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充满寻美的乐趣

2014-03-10朱波

考试周刊 2014年103期
关键词:人性美音韵美的

朱波

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发现语文之美、感受语文之美?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亦吟亦诵,品味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韵律美、凝重美。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甚至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感受文学的音乐美。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这是引领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的基本方法。教师的范读,应该充分运用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音韵和谐之美,读出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自己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更快更深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返璞归真,让学生有充分的诵读时间。从内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读词、读句,读出词句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其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千载之后捧读,仍令人神往。同样,吴均小品文《与朱元思书》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读来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文章,唯有多多诵读,方能体验其独特的音韵之美。

二、捕捉意境,饱览文学作品的自然之美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家们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需要每个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范仲淹仅凭一张图几首诗写出名扬四海的千古之作,留给我们如身临其境的壮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又如《鼎湖山听泉》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与音乐的和谐美:“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三、赏词析句,体验祖国语言的表达之美

歌德曾经阐述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内容所有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文课是以语文本体为基础的。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丰美的意蕴外,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表达之美,“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闰土、杨二嫂的不同性格和作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成功地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样写外貌,作者刻画杨二嫂用了“漫画”手法,文字相当简练,却抓住人物的某个特征,并加以夸张放大,“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给人留下很瘦又泼辣的印象。而描写闰土,则运用“素描”手法,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细节的描绘,并且细节是如此真实细致,给人沧桑、穷困辛酸的印象。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方法,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秘密,才能习得表达技巧与规律,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四、揣摩言行,领悟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人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操守等,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渗透的是浓浓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包含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边城》中的翠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坚贞,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授课时,为师者就要引领学生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就可以深深体会语文的情感之美分析寻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五、用心感悟,感受作品的生活之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在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语文中的许多东西,无不包含一种生活的气息、生活的美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种悠闲舒适的乡村隐居生活的写照;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是帝王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反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又是一种羁旅生活的写照。

语文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拥有慧眼,要发现美,并有一颗敏感的心感悟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用美的观念统领、处理、分析教材,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引领学生欣赏自然美,发现人性美,体会语言美,感受生活美,使语文教学流动着美的韵律,充满寻美的乐趣。

猜你喜欢

人性美音韵美的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温暖的绝望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