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看见台湾》美学分析

2014-03-11李玲靖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4年20期
关键词:日月潭纪录片文化

李玲靖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650500)

一、纪录片《看见台湾》简介

《看见台湾》2013年11月在台湾上映,夺得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大奖齐柏林;2013年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提名)何国杰。中国台湾首部航拍纪录片,以宏阔的视野展示了美丽岛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象。

台湾空拍摄影师齐柏林执导的《看见台湾》,由侯孝贤担任监制,吴念真担任旁白,曾以《赛德克·巴莱》斩获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得主何国杰担任配乐,历时三年,影片投资达9000万新台币(折合2200万人民币),为中国台湾史上花费最高的纪录片。

导演齐柏林从事空中摄影二十多年,早期一直都是以拍摄平面照片为主,后萌生了在空中使用动态影像记录台湾的想法。早在2009年初,齐导演花了近300万的积蓄,从国外租用专业空拍设备,以30小时环台一圈,拍摄台湾动态的影像纪录。1

二、美学分析

(一)主题表达

1.感性情感抒发。从片名看见台湾就可以了解到,对于本片的拍摄主题是对于台湾的关注。创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对于家乡有自己的情感,同时对于家园的爱也是有很重要的分量的。遵循着这一情感线路,作品是以创作者的主观感受,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和看见台湾的美丽,包括了风景,人文,历史,文化等台湾的风土人情。作为世代生活在台湾岛上的居民也许从来没有人会意识到,去认真观察过自己生息繁衍的土地,客观的面对自己家园土地之上所发生的一切事物。影片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让自己的子民能够更多的了解这片土地,看清这片土地,进而从新唤醒内心深处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温情,也能够有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自己的家园,合理的建设和开发家园。

2.理性客观的分析:能够真正开启片子内涵的应该是创作者的“思考”。和其他观光的宣传片悠扬的背景音乐配上大气黄宏又熠熠生辉画面不同,看见台湾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台湾这片土地的审视,对于自我的审视。用更为亲近的方面揭示自然与人类的或和谐或违背的关系。在自然风光之下的情感理性回归。自然景别下台湾的美丽是台湾人们勤劳的对于生活的建造,外太空一样画面的海水养殖,布满绿色的水稻种植,现代建筑物中绿色能源的利用等等的人文景观,也丰沛的渗透着浓浓人与自然的相濡以沫。台湾发展逐渐与“绿色”“环保”等新概念紧紧相扣,也是台湾认识到自我发展需要。让台湾这么美的不仅仅是山川河流与大海,还有勤劳质朴的台湾人。看见台湾的拍摄对于台湾发展的思考可以说是一种导火索的作用,让生活与台湾的人们真正意识到保护台湾爱护台湾的重要性,也把爱和行动之间建立一种桥梁关系,理性的建立对于台湾的思考和认识。

(二)审美表达

1.画面镜头

影片整体上具有一种宽广,恢弘的基调。蓝色的大海、绿色的山脉、蜿蜒的河流,劳作的农夫,让我们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美丽同时感受着人类的生息。整片最为显著是高空俯瞰的大全景拍摄,长镜头大量使用,让片子节奏较为舒缓,观影者有充足的时间咀嚼画面信息,也为解说词插入进行了一定铺垫。从天空中观看台湾的湖光山色,让人为之沉醉,暂时阔别人,自然风光是对于主题的最为准确的表达。用眼睛看台湾,不仅仅停留于看人看物,还是看风景,真正的看是鸟瞰山川、河流、海洋。第一部分“五月桐花祭”,拍摄的桐花不同于较多其他拍摄花的近景特写镜头,作者多采用高空拍摄,大全景观看遍布绿色山头之上的白色桐花,恰如镶嵌在绿宝石之中的白色象牙,同时能够领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独特景别。比较花的特写,镜头穿插很多人物和环境的景别,让桐花和人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成为一种镜头剪辑的美感享受。在镜头的色调上也是运用得当,在“永远活着的老车站”部分色调主要是温暖和静谧的夕阳余光,橙黄色主色调在和煦的阳光之下凸显出了具有悠久历史老车站,让车站的岁月感更为生动“流浪,荒凉和孤独的美感”,夹杂着夕阳的橙色阳光隐藏于台湾深处大山之中。同样在此节内容当中将台湾的绿色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台湾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天雨水充沛温度较高,对于植物生长相当有利,台湾可谓是绿色染成般的夏天。随着火车的推移,镜头逐渐进入山林深处,植被茂密,树叶厚重,镜头将空气中的水分也通过绿色表现出来,就仿佛是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台湾闷热的夏季。

2.音乐在电影中

音乐的使用能够起到表现主题、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纪录片一般真实再现场景中的人物音响和环境音响,以表现影片的真实可信。《发现台湾》中的音乐融入了台湾土著居民的音乐,何国杰在创作中邀请了林庆台牧师的加入。“林牧师是灵魂人物,没有他就没有这部片子的音乐。”何国杰强调着土著音乐的重要性。豪迈,深情,沧桑,自然地吟唱为作品增添出一种自然中的意蕴。一些大全景的配乐当中则采用壮阔的交响乐,邀请布拉格市立交响乐团担当演奏。古典大气不失激动昂扬的篇章。在“重返啊朗壹古道”这一片断当中海浪拍击海岸,海浪冲上海岸之后回流拉动鹅卵石移动产生石头敲击石头的声音,让啊郎壹海岸通过声音实现了同文明世界的一种分解,同自然世界的一种融合。只有自然地音响才能够让美景得到真正的还原。本节结束时候背景音乐当中隐约听到女生吟唱,恰到好处的呼应了这个没有经历任何文明,没有遭遇任何开发的地方保持完好原生状态,吟唱自然清新,有着沁人心脾的感受,也细腻的方式抒发着最后的古道的情怀。在“满山都是菁仔丛槟榔”当中提到台湾因为经济利益无节制栽种槟榔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地下水源被破坏。这样的情景之下低沉的交响乐章和略显紧张的节奏安排,让原本散漫的画面增添了一种警示的作用。“日月潭的最后华丽”部分,用纯净的钢琴引开篇章,解说缓缓到来,表现出了日月潭一种宁静,之后提到日月潭中心的“拉鲁岛”是当地少族人的旧聚落,此时的配乐诗少族人们演奏自己民族乐器的音乐,让影像的特色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来。

3.影片文化呈现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但这种真实又不是完全客观地对现实进行搬演,需要对自然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日月潭的最后华丽”部分,日月潭原本的少数民族平静的生活,由于旅游业文化的逐渐渗透,财团收购湖边土地,逐渐向山头发展,同时土著居民不得不被动的接受着外来的文化入侵,外来物质文明同少数民族文化被迫融合形成了新的一种文化走向。日月潭在台湾文化当中不亚于故宫之于中国,对于日月潭的意义其实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图腾的象征,日月潭的变化也是一种台湾变迁史的写照。文化赋予其实就是台湾文化重要部分,现代文化对于历史的赋予,丰富的变迁和现代融合也成为日月潭的对于台湾的象征意义。从思想上变化到形态上的改变,无形中暗示了台湾的改变正在悄然开始。两种文化的交融台湾历史悠久,“台湾的京都台南”部分表现台湾的历史悠久,古都建筑充斥着台湾的岁月,时光流逝,建筑成为了一种关于记忆的特殊载体,成为台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台湾居民这座城市的一切。旧的历史建筑被改造成为新的艺术博物馆,拼贴历史,连接着现代文化。新旧交替其实是所有城市发展的必然所在,台湾岛屿文化同外来文明交融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文化产物。在“从草虾开始的愿景养殖渔业”提到了台湾水产养殖渔业开始于粗放型养殖业,后期日本人投资之后带来了大量鳗鱼等品种之后,开始科学化养殖。台湾早前日本殖民地的背景让日本和台湾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日本文化对于台湾文化具有一定影响。日本先进文化也通过这样的纽带逐渐渗透入台湾的发展当中,也形成了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文化遗存。在“澎湖列岛 女娲洒下的七彩石”这个篇章当中,岛上居民随着时代变化大量外迁,岛屿留下的居民希望引进财团和投资者以振兴岛屿。这个少数民族保守的传统不同,走出去的思想影响着岛屿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逐渐交融。

纪录片《看见台湾》从高空视角俯瞰台湾,同样以较为理性的视角分析台湾本身,虽然富含说教意味,但是拍摄和意义也是可圈可点。影片的社会意义也造成了一种人群的认同。在上映期间中年人成为主要观影人群,台湾发展也是一个人群的记忆,文化和时间上的认同也让这些成为影片意义升华的重要部分。对于影片,赞美和认同也是其精髓所在,台湾的魅力离不开辛勤的台湾人,台湾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智慧的台湾人,自我审视自我认知台湾的美丽也是对台湾人得一种无形的赞美。“土地的美丽与伤疤”齐柏林用自己的眼睛看见台湾观察台湾,同时用表达热爱台湾。

注释:

1.台湾史上最贵纪录片《看见台湾》获金马奖(图)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11-28] .

[1]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张同道,胡智锋,赵蓉. 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0.

[2]《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张同道,胡智锋. 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

[3]李洁. 大众文化背景下纪录片娱乐化倾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李文香. 论音乐在纪录片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5]何苏六. 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 现代传播,2005.01.

猜你喜欢

日月潭纪录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天目湖日月潭演绎的佳话
《日月潭》中的“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日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