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浅析
2014-03-11周晓瑜
周晓瑜
(普兰店市职教中心,辽宁 普兰店 116200)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更需要人力的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我国迫切需要解决“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可见,国家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培养的重视,目的在于培养和稳定这支队伍,破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和后继乏人问题。
1 普兰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
普兰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以农广校为平台,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即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区别:
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
③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1]。
普兰店是大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按《大连市关于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方案》要求,从2012年开始招收学员,对新型职业农民班试行三年制脱产培养,学习方式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学习期满,发中专学历证书。普兰店现有4个新型职业农民学历班,分设在城子坦、星台、四平教学点,有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现有在籍学员118人。
2 积累的培训经验
2.1 结合当地需求,有针对性招生
围绕村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招生。四平镇费屯村,位于普市北部乡镇,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反季节草莓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审核认定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草莓温室大棚数量已达2000多座,创产值达8000多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就使农民人均增收17550元。村草莓生产基地被评为国家“标准化管理示范基地”。
围绕基层服务体系招生。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文化、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日常防疫活动的开展和突发疫情的应急防控。星台镇位于普兰店中东部,畜牧业产业发达,星台教学点与防疫站合作培养村防疫员,以提高村防疫员的整体技术素质水平,从而达到服务农业生产的目的。
2.2 采取灵活教学安排
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和学生现实状况,灵活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采取农闲时多集中上课,农忙时少集中上课,灵活多样,边学习边生产、边工作边实践的方式进行。每个专业的总课时3000多,其中理论课时占总课时的40%左右,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60%左右。借鉴河北石家庄经验,每周上课天数为“2+3”教学模式,即2天上课,3天实习实践。
2.3 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带领学员去有农业特色产业的地区参观取经,如组织学员到庄河市大营镇温室蓝莓基地、普兰店城子坦镇棚桃大棚等处参观学习,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更树立了他们科技致富、奋发向上的信心。
2.4 树立致富学员典型
树立致富学员典型,将其创业思路、经历与取得的成果介绍给其他学员,以点带面,增强更多农民学员的创业意识和经营观念,激励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在典型辐射作用中,潘丽霞就起到了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她运用所学知识,带头搞起庭院经济和优质水稻种植,现家庭年总收入累计达1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3 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农民对培训积极性不高
一是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更缺乏终身教育的理念,小富即安的观念很强,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二是根本不愿意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认为农业效益也不高,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当农民,这些思想大大阻碍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3.2 缺乏短期培训形式
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只开展了长期的学历教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应该是长、短期兼有,根据农民文化程度高低或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经走访调查,更多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短期的集中培训。
3.3 基础条件建设缺位
专业教师师资不足,并缺少对专兼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外聘专家费用较高。农广校现有的校舍、设备较为陈旧,硬件条件、教学手段亟待改善。
3.4 职业资格认定尚未开展
目前辽宁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格认定要求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系列培训;二是接受了农业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三是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普兰店仅开展了两年新型职业农民学历试点教育,尚未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但国家政策扶持和生产经营服务需要农民有相应的资格证明。
4 思考与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和基层一线农民培训课堂,大力宣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意义和相关做法,让农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提高新形势下对自我学习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着力宣传其为学历教育的性质,在务农同时学习收获国家承认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在农村受到初中教育的农民比重为50.4%,受到初中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近为12.9%(2004年)[2],说明中专学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
4.2 完善培养模式
借鉴安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探索出的村校合作、园校合作、企校合作的成功模式[3]。结合本地区农业主导产业,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农广校为主体,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4.3 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需要,以县市区为单位选拔一批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各类专业技术骨干进行专业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师资储备,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需求的专业教师网络,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讲师团。争取上级领导支持,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并建设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4.4 研究制定认定管理办法
借鉴外省市的认定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主体、认定机构、认定责任,以及动态管理机制等[4]。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是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尝试。通过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广泛培养农村各类实用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有利于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稳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朱启臻.培养年轻职业农民是一项战略任务[N].农民日报,2012-01-11(001).
[2]刘天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3(0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