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中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
2014-03-11陈潇儿
文/陈潇儿
一、古筝演奏音色的掌控
音色即音品,不仅是声音的属性之一,也是音乐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其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从自然界的风声、水声、虫鸣、鸟唱,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从各种乐器发出的优美旋律到刻画大众内心感受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可以说音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起到了美化韵律、表达情感的作用。可以说,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每个演奏家所追求的。好的音色可为优美的音乐锦上添花,差的音色会掩盖音乐的光彩。
从器乐的角度来讲,音色可分为乐器音色、演奏音色,前者是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音色,后者为演奏乐器所获得的音色。乐器音色,顾名思义,是乐器的自身属性,为演奏者的演奏提供了先决条件。就古筝而言,其音色高音清脆明亮、中音圆润柔和、低音浑厚深沉,且音域宽广。此外,从结构上来说,古筝的共鸣箱较大,弦很长,所以音色厚实响亮。且古筝的琴码较高,不仅使得声音响亮而且许多特殊的指法为古筝的音色提供了特有的变化。而演奏音色,既与演奏者演奏方法息息相关,更与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也就是心理音色密不可分。首先是发力的问题,我们在演奏时尽量使用巧力、爆发力,使音色听上去感觉明亮集中。手指触弦发力对音色的控制分为:点、面、角、速、力。也就是说手指触弦不仅有力点、角度、力度的变化,还要富有弹性,更有“轻重” “缓急”的区别。轻而不浮,在轻中不失清亮,即使是在极细微之处,手指也能弹出清亮而饱满的琴音;重而不滞、强而不躁,虽有“力拔山兮”之势,却不能给人鲁莽之感。总的来说古筝演奏时音色的把握需要不断地、细致入微地去体会和研究,它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音乐表演的角度看,演奏者都在追求最美的音色、音质,以使音乐内涵通过音色得以充分的体现。没有好的音色音质作基础,无论多好的音乐,都会暗淡无光、缺乏表现力。但是,有了欣赏者所接受的乐器音色,如果缺少演奏者出色的演奏音色,音乐所蕴含的韵律美和哲理美也不能得以良好展现。
二、古筝演奏情感的表现与表达
情感其实是一种“悟性”,是演奏者通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意境和描绘的音乐形象进行感知、领悟和想象,体现了演奏者瞬间对乐曲的领悟力和表现力。演奏者的情感包含了理解力和表现力两个层面,既反映在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上,同时又体现在对乐曲的处理上,而这一切都将通过演奏呈现给听众。
器乐演奏追求的是音响效果,它的非语言性使演奏者和欣赏者脱离了语意的束缚,演奏者可以同时与听众展开肆意的幻想。换言之,古筝演奏的目的是将隐藏在音符里面的感情与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到演奏者的想象中去。而这种表现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演奏者用心去理解筝曲的内涵,用心去表达筝曲的内涵,专心投入、凝神忘我,浑然融入筝曲之意境。为此,演奏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善于感知和捕捉每一首乐曲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征音调、典型节奏、独特音乐结构、巧妙和声等音乐元素,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生动的音乐形象。同时,在演奏中要把握好细节的处理,既要使快慢速音型的演奏精确、灵活、轻快、干净,又要注重快慢速线条的流畅起伏和音乐美感,让听众真切感受到筝曲的旋律美、和声美、形式美和结构美。如果缺乏情感,只注重技巧的摆弄,一首筝曲即使弹奏得准确无误,也不过是几个音符的合成而已。只有情感的融入,才能使筝曲引起听众的共鸣,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才能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情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领悟乐曲的精髓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音乐的感悟灵敏度作保证,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必须以广泛而扎实的文化、知识、修养作基础。
三、古筝演奏中呼吸的运用
著名二胡演奏家赵寒阳先生曾指出:呼吸感在演奏过程中很重要,它对乐曲律动的掌握、旋律的流畅、分句的清晰,以及重音的劲头等许多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演奏中对呼吸控制的重要性。呼吸与乐曲演奏的神韵是密不可分的,它能带动演奏的音色美。带有呼吸的音色才能收放自如、优美动听。所以演奏中演奏技术的体现和演奏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呼吸的运用,如果少了呼吸,那演奏肯定是平淡无味、气韵不通、无美感可言的。
呼吸是演奏过程中的灵魂,听众往往就是在演奏者细微的一呼一吸中感受演奏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演奏者以呼吸划分乐句,形成抑扬顿挫,用来表达情意,并且与观众沟通。只有随着乐曲自然、协调的呼吸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情随气动,进而用演奏意识控制自身的呼吸,依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促进情感的表达。以《林冲夜奔》为例,乐曲描写了林冲英雄落难、怒火满腔、顶峰踏雪、夜奔梁山的壮举。作为演奏者,演奏时应演奏出一种内心的愤慨与被逼无奈的情感,但又不能狭隘地去理解为仅仅是某种抽象的感情形式,还应该看到音乐中的感情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等。在演奏时作为演奏者要把自身的情感和呼吸投入到音乐表演中,这样才能真实、生动地传达情感,真正的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
四、对乐曲的理解与二度创作能力
演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与实践,古筝演奏正是古筝音乐艺术实践的核心。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可见,演奏是音乐作品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想用乐谱写下之后,这些乐谱标记便是固定的,但接下来把这些标记转化为音响运动的过程又从来不是固定的。在古筝演奏的二度创作中,首先需要演奏者去认真倾听乐谱,完成将乐谱转化为个人内心音乐的第一重任务。演奏者会遇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筝乐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及地域风格。因此,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尊重作品的历史地域特征、音乐创作的特点。
筝演奏者在音乐演奏中应尽力创造出一种艺术世界里的感情,在演奏时需要全情投入,这是事关表演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缺乏感情的表演必然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共鸣,势必导致表演的失败;但如果感情投入过于泛滥,只要感情激动起来就慌腔离板、控制不住音准节奏,那也绝不是成功的演奏。
五、结语
音乐是美的,演奏音乐与欣赏音乐是追求美的过程,作曲者用作品去追求美的内容,演奏者用演奏去展现美的形式,欣赏者用聆听去感受美的情感,这三方面组成了音乐演奏整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总而言之,演奏者作为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承担着承上启下的、美的传递的作用,那么作为演奏者就需要结合自身的技艺,以及对音色、情感、呼吸二度创作能力的控与运用,在动与静的演奏中去向听众表达我们生活中真实的情感意境和绘图式意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指尖流出的艺术作品真正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002年版
【2】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3】赵毅.《试论古筝“以韵补声”之动态变化》.《秦筝》,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