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2014-03-10宋继华刘骐赫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宋继华 刘骐赫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宋继华 刘骐赫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愈加快速,农村地区不断走向现代化,国家城镇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就是城镇化下的土地流转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农民的根就是土地,土地是农民和生活的基础,但是由于城镇化道路的开展,使得农村土地被征用作了城市建设,进而引起了粮食产量的减少。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农业用地在征用下实现土地流转,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就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摆在现实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步伐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面对这样的现状,本文就结合我国的城镇化道路,简单阐述一下其带来的土地流转和粮食安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确保农民良好生活,提升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城镇化;土地流转;粮食安全;有效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逐渐提升,城镇人口数量逐年攀升,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中报告中也明确表明了城镇化的趋势,并将其作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内容调整的关键。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已经达到了53%左右,但是从其增长的内因方面考虑,我国的整体城镇化水平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吉林省而言,虽然近年来城镇化势头愈加迅猛,城镇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其内部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国家建设质量和整体实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土地、水源、资金、人口、劳动力等要素的转变,其中土地流转问题已经成为了城镇化道路下产生的重要变化。它不仅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权,而且关系到土地流转的形式及其流转后出现的“非粮化”趋势。城镇化下带来的土地流转变化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既保证城镇化道路的稳步发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又使粮食得以顺利生产,确保供应充足就成为了社会各界探讨的主要话题。
一、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的含义以及城镇化下的粮食生产情况
顾名思义,土地流转就是指土地使用权所有人的变更转换,而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就是指由于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而导致的农村土地建设内容的转变,进而引起的土地使用权人的转变。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其使用权进行转让,从而使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具有使用权限的制度。近年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突飞猛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土地流转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随着城镇化势头的愈加猛烈,不仅带来了土地流转问题,而且引起了土地的“非粮化”特征。粮食产量也发生了变化。
图1 1985年—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
从图1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我国在1985到2011年间城镇化比率逐年提升,到2011年城镇化比例已经达到了51.27%,城镇化人口总量将近七千万人。
图2 1985年—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
从图2中我们也同样能够直观的看到我国在城镇化道路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全国的粮食产量并没有下降,在85年到11年间粮食产出率稳步增长,虽然其中出现了局部波动,但总体趋势依旧良好。
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带来的粮食安全隐患
虽然我国在1985年到2011年期间,城镇化势头逐步加强而粮食产量也没有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安全隐患。城镇化背景下引起的土地流转问题使很多农民失去了生活根基,土地的“非粮化”趋势明显。吉林省一个区域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就带来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改变、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粮食的安全隐患依旧存在。
1.可用的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简而言之,我国的土地资源存在“一多三少”的特点,即土地面积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土地少,可利用的后备土地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土地流转问题异常突出,乡镇建设水平逐步提升,进而造成了非农用地大面积增多,可用耕地面积大幅缩减。据统计,201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只有18.09亿亩,马上就触及我国保证18亿亩耕地面积的警戒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32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3%,粮食产量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粮食商品率的提升
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趋势就是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很多农业人员从乡村转到了城镇,农村的人口结构随之发生了转变。从劳动力资源供给上看,可用于粮食生产的人员逐渐涌入城镇,农村有知识的身体强壮的青年也进城谋求发展,致使粮食生产者呈现出了边缘化和兼业化的倾向。与此同时,留守在农村进行粮食种植的人员大多为老弱妇孺,使得农业主体呈现弱化趋势,严重影响了粮食的生产。
另外,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商品经济的扩散,粮食的商品率化也在逐年加重,到2010年,我国的粮食商品率化已经达到了70.31%,与1985年相比上升了将近35个百分点,给粮食的安全问题带来了挑战。
3.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保障,科研水平滞后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带来了国家经济支出的不均衡,我国政府在农业生产上的经济支出数量越来越少,用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势必会大幅减少。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但是国家在其农业基础设备上的投入资金愈加减少。2010年一年内,其资金投入数量只有不到100亿元,同比1990年减少了7.58%。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进程大背景下,国家和各地区在农业科研水平上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少,技术创新不够,粮食的生产率无法得到切实提高,这些现象都给国家的粮食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城镇化土地流转下如何保证粮食的安全生产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城镇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存在的巨大隐患,想要在保证我国城镇化建设逐步向前的基础上保证粮食的稳步生产,就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完善。
1.落实耕地保护政策
虽然我国农村的城镇化道路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为了保证我国农业水平的稳步向前,促进粮食的安全生产,党和国家一定要做好耕地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土地流转,政府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切实考虑公共利益,禁止乱用耕地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政府还要严格规范土地审批手续,合法进行土地流转且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例如,我国吉林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就采用了GDP统计方式,对农民的耕地进行全方位的价值评价,从而合理的分配了各方利益,实现了土地流转双方的共赢。
2.对土地用途实施严格管制
为了切实提升我国耕地面积的利用效率,保证总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警戒线,我国各地区政府要严格制定土地用途管制规章,对适于耕地的土地进行科学管理,避免出现征用和土地流转现象。另外,各级政府还要严格规划土地的使用频率,对资源进行总体的科学规划,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按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农田不减少”的严责利用土地,从而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3.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数量,确保耕地质量建设
党和国家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用于各地区的农业建设,落实基础设施的完善,确保耕地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做好农民利益的保障工作,对土地流转和没有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民都给予切实的保障,提升农业用地的管理力度。例如,我国吉林地区就在粮食生产中推挤制度管理,对农民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科学举措予以奖励,支持农民对已经流转的破坏程度小的土地进行复耕,从而提升地区的粮食产量,做好国家基础建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现象突出,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困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一定要找到切实可以的对策,对农民利益实施保护,在国家建设水平逐步完善前提下搞好粮食生产,从而稳定我国的农业基础。
[1]聂良鹏,宁堂原,陈传军,王芳,李增嘉,郭利伟,赵华桐.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65-70.
[2]陈倬,简小凤.城镇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城镇化率与粮食产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