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编织”抑或“问题先导”——对教育学科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思考
2014-03-11李润洲
李润洲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为了增强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当下文献综述已成为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是一件幸事,但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应如何撰写?是“主题编织”,抑或“问题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种“主题编织”的不良倾向,即把有关研究主题的文献罗列、编排在一起,从而使文献综述成了一种文献汇编,不仅未能凸显出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反而使文献综述成了学位论文的一个败笔。而要想走出文献综述“主题编织”的迷途,则需要遵循“问题先导”的逻辑撰写文献综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献综述的应有作用。
一、文献综述“主题编织”的样式
学位论文自然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就是论文的题目。倘若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围绕着论文的主题来组织安排,其最为蹩脚的样式是某某学者就该主题说了些什么,某某学者就该主题又说了些什么,某某学者就该主题还说了些什么,从而把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变成了一种读书笔记,这是一种最为学者所诟病的罗列式文献综述。比如,有研究生探讨《基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改善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其文献综述就分为“师生关系的研究”的综述、“对话理论的研究”的综述、“主体性教育的研究”的综述,其中每部分综述又分别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观点,诸如“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主要有‘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说’以及‘教育主体间性论’”,关于对话理论,哈贝马斯如何说,戴维·伯姆怎么讲,巴赫金说了什么,马丁·布伯讲了什么等。①这种文献综述看似完整、深刻,但细究之,这样的文献综述只是把与该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罗列起来而已,除了告诉别人一些相关的知识外,并没有衬托出自己研究的独特价值,也就是说,与既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试图在哪些方面有些突破?是赞同还是反驳某种已有的观点?若是赞同,需要充实哪些新的事实材料?若是反驳,其原有观点的缺陷是什么?自己的观点如何超越已有的见解?即使赞同,到底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其根据何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此文献综述却只字未提,从而使文献综述变成了文献汇编。
当然,这种“主题编织”的文献综述还有更完美的形式,有些人还十分欣赏。比如,有学者认为,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文献概述、研究内容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等几个组成部分。文献概述主要对查找文献时所使用的关键词、文献数量和出处等问题进行总体性的介绍。研究内容分析是文献综述的重点,其路径一般采用“总—分”的形式,即先总结当前研究所包含的内容,然后对此进行阐述和说明,尤其是要注意指出并总结已有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观点。如果已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值得借鉴,也可以一并指出。最后写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疏漏,其不足和疏漏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或研究的前瞻性、研究的现实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引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疏漏。[1]从逻辑上看,这样的文献综述确实完美无缺、无可挑剔。但实际上,由于其受制于“主题编织”,这种文献综述若不能与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对接,不能凸显拟研究问题的价值,就仍难逃脱文献汇编的窠臼,同样存在着很深的文献罗列的烙印。比如,在《英雄“祛魅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中,作者在综述完“西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我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后,指出“当前价值观研究还存在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首先,价值观概念的权威定义至今没有定论;其次,基于教育理论的价值观研究尚未发展成熟,依然依赖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最后,研究方法单一、不科学。”且不说这样的文献综述是否准确、全面概括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单就其对已有研究成果不足或疏漏的陈述而言,如果说“价值观概念的权威定义至今没有定论”,那么该研究就应针对“价值观”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个更完善的定义;如果说“基于教育理论的价值观研究尚未成熟”,那么该研究就应建构一种“基于教育理论的价值观”理论;如果说“研究方法单一、不科学”,那么该研究就应在“研究方法”上更多样、更科学。但实际上,研究者对已有相关研究的不足或疏漏的陈述并不是为了使其更加完善,或者改进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或疏漏,而只是基于已有文献进行的总结和概括,至少从后续的论述中看不出研究者是如何改进、完善已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或疏漏的。这样的文献综述或许只是迫于学位论文的规定使然,并不是为了凸显拟要研究的问题及其价值,从而使文献综述成了学位论文的点缀或装饰,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文献综述主题编织的网罗。
二、文献综述“主题编织”的原因
文献综述的“主题编织”之所以难逃文献汇编的厄运,起不到增强学位论文学术性的作用,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其一,对文献综述意义的误解。有些人认为文献综述无外乎是把既有的相关内容给予简要的介绍、评论而已,因此,撰写文献综述就是把相关的内容罗列、呈现出来,而遗忘了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旨在于进一步澄清、明确拟要研究的问题。应该说,凡是研究都是对某一(些)问题的研究,学位论文也不例外,这是常识。但学位论文拟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其是否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是作者自己宣称的,而是需要从该问题的学术发展史给予澄清与论述的,这是学位论文要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所在,也是文献综述承担着学术创新始基的根源。而文献综述的“主题编织”却把文献综述仅仅视为相关主题内容的介绍和陈述,就误解了文献综述的意义。
其二,两种文献综述样式的错置。通常而言,文献综述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成篇的文献综述,二是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独立成篇的文献综述旨在阐明某一主题的研究内容及其存在的不足,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概括、提炼、呈现某一主题的内容及其发展脉络,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因此,这种文献综述的撰写遵循的是某一研究主题自身的发展逻辑,全面、系统地呈现已有文献的内容是其价值所在。但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则是另一种类型,其撰写的要旨并不是呈现已有文献自身发展的逻辑,而是彰显学位论文拟要解决问题的逻辑,即根据学位论文拟要解决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先行假设,看看已有文献在拟要解决的问题上都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或完善。故此,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并不是以全面、系统地呈现已有相关内容为鹄的,而是通过综述前人已有成果进一步澄清拟要研究问题的意义,其对已有文献的选择、取舍皆以凸显本研究拟要解决问题的意义为准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可以断章取义乃至任意地取舍、利用已有的文献,而是说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以彰显拟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为宗旨,它并不追求全面、系统地呈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实际上,要想真正凸显拟要研究问题的意义,对综述的文献则需要精挑细选,因为只有那些有影响力的作者的言论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衬托出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
其三,学术创新意识的低迷。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没有创新,学位论文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就不仅是为了学术寻根或澄清拟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是为了凸显拟要研究的问题及其预设观点的创新价值。而那种“主题编织”的文献综述,即使概括、归纳了已有研究的不足或缺陷,但由于其对已有研究不足或缺陷的概括和归纳并不是根据拟要研究的问题及其预设观点来组织、安排的,而是根据已有文献的内容和结构编排、撰写的,从而使其既难以衬托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因为新与旧只有在比较中,才能鉴别),也大多宽泛、空洞。比如,在《学校德育功能的有限性问题研究》中,作者在列举各学者对该问题的看法后总结道:“综上所述,一是前人对这些观点的论述并不是很全面,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做更进一步的论证;二是对于学校德育有限性的论证也不够,没有对造成学校德育功能有限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指出“这也是本文所追求的研究方向。”此种文献综述看似非常符合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逻辑,但通读全文也不知“前人对这些观点的论述”到底在哪些方面“不是很全面”,拟要进行的“全面的论述”是什么样的;“对于学校德育有限性的论证也不够”中的“不够”到底指什么也是语焉不详、空洞无物。可以说,这样的文献综述虽然围绕拟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但由于创新意识低迷,并没有清晰地呈现该研究试图从什么角度提出什么观点来弥补、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况且,文献综述本身就没有阐明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缺陷是什么,从而难以衬托出自己研究的创新价值。应该说,一篇学位论文不可能解决某一主题的所有问题,甚至是其中的某一个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一篇学位论文的价值并非在于对某一问题的论述是否全面、充分,而在于该论文是否对某一问题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运用了独到的方法,而要想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就只能具体、清楚地阐述别人在某一问题上都提出了什么观点,自己的主张是什么,或别人在某一问题上都运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自己试图运用什么研究方法等。只有具体、清楚地陈述、比较,才能彰显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而那种语焉不详、空洞玄虚地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批评与指正不是故意掩饰自己研究的平庸,就是无意遮蔽了自己研究的创新。
三、文献综述“问题先导”的路径
学位论文是对某一主题的研究,其题目大多冠名为“××的研究”,这是常规。但“××的研究”并不是对某个主题的阐述与论证,而是对某个主题所蕴涵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倘若学位论文仅仅是对某个主题的阐述与论证,其最终形态有可能写成教科书;而学位论文只能是对某个主题所蕴涵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才能称之为论文。从此种意义上说,文献综述“主题编织”之弊的根源就在于其遗忘了拟要研究的问题,因此,“问题先导”是矫正文献综述“主题编织”之弊的必由之路。
“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是指以拟研究的问题为主线,充分、全面地展示、陈述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都说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追问和解答。它与“主题编织”文献综述的根本区别在于组织、阐述已有研究成果的主线不同。前者以拟要研究问题的逻辑为中心,后者则以研究的主题为中心;前者以澄清、凸显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为要务,后者则以告诉别人就某一主题都研究了什么为旨归;前者目的在于用已有研究成果来衬托出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而后者目的则在于勾勒出已有研究成果的图式。纵然后者最后概括、提炼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缺陷,但由于这些不足或缺陷并没有与拟要研究的问题及其预先假设相对照,其阐述不是模棱两可的大而化之,就是对已有文献的逻辑推断,并不能澄清、凸显出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从而丧失了文献综述应有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是让已有文献为我所用的“六经注我”,而“主题编织”的文献综述则是理解文献的“我注六经”。可见,“问题先导”与“主题编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献综述思路,孰优孰劣自不必多言。
当然,有人会说,从“主题编织”的文献综述中不是也能找出既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吗?倘若再从这些问题出发进行深入研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创新了吗?这种逻辑和说法,对于研究某一(些)问题的实际过程而言,的确有一定道理。因为许多时候,人们正是从大量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中发现了某一(些)问题,从而有了研究的冲动。况且,如果没有“我注六经”,哪来“六经注我”?但这种研读文献的逻辑却不能置换为文献综述的逻辑,倘若把研读文献的逻辑视为文献综述的逻辑,十有八九会把文献综述写成“主题编织”,这也许就是“主题编织”的文献综述之所以盛行的实践机制。应该说,主题研读,无论是从积累知识来说,还是从发现问题来讲,都是研究某一(些)问题不可或缺的必要准备。但当研读大量文献后,是以“主题编织”,抑或以“问题先导”来撰写文献综述,其效果将会大相径庭。倘若以“主题编织”来撰写文献综述,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献综述,而不会成为恰当的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其道理在于前者遵循已有文献的逻辑,后者则遵照拟要研究问题的逻辑。那么,遵循拟要研究问题逻辑的“问题先导”文献综述到底该如何撰写?
通常来说,任何学位论文都蕴涵着拟要研究的问题,但这个拟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拟要研究的问题又包含着哪些问题?各种要解决问题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这些问题在撰写“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时则是必须搞清楚的,但上述问题要想真正搞明白,实际上要等到论文基本撰写完,因为如果论文没有写完,拟要研究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变换、走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献综述虽然是学位论文绪论中的一部分,本应先写,但从操作层面而言,最好等到论文写完后再写。因此,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并不是在寻找研究问题时写的,而是根据整个研究过程对相关文献的不断理解来写的。不幸的是,有些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只是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相关部分的复制,这是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呈“主题编织”的技术原因。倘若拟要研究的问题及其包含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了,那么“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大致可分为拟要研究的核心(或母)问题的学理澄清、各分(子)问题的逻辑阐释和拟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的重申。比如,在《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中,作者通过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对教育学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陈述,进一步概括为“无论是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教育学研究关系的思考,还是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裂痕的努力,抑或是异域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原创性诉求,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提升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而如何提升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才是上述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目前元教育学研究有待深入探讨、系统论证的一个问题”。这样就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澄清、衬托了“如何提升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这一拟要研究的问题的价值。但这个拟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既有成果已经解决,或者说,对于该问题,研究者倘若未能发现没有解决的问题,则该研究仍然没有价值。于是,在对各分(子)问题的陈述时,作者分别综述了在教育学研究与意识形态、教育学研究与异域教育理论、教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等分问题上,学者们都说了些什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本研究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最后,根据对各分(子)问题的分析,再次重申拟要研究的各种问题的意义。[2]可以说,“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在搞清楚别人就某问题已解决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避免罗列文献的错误,而且还能衬托出拟研究问题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廓清了所研究问题的意义,如此撰写文献综述才能真正发挥其增强学位论文学术性的作用。
注释:
① 论文中的案例,凡是未注明出处的皆源于笔者盲审的学位论文。
[1]路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原则、结构和问题[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2):69-75.
[2]李润洲.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