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画中的哲学方法

2014-03-11林洁蕾广西大学艺术学院530004

大众文艺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画者直觉中国画

林洁蕾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530004)

何为哲学方法?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最根本方法。那么,何为中国画的哲学方法?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观念就与风俗、宗教、各种文化表现融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对古人而言,古人画山水不是表达对山水的理解与把握,而是旨在追求亲近自然山水的意愿,绘画的功能就在于沟通天地人神,使人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旨在表现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意境。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体验所衍生的一切创作与欣赏的活动,可从中领略不少在中国画中存在的哲学方法。

一、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有“外动”,和“内动”之分。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也可分为“外静”与“内静”。“动静结合”是画者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物象在意境中和谐统一的手法,是画者将自然界的美加以发现、挖掘与浓缩,创造性地凝固在画布上的艺术。它是静止的,又是自然界运动美的体现。“动静结合”在中国画中的运用不可枚举,齐白石的《虾趣图》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一般来说,空疏、轻薄、淡漠、稀少、遥远、浮动等为虚,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绘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如密集、凝重、浓厚、繁多、近景、稳定等为实。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画中的意象,开拓画中的意境。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绘出打水的“和尚”。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观者的想象。

“情感”是相对画者而言的,它是画者艺术创造的灵魂,但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的东西,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观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因文识象,由象悟道。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谈到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声音是抽象的,几枚蝌蚪即能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几只蜜蜂或蝴蝶即能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欣赏着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观者想象的介入,才使画面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三、变化与统一

中国画中任何物象形态总是由点、线、面、三维虚实空间、颜色和质感等元素有机的组合而成为一个整体的画面。变化是寻找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区别,统一则是寻求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点或共有特征。

“变化”寓于“统一”之中,在“统一”中求“变化”。这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是极其丰富的。在中国山水画中,画面各物象的大小关系、聚散关系、多少对比关系等;画面各不同物象之间、相同物象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交融;事物的“重重叠叠”,画面空间及前后左右的生趣关系等。纵观历代画家山水作品,若没有几个商旅、几座屋宇、一叶扁舟,那可谓大伤画面之灵气。若通过商旅、樵夫、扁舟、房屋等物象的刻画,不仅可以烘托出各物象间的关系及微妙变化,而且可以使得画面更加丰富,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无论是在中国美术还是在西方美术中,变化与统一的观念始终都是一个不变应万变的绘画哲学方法。变化与统一在中国画的鉴赏与创作中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单遵变化,也不能单求统一。也就是说,要保持画面的均衡性,重叠性、连接性、协调性。没有变化,则单调乏味、缺少生命力;没有统一,则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和谐与秩序。只有变化才会有生趣,只有统一才会更和谐。

四、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传神写照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赫赫有名的画家,他画裴楷“颊上益三毛”,充分展现了顾恺之作画不只是以写实为上,而是根据人物性格的分析,表现自己的理想要求,增添“新元素”于作品之上,这个“新元素”不是描写对象的表象所固有的,却有助于强调、凸显、传神的表达画着本意及那看不见的抽象元素。

顾恺之所画裴楷肖像,脸颊上本无“三毛”,但他为人俊朗、精明、有胆识。所以,顾恺之在他脸上加上“三毛”,借此来强调裴楷的人物特征。他再现的不是其实然的样子,而是其应然的样子。这个应然的样子代表模仿对象的本质或理想状态。因此,在绘画实践中所要传达的绝不是如照相机般的写实,而是带有精神性理想色彩的表现。画者应该运用想象力,激起观赏者的联想,达到“以形写神”的最高境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神”就是一些看不见的抽象精神品质,如:俊朗、清秀、纵情山水等等。能够表现出这些看不见的抽象精神,就可以说达到了“传神写照”的境界了。那么,既能展现出“形”又能把握住“神”就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了。

五、意境:“景外意”与“意外妙”

意境是指绘画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景外意”与“意外妙”这两个观念是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要的特质,谓之类似“弦外之音”的境界。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隽永,令人回味再三,关键在于它能否不断表现出新的意境、新的诠释方式、新的鉴赏角度。所以,艺术作品不能将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否则就“言语道断”了。

“景外意”与“意外妙”就是能让观者在正面的观赏画面所传达的意象之余,还能看出没有写入景中的意思,并能获得期待之外的妙解或新的意象。用郭熙的话说便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郭熙《林泉高致》)

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处处可见,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均有一致的想法。例如《道德经》中描述“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观点。

在中国的山水画作当中,所有的自然都是与人相关的部分,纵览历代名家山水画,山与水一般是主体,而有关人以及人的活动,如:商旅、樵夫、垂钓者、房屋、小径、扁舟等等,都只是画作中一个和谐的小部分,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有关人以及人的活动的画面与原有的山川、河流和谐融洽的组合形式,使得画面更加生意黯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一审美创造原则,以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为哲学基础,是中国画创作不可或缺的生态审美智慧。要求画者向自然学习,让作品从心源中流出,如自然生物般创造作品。它体现了人与自然至密的情感关系,提倡画者抱着平等、亲和的态度,在自然中优游,在本真的境域中与自然照面,最终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七、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画之魂也,也是当今品评画作的最高指导原则,指画面的总体感觉生动与否,力求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彰显生命力。其哲学基础是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与元气本根论思想。

所谓“气”充塞宇宙,无所不在,它与宇宙的生命相结合。透过“气”的表现,人与自然的界限消失,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气韵生动”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宇宙生命的礼赞。它关注的是画者是否表现了自然活泼的生命,是否表现出了宇宙生命的整体。“气韵生动”之美不是把表象与主体联接后产生的快感,而是人与自然生命交融后的共通感、和谐感。在对自然之美的观照中,人的生命得到了超越。作为审美创造原则,它要求画者要有一颗化育万物的仁心,绘画题材要充分体现宇宙生命精神,构图要气脉不断,用笔要意在笔先。

八、直觉捕捉与灵感触发

灵感,其古代的意思是“神的灵气”,即画者借助于神秘的灵气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直觉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国哲学界对传统道家、儒家、佛家在认识上的“顿悟”归为直觉思维。没有直觉与灵感难成美妙的诗歌、画卷,缺少直觉与灵感难造艺术高就。大凡是艺术创造,尤其是杰出的艺术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主要依靠各种表现来洞察和领悟客观世界,依靠形象思维来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直觉的捕捉和灵感的触发对于中国画学习与创作都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需要用直觉捕捉艺术原型,用灵感触发艺术构思,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

九、小结

对于中国画中哲学方法的论述和归纳,我在这里只浅述了几方面。主要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变化与统一、“景外意”与“意外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直觉捕捉与灵感触发。

中国美术、中国画中的哲学方法仍有诸多有待发现、研究与总结。理解、运用这些哲学方法能更好的指导绘画学习与实践,体味其中的真谛与奥秘,用心领会,在实践中反复推敲,为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创作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绘画作品打下良好基础,把中国画语言表述得更加到位。

[1]蒙绍荣.直觉思维[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09.

[2]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9.

[3]朴异汶(著),郑姬善(译).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8.

[4]董学文.美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7.

[5]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06.

[6]曾春海,叶海烟,尤煌杰,李贤中.中国哲学概论[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02.

[7] 宗白华,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07.

猜你喜欢

画者直觉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远方》中国画
你的直觉靠谱么?
撕画
美丑当辨
美丑当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