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川剧脸谱与日本能乐能面之比较初探

2014-03-11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6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0期
关键词:川剧脸谱面具

姚 敏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 610000)

戏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历史积淀的文化精华。同样作为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和日本从古以来便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特别在艺术领域,这种融合和互通表现得更为明显。

能乐是与歌舞伎一样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乐通常也叫“假面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至7世纪时期的奈良、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散乐,经演变被称为“猿乐”或“猿乐能”1。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公元14世纪)猿乐与日本古有的艺术相结合,并集音乐、舞蹈、文学、雕刻、印染、编织以及建筑艺术为一体,形成了今天能乐的基本框架。当时的观阿弥、世阿弥父子2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歌舞为主体的能乐表演形式。由于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能乐成为了上层阶级所喜好的宫廷艺术,并得到了长足发展。能乐的显著特征是,主人公必须佩戴一种叫“能面”的面具进行表演。能面的材料通常是桧树的木材, 此木材软硬合适, 在被切割之后能散发出一种特有木质香味。其制作工艺精致, 造型极为精美。同时其制作者通常都是有较高艺术修养的雕刻艺人,因此能面往往能脱离能乐的表演而作为一件具有独特的魅力艺术品而存在。在能乐艺术性的不断提高过程中, 面具的使用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能剧中使用能面的只有主角, 而配角不用。能面的使用和演员的动作配合起来, 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

作为我西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川剧,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自汉唐时期的巴蜀戏剧、宋朝时期的“川杂剧”,再到明清时期的“川戏”“川戏”“川剧”,川剧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幕剧到多幕剧,从单一剧目到丰富多彩剧目的发展历程,并在表演艺术、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高度发展。特别是变脸、作为川剧代表性的表演方式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区别于魔术,又非幻术。它是演员在规定的情境中使用的一种奇异的变化技术, 用来刻画人物性格, 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丰富表现力的一种艺术手法。现在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扯脸,就是将脸谱一层层从大到小依次从脸上揭开。作为川剧变脸中最重要的道具,其面具具有丰富的象形、夸张而艳丽的色彩,充满了美感和想象力,表现出中国人的艺术审美修养和东方美学观。

因此,脸谱和能面各自作为四川川剧和日本能乐的表现符号,二者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却又包含巨大的差异。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二者体现了追求个性与共性的不同戏曲表现特征

川剧面谱是指在川剧表演中演员面部化的一种谱式,不同的人物个体有不同的谱式。在以不同色彩为基调的基础上,设计勾画具有一定规范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地位、性格等的造型艺术。在设色寓意中就往往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打,或贬或褒,都要从脸谱中反映出来。比如,包公脸谱皓月当空示其为官清正,不畏权势。关羽脸谱脸上全为红色,表示他有忠肝义胆。项羽脸谱整个脸上黑白分明,脑门上“七星北斗”,双眉勾“寿”形龙纹,中插宝剑,画虎豹眼加金鼓状图案,双目重瞳,示其能征善战强霸一方的英雄气概。

与川剧的人物个性化脸谱相比,能乐的能面就感觉要相对固定和程式化许多,它基本上按照各种身份来刻画。能乐的题材十分广泛, 故而能面的种类也非常多, 现今保存下来的有200多种。按种类划分,主要有神面、鬼面、兽面、女面、男面、老人面等,同时还有区别善恶的正、反面人物之分。几乎所有能面都看似呆板而毫无表情,但实际上正是在此之下蕴含了无限的内心活动和人物性格变化。能面中也有一些表情夸张、突兀的面具,但在整台的演出里保持一种突兀的表情反倒是不被认可的。因此一张内敛的、而中性表情的能面反倒更能适应各种情绪表现和人物性格刻画。而至于如何随着剧情和人物性格刻画出各种引人入胜的美感,便全凭能面师的高超技艺了。

(二)二者体现了“相变心变”与“相不变心变”的不同戏曲审美倾向

作为戏剧表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脸部表情能直观地表达人物内心活动、体现戏剧人物性格、最终推动戏剧冲突的进行。而面具则表达了另一种独特的思维、感情和特定的生活感受,并有着特殊的情感特征。这个本无生命的、无感情的事物,便转而代替面孔成为了人们感情得以附着的载体。川剧中除了各色较为固定的脸谱以外,还以变脸最为闻名。变脸以快速变换不同的面具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内心和情感,而能乐中面具中所隐藏的秘密,也是高度精神性的表现手法。由于面具隐藏了演员的表情,剧中的人物性格及身份都必须由演员刻画在面具上。同时由于能面不能迅速地变换各种面情表情,这使得整个能乐的表演如同能面的表情一样必须保证表现的连贯性与线条性。日本学者有泽晶子曾指出,中国的面具文化在后来的演变中,随着世俗戏剧的大发展,这种不太直观的假面表现方式慢慢不再受欢迎,直至被抛弃。而事实证明,替代这种假面具的正是川剧、京剧等这种更加直接生动的脸谱谱式。但流传到日本后的这种原始面具文化却相反,被宫廷和文人所利用,并通过某种形式和规则加以固化,最终达到了雅化的效果。而这种雅化的面具文化被当作能乐的精髓流传至今。

(三)二者体现了道教与佛教的不同宗教戏曲文化

四川川剧脸谱与日本能乐能面都包含丰富的神仙鬼怪剧目,其运用的脸谱和面具基本是依照其所需要表现的鬼神角色而定,因此其都体现相似的神鬼论思想。但二者还是表现出了不同的宗教文化思想内涵。

中国道教在不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寄托人们理想或摆脱人生苦难的宗教伦理观念,随着历史发展衍变,道教观念渗入众多的传统中国戏曲作品。作为巴蜀地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本土宗教的道教理所当然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并成为四川川剧的重要精神支撑。道教的基本观点是“内修外炼,得道成仙”,从川剧剧目里不难发现,道家的修炼成仙思想在川剧中运用很多,例如演绎八仙修仙学道的过程和劝善度脱的故事。

而佛教不但是历史上东方最重要的宗教,也一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能乐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早已为人熟知,能乐作品之中不仅有着浓厚的禅宗思想,在能乐产生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始终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能乐的演出地点主要在神社寺庙,并作为宗教仪式的活动举行,但后来不断吸收各种艺术因素,走向了独立艺术形式的道路。因此,能乐的作品里也充满了许多佛教诸如“来世轮回、因果报应”的人生生死观。

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面相皆为假象。同时,佛提倡“六根”清静,修行至四大皆空;而道主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存在是一个阶段、不存在也是一个阶段,一切效法自然,尊重自然,不追求解脱,自得其乐于轮回中的喜怒哀乐。因此,日本能乐能面中相对单一的造型以及较为内敛的表现手法与四川川剧脸谱灵活多变的造型以及较为夸张的表现手法是完全与各自宗教所遵从的文化思想相契合的。

综上所述,虽然二者都体现了东方戏剧文化的相似之处,但由于生长土壤的不同,二者又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是戏剧本身的,也是文化、宗教、及其国民性格的体现。也正因为这种区别,才使得二者拥有了不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注释:

1.在日文中,猿“saru”的发音和散“san”的发音相近,而能是指艺能、技能之意.

2.观阿弥(1333-1384)日本南北朝时代能乐剧作家,演员,名清次。主要作品有《自然居士》《求冢》等。世阿弥(1363年 - 1443年9月1日),日本室町时代初期的能匀演员,剧作家,名元清。与其父观阿弥二人是集日本能乐之大成者,留下了《高砂》《弓八幡》等许多至今仍在上演的著作。

猜你喜欢

川剧脸谱面具
对川剧传承及其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思考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学川剧
灶王爷的“脸谱”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南瓜面具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