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筋柳骨道为魂天赋青睐痴心人
——记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林艺与书艺
2014-03-10王金卓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金卓
颜筋柳骨道为魂天赋青睐痴心人
——记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林艺与书艺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金卓
林艺个头不高,脸色黝黑,却更显淳朴儒雅;他的画室,虽简陋朴素,但更散发墨香氤氲。观其作品无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经沧桑的练达与厚重所感染。
天才近于痴心人
林艺父亲曾是张学良的警卫,饱读诗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常让小林艺看得入神。小林艺六岁多,父亲便指导他研磨练字,林艺悟性高,渐渐地写得有模有样,常常得到父亲的夸奖。
文化大革命后期,林艺留城务工。无论到哪,无论干啥,林艺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一有时间,他就专心致志地临帖,写写画画,旁若无人,近于痴迷。
林艺一拿起笔,立刻就可凝神聚力,耳根清净、挥洒自如。他的书法作品屡获丰收,不断有佳音传来。不少书法作品,被一些纪念场馆、名胜风景区收藏悬挂;有些作品被国外及“两岸四地”人士收藏。作品《德馨》获得了湖北举办的书法比赛大奖、中国乡土文化二等奖;2010年他受聘党建网红色书家,为党建网书写毛泽东诗词;他为岳飞庙写了一幅《满江红》被收藏;书法作品《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被选送到英国6大城市巡展40天。
颜筋柳骨道为魂
林艺幼时临帖,始终没放下手中的笔。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也临写过“二王”,但是最喜欢的是柳公权。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参加书法学习班,老师要先讲书法家的故事,常常让我心灵震撼。临帖、悟帖,首先是悟人。
柳公权是唐代有名的大官僚书法家,但他虽身为高官,却性情耿直,淡泊处世,用心于学问,精心于书艺,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辉煌灿烂之书法发展进行了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刚柔相济,似含侠骨柔情。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并驾齐驱,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黄庭坚,主张“人书合一”,学书先要去俗气,并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世传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但他只是学习苏轼的精神、气格,学做人,所以在他看来,人是最重要的,是个前提。将名家的精神人格与他们的书法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谛,成为书法家。
取众家之长成一家
几十年研习书法,林艺认为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走进去跳出来,要脱离帖的束缚,取其精髓,达到神似,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从形似层面到神似层面,是一个升华的过程,神似源于形似,形似是神似的基础,神似是对形似的升华。学书的必经之路是临帖,当你熟临法帖、把握了法帖特点,能够运用自如、自由书写并具备了一定的功力后,再进一步向前走就是走出法帖,努力塑造自己的书法风格,做到“师古不泥古”。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面貌成不了书家,作品不会具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在历史的柱石上留下刻痕。
林艺说,名家、大家的作品,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有的字也有败笔,但是临摹时候要把败笔去掉,汲取各家之长,这样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林艺追求的是既要潇洒又要俊俏,还要自然,综合各家之长。书法笔法千变万化,风格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通篇行文要符合美的法则。林艺崇尚的是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林艺表示:历史是无情的,浮躁的心态出不了精品,我会沉下心来,不断努力。
(编辑:成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