来说,在古筝演奏中,“气”指的就是鲜明生动的形象,而“韵”就是意蕴悠远含蓄。“气”与“韵”只有达到了平衡、和谐,才能进入气韵生动的境界,焕发出生命运动之美的光彩,这才是古筝演奏艺术的宗旨和最高境界。
(一)“气”的表达
古人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意思就是说,离开了“气”,运动就会静止,演奏就没有了灵魂。“气”作为一种生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原和依据,也是古筝演奏的本原和依据。因为演奏就是指思维活动与肢体运动的过程,而这种运动过程与气息是密不可分的。在作品音符的行进当中,乐句的起伏、语调的顿挫、结构的变化无不体现了“气”在古筝作品演奏中的指导意义。
1.调节气息的快慢与强弱
古筝演奏中的气息作为“气”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气息”的问题。古筝演奏过程中的呼吸与气息的转换是否得当,决定了呼吸中的连贯、停顿适当与否。老师在教授时,总是强调一个“乐思”是一个小呼吸,道理即是在此。每一个乐句又是几个小呼吸串连起来的稍大的呼吸,音乐就是这样由无数个“呼吸”构成,呼吸中的连贯与停顿是否恰当、呼吸的速度与深度,则更是直接影响着演奏的优劣。
所谓“气动则声发”,在演奏过程中,大臂、小臂、手腕、指尖等诸多部位通过联合运动而产生了力,在气息的运筹下最终输送到指尖。所以说,气息的顺畅决定了力的顺畅,如果气息通畅,则力也通畅,演奏出的声音就是松弛且有弹性的。反之,演奏出的声音就是僵硬、干瘪的。在调节好气息的通畅程度之后,还要对气息和力量进行控制,使之符合作品的演奏要求。
举例来说,在强力度演奏时,为了表现出作品高昂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运用快速的深呼吸,屏气凝神,将全部的力量积攒起来,通过手臂和全身的力量贯穿手指;在中等强度演奏时,呼吸要相对的浅一些,气也要聚集的少一些,重点是这种饱满气息要通畅,使全身的力、臂力、腕力、指尖力相配合,从发出清脆、干净的声音。在弱力度演奏时,呼吸要达到最浅,运用慢呼吸和慢抬手的动作,或者直接屏住呼吸。演奏句尾音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种调气方法。演奏者内心一定到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波动,使音乐的气息和演奏者的气息相协调。
2.保持气息的通畅与连贯
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有全局意识,也就是说要保持全曲的气息贯通,将各种不同程度的呼吸贯通一体,但是却不露半点的拼接痕迹,整个作品呈现出一个畅通无阻的大起伏、大呼吸群。仿若一根无形的、光滑的引线将一个个零散的、形态各异的乐音串连起来,即使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也需用“气”将其贯穿。
首先要求演奏者掌握正确的呼吸,在运气时做到首尾贯通、上下贯通,保证乐句之间、段落之间的顺畅连接和自由过渡;其次是能熟练地演奏作品之后,有一种大局观,有意识的予以放松和随意,追求一种信手掂来和得心应手的感觉。古筝演奏由呼吸到气息,由气息到掌控整个作品的过程,构成了关于气的艺术魅力,只有把握了气在演奏中的运用,才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将乐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韵”的表现
当演奏者在演奏一首包含曲作者内心感悟的古筝作品时,要想真正体现其精神本质,首先就要在心里经历一番与曲作者的内心对话,感受其心灵中传来的信息,将这种情感蕴意于自己的心境、想象以及演奏当中,那么聆听者就在这种意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引起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韵”。“韵”是在演奏者精心刻画的艺术境界当中体现出来的。
“韵”的表现与古筝的独特音色与演奏技巧有关。筝艺中的韵和神,不仅有赖于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演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筝乐风韵独特、个性鲜明,奠定了其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是其他固定音阶乐器所不能取代的。有了演奏技术作手段,是否能达到韵的境界关键在于运用手段的能力。也正因如此,音乐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培养在形成“韵”的过程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提升自身的音乐感知力,就是说,演奏者要将听到的音乐或是拿到的乐谱转化为个人的内心听觉。我们会碰到各个不同时期的筝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及地域风格,也表达出创作者自身对表现主体的强烈情感。如何在感受作品的历史地域特征、尊重音乐创作特点的基础上,把握住作品风格,再现作品的历史风貌,这是演奏者倾听乐谱之时必须经历的思考分析过程。而后,培养自身的音乐想象力,在认真倾听了乐谱之后,内心便开启了具体的音响,将自己掌握的技法在演奏一个新作品时重新进行调整、梳理,认真为表现作品的内涵而服务。最后,拓展自身的音乐理解力,即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理解能力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修养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音乐理解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没有文化修养作前提是很难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境界的,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吸纳百家之长,以达到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对于古筝这门近年来演奏技术发展迅速的音乐专业,如何让古筝保持传统风格,让现代筝不失自身独有的韵味,一直处于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之中,而这一目标无疑就是气与韵的境界,这即是传统古筝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是未来古筝艺术发展的方向。换言之,气与韵是从古老的领域中拓展的一个新的境界,在理论的探索和古筝艺术的实践中,这一新的境界无疑意味着古筝艺术追求的提升。
[1]杨易禾.《音乐表演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2]李军.《浅谈古筝与审美》.中国民乐.2007年
[3]赵寒阳.《演奏家成功秘诀》.人民音乐出版社
[4]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学术界.199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