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①——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3-11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朱小峰

中国商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公益院校高职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朱小峰

公益创业是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创业与传统创业具有很大不同。传统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成果往往是通过赢利和投资回报率来衡量的;而公益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成就则来自于其活动对于社会的影响。

1 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的意义

高校学生的公益创业活动,就是将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运用到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从现实来看,高校学生的商业创业活动因为功利性太强以及占用上课时间过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比较而言,公益创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公益精神,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大力鼓励他们进行公益创业活动,这是当前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新内容。

目前,公益创业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湖南大学率先探索构建了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开设了系统化的公益创业课程,成立了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将公益创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公益创业教育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他国内高校,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也开始关注公益创业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总体而言,公益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学术界对公益创业的专门性、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益创业理论体系,对指导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实践,培养其创业能力与优良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理而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公益创业教育理论,突破传统商业创业教育的束缚,引导高职学生投入公益创业活动中,实践自己的职业梦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既可以帮助其解决就业与创业问题,也能够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2 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支撑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激励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尝试,这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职业人才,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定位。国内外高校公益创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成功受到较多的因素制约,其中包括:(1)公益创业者必须要有真正的企业家实干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和商业化管理技能;(2)公益创业者必须对社会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和包容能力;(3)公益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以及公众的认可。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公益创业活动单单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学校必须提供给他们一个强大的支撑体系作为推动力与依靠力量,保证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热情的高职学生,在公益创业这一崭新领域能够做出一番成就。

2.1 高职院校应加大公益创业宣传推广力度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社会进程发展较为缓慢,大众的公益慈善文化观念比较薄弱,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公益创业缺少自然生发的合适土壤,公益创业的观念未能被广泛接受。高职院校应利用现有的各种宣传手段和渠道,比如学校网站、官方微博、校报等媒介手段,向广大师生宣传与推广公益创业的理念,让公益创业逐渐走进师生的视线,并通过具体的公益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效果示范。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组织学生收集废旧报纸筹集资金,为贫困学生募捐,活动持续了五年,效果明显。一方面,贫困学生得到了救助,另一方面,公益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校内得到了响应,教师们纷纷把家中的闲置物品捐赠给有需要的学生,师生合力,形成了浓郁的慈善公益文化氛围。

2.2 积极构建系统化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各高职院校应有效依托现有的创业教育资源,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从教育的概念来说,系统化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实际上包括了教学、研究和实践三个部分。在教学方面,首先应对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进行合理化定位,组织教师开设相关公益创业类课程,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整合创业教育师资,吸引公益性组织管理者参与课程教学起来,丰富公益创业教学资源。

在公益创业理论研究方面,高职院校应组织力量对国外的公益创业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消化吸收这些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组建公益创业相关研究机构或部门,并以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研究为支撑,开展公益创业课程的教学探索,探索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在实践方面,学校应积极建设以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园(创业中心)为依托的,集公益活动、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公益实践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创业大赛、公益创业互动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

2.3 充分发挥公益性社团的载体作用

在我国,公益性社团是指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或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公益性社团是大学生开展校园公益实践的重要载体,它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以开展公益实践活动,从事社会公共服务为发展理念,协商制订组织活动章程,自主开展环境保护、扶贫支教、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学生活动团体。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点扶持公益性社团,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积极打造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的初始化训练基地,大力倡导校园里的公益实践,发挥其对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社会公益意识等创设有利的条件。

例如,为了将公益创业理论与学生的创业活动实际联系起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阳光”公益创业团队,开展了为富阳市环山乡贫困学生建立图书角的“阳光计划”等一系列公益实践活动。同时,学校还在学生创业园中建设公益创业孵化基地,组织教师为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培训,激发学生的公益创业热情,并对学生设计的可行性公益创业项目提供支持。

通过参加公益性社团活动,学生的公益理念得到了培育,社会责任得到了明晰,他们开始自觉树立感恩社会、勇担责任和甘于奉献的价值观,尤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正向心理体验,将自己的社会使命感融入日常价值判断中,这将为今后继续从事公益事业夯实了基础。

2.4 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

为了提高学生公益创业的实际效果,高职院校应积极联系有关部门,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招投标,使其获得与商业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这既能够使学生的创业活动获得经济利益回报,激发其继续从事公益创业的信心,又能够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为其日后更深入的公益创业行为积累丰富的经验。

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黄志益同学,在商业创业取得不错的收益以后,将学校后面围墙的肮脏墙面粉刷干净,并联系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进行墙面设计和绘画,既美观了环境,又扩大了学校学生创业园的影响力,回馈了学校。黄志益同学的公益活动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对其公益行为进行广泛的宣传,周围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杭州市滨江区国土资源局,也慕名而来,聘请其为他们设计手绘墙,实现公益与财富双赢的局面。

2.5 鼓励学生通过公益活动提升其创业能力

实践表明,公益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其积累社会资本,为其日后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公益实践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深入接触,从而将社会散落的关系资本整合积累起来,留待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调取运用,并将直接影响自己日后的公益创业成效。

其次,学生在通过公益活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敏锐地发现社会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隐性需求,并主动结合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提出解决方案,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公益创业提供有益的的经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交流合作,学生也能够获得丰富的管理技能和个人发展规划能力,同样为其将来的职业选择创设良好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多多接触社会,积极对外拓展人际交往,积累人脉资源,提升个人创业能力。

2.6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就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使命感是公益创业的动力源泉。公益创业的源动力就是通过创业活动实现回报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因此,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使命感的人才有公益创业的愿景与资格。高职院校应首先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自觉树立公民意识、慈善意识奉献意识以及和履行社会义务的自律意识,提升其公益素养。

其次,公益创业的顺利开展必须有坚实的创业技能作为保障,仅仅具备社会公益意识,还不足以推动创业活动的进行。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论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专业发展与创业能力地养成结合起来,并通过校外实践活动与校内公益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公益项目的策划与公益服务的实施,增强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公益创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应该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积极倡导公益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素养。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于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给有公益创业愿望的同学提供一个强大的支撑体系,为其创业活动保驾护航,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1]曾建国.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现状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4).

[2]邓白君.浅谈高职如何开展公益创业教育[J].现代商业,2010(10).

[3]王傅.高职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4]何晓民,朱晓华.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3(20).

[5]苏海泉,周志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探究[J].青年探索,2012(05).

[6]杨志.大学生公益创业理论及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2012(03).

[7]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猜你喜欢

公益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公益
公益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公益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