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

2014-03-10邵丽亭

考试周刊 2014年104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理性竞争

邵丽亭

自理性,是一种对孩子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儿童成长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独立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

有人认为:目前在我国,独生子女普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下,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独立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只要学习,其他一切均不成问题。造成目前中小学生自理能力严重匮乏。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面的观点,笔者对所在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于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方面,能基本自理完成的达到50%以上;然而对于一些较高要求的自理性能力,例如:包书皮、剪指甲等完成情况就差些,“从不”的学生达到了50%以上;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方面,能基本自理就不错了,情况不容乐观。85.4%的学生平时很少或从不帮父母洗碗,92.3%的学生平时很少或从不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竟有87.8%的学生很少或从不自己削水果,可见,平时小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居多。

以上种种表明,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培养。如果不加以锻炼,那么天赋再好的人,也将一事无成。对于小学生自理能力匮乏的原因,笔者觉得主要归于以下几方面。

一、娇生惯养

这是学生缺乏自理能力的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个必然结果。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必然使家长格外疼惜孩子。在生活上实行“全包全替”,许多本应该孩子做的事,家长承担了,使孩子失去锻炼机会。国外孩子很小就一个人睡,不像有些中国孩子上小学了还跟妈妈睡在一起,他们从独睡开始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意识、独立做事习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但是在我国不一样,很多家长对孩子非常呵护,尤其独立子女,常常会过度保护,处处代劳,很少给他们独立办事的机会。现在孩子的问题是什么?正是这样一种教育使多数孩子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性很差,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孩子长大以后,自理能力很差,意志很薄弱。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独立,这样培养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读书至上”等传统文化因素和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师、父母一味要求学生只读圣贤书,莫管其他事,殊不知自理性的培养是性格的塑造、人造的锻炼,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的体现,没有这个能力谈何丰功伟绩呢?

三、家庭劳动量的客观减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务事走向电气化、自动化,如全自动洗衣机等。然而,自理能力并不是纯粹的做家务,涉及如何处理生活,如何对待自己的大问题。显然,家务量的减少并不能成为学生自理性缺乏的主要理由。

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自理能力是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孩子的发展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一个过程,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重要,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十分重要的问题。”儿童有很大的潜力,主张尊重儿童的独立自主性,放手让他们在生活中发展。父母也好,老师也罢,都是孩子的教育者,一个教育者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把孩子看成一个植物,其自身是能够成长的,我们要做的是给他环境、给他条件。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生存的需要。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正是由于竞争才使得人类生活不断向更高阶段迈进。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通过竞争开发人的潜能,充分全面实现社会和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现实要求人们必须随之同步发展变化。如果缺乏应变能力,缺乏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的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可以说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知识经济社会激烈竞争中学会生存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废,对前途失去信心。”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平坦笔直,如果从小缺乏磨炼,将来一遇到坎坷挫折,就会不知所措,难以承受,甚至颓废退缩,走入极端。“好习惯的养成,一生都会受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从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做起。我们所做的每一点一滴都会在孩子未来生活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理性竞争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感谢竞争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保障而非奖励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