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
2014-03-10余长祥
余长祥
一、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顾“埋头死学”而不去加以思考消化,则会受到蒙蔽,知识也得不到深化理解,只是模棱两可,一知半解。为证实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学完《熔化与凝固》后,我对全班学生进行这样的测试:在学习《熔化与凝固》的过程中,你对有关“熔化与凝固”的物理现象有过哪些联想或思考?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思考与学习成绩是正相关的。可见,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所在。
教学中,促进学生联想是使学生主动思考的主要途径。所谓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或由某一知识而引起与之相关的思考。在学习中,如果这种思考越丰富,那么学生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内化就越深刻。如在理解“原子结构”时,如果能联想到“核外电子如何绕核高速运动?”“电子之间会发生碰撞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他对“原子的结构”理解就不仅是“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运动的电子所组成”的最低级的理解,而且联想思考有利于促进对“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摩擦起电”的理解与后面《电流与电路》课题的学习。可见,联想是学习中主动思考的思维方式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促进学生联想的教学情境。毫无疑问,这样的联想思考多了,久而久之,就能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觉研究的习惯
所谓“自觉研究”,是指学生自觉地对教材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练习或问题的剖析、引申、变化、拓展以及归类,从而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与方法。解答有关物理习题或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成功与否主要是通过练习与考试来体现,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地、研究性地做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然而,从目前的教与学过程来看,教师极少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研究,学生也极少自觉
研究,通常是追求解题的结果,因此这种解题的效率不
高。在考试中我们通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将学生原来解答过的练习适当变化或改造,结果会使不少学生措手不及,这就是解题而不“究题”所造成的后果。
解题中的自觉研究主要包括:剖析练习题的内涵、寻求练习题的变化与拓展、练习题的归类与辨析、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反思等四方面。下面结合实例加以阐述。
【例1】小辉在底面积为10cm2的量筒中倒入
40mL的水,
然后把一个质量为0.05kg的圆柱体放入量筒里的水中,静止后,圆柱体漂浮在水面上。求:
(1)量筒中的水受到的重力;
(2)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3)放入圆柱体后,量筒底受到水的压强。(g取10N/kg)
为了培养学生自觉研究习题的习惯,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本题的解答任务外,还应要求学生分析与研究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或问题:①本题牵涉的物理概念有哪些?物理规律有哪些?牵涉哪些基本技能?哪些文字是题目的关键词语?②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还可以求解什么问题?如果将题目的问题换为条件,可以怎样设问?③在以前所做过的题目中,有哪些题目与本题部分类似?又有哪些题目既类似又有区别?④本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是什么?解题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应该承认,要求初中学生对习题进行研究性解答或练习,是一项较高的教学要求,开始阶段学生难以适应,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首先是在课堂的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上述问题出发,对学生进行启发或引导,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互相交流。其次是作为一种规范要求,教师要督促学生对习题进行研究性解答或练习,逐步使学生养成自觉研究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的习惯
所谓自主归纳,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归纳或总结,自主归纳既是自学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自主学习的必要方面。对知识与方法,传统做法是教师归纳或总结,如果把归纳或总结交给学生来完成,那么就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自我反思,能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从初中物理内容来看,首先要对概念、规律、要点进行梳理。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学科知识的最基本元素,是表示有关规律的基础,深刻理解概念是正确理解规律的前提,不少学生物理成绩不好的原因就是没有过好概念理解关。要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概念,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与程序,而且还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概念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揭示,忽视概念知识的形成教学,而学生在学习概念知识的过程中,只重视概念的运用,不重视概念要点的理解与把握。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概念的要点,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对它的理解程度及应用熟练程度是物理学习好坏的具体标志。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教师可指导学生按如下要点进行梳理归纳:①这条规律是怎样得出的?教材中是实验归纳导出的,还是演绎推理导出的?其导出过程如何?②这条规律怎么表述?数学表达式如何?③这条规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④这条规律的成立条件是什么?⑤如何应用这条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对前面四个要点内容,教材中有明确的介绍或阐述,学生一般都能梳理归纳,对于要点⑤,由于遇到的问题模型不同,学生各自的体会与认识也不一致,因此具有较大的弹性,有可能是局部的归纳,也可能是片面的总结,因此教师可以拟定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梳理提纲,使学生在归纳总结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楚。
其次是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内容由少变多,有些是纵向发展,有些是横向扩充,如果没有分析归纳所学知识间的结构关系,那么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的方式是“孤立”、“散乱”的。有效的读书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书由薄变厚,它指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对书中每一个内容都要认真地琢磨与思考,并且还要联想到书中没有的,但又与书中知识有关的内容,或者说能根据书中提供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第二个过程是书由厚变薄,它指的是在书读完后,读者对全书进行回忆与思考,通过这样的回忆与思考,全书在读者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也就是说,读者基本上掌握了这本书的内容。书由厚变薄的过程,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知识体系的构建一般采用表格法和纲目法。表格法适用于相关概念、相反概念或相近概念之间的比较,如电压与电流概念的比较。表格法还适用于相似或相关规律之间的比较,如密度与速度的比较、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规律的比较。纲目法适用于构建知识内容间的从属关系或并列关系,如汽化可分为蒸发与沸腾,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与联系等。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只要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而且适用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