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必将引领人类文明新时代让自然更自然地滋养人类让人类更人性地享受生活
2014-03-10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宇
◎文/ 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丁晓宇
诗意栖居:必将引领人类文明新时代让自然更自然地滋养人类让人类更人性地享受生活
◎文/ 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丁晓宇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为我们证明的一个适宜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贯穿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人在总结人类以冶铁技术为主体的车和驯养马为动力的“乘”为代表的第一次速度革命,以蒸汽机、电和互联网为主体内容的第二次速度革命的以速度为核心的人类时间时代的成果后发现:诗意栖居是人类生存幸福境界的终极追求,必将引领人类文明新时代,包括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健康文明等诸多领域。诗意栖居是人类结束已有的时间时代、迈向人类已经开始的空间时代从而实现人类终极幸福境界的最简约、最本质的概括和表述。
什么是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中的“诗意”,就是人类终极幸福境界的核心状态。每个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就像我们人的唇纹和指纹一样虽大致相同但每个人都有差异都有不同,都保留着各自个性化的特点,也就像每个人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和理解,虽都在其中享受美感,但对其中美的感受又表现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审美享受。让人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充分的追求自己幸福快乐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追求“诗意”幸福快乐的天赋权利!它把哲学伦理的追求真理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为人文伦理的追求人的幸福快乐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建立诗意栖居人类终极境界的直接基础。
诗意栖居中的“栖居”,就是在地球这个人类栖息家园中,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是有七十多亿人,或者会达到甚至超过上百亿,是人类群居、万物共栖的共生共有家园。每个人都要追求诗意的栖居,就要有相应规则与规范,那就是在不影响其他人追求诗意栖居生活的前提和规则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和快乐。
简言之:诗意栖居就是在不影响其他人类成员追求自己幸福快乐的前提下,在人类人文伦理的基础上自由地最大化地追求和享受自我心中的最大快乐和幸福。这就需要统一规划、个性追求与多元共和。
诗意栖居作为人类终极幸福境界不仅有深刻的内涵,更具有像宇宙无限大的外延。它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美好理想和一切现在及未来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或将要产生的各种诉求和美好愿望。是无所不含,无所不包的。
诗意栖居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让自然更自然地滋养人类;让人类更人性地享受生活。这就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现诗意栖居终极境界的当务之急是新型城镇化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了连续30多年的年均9.8%的增速,中国在20世纪末已经跨越了温饱的门槛,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从90年代初就打破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限制,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但是据有关数据显示,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比率仅为36%,换句话说,还有占人口总量近17%的进城农民工,没有能够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差距相当大。尤其是当这些农民工在城里结婚生子,甚至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不可能再像“候鸟”一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也有失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生态文化特色化是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5,超过美国和英、法、德、意、俄等欧洲各国人口的总和,但中国成为城镇化严重滞后的国家。截至1999年,中国城市为666个,比1980年增长三倍,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75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399个。中小城市进入发展最快时期,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城市将会达到800个左右。从1999年到2008年的近十年来,是中国城镇化进程最快捷的时期,每年城镇化进程提高近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在全部人口的比重中超过40%。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进城数量的增加并行不悖,成为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进程是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所谓城市,不是简单的人数聚集的短期集会和各种建筑物的堆积排列,更不是靠想象而偶然浮现的空中楼阁和海市唇楼,它与以传统农业生产者为主体的聚集地村镇有着本质的不同:城市是由一定的非农产业链条组织起来的就业岗位和符合岗位要求素质的人才群体并生产出一定质量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为内容,以密集居住为形式,以市场交换为载体,以公平交易为原则的活动空间,是以提高和优化生命质量为目的的长期生产、居住、生活、交往、娱乐、消费的场所。
我国过去30多年来忽视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城市化进程开始转向小城市建设的实际,盲目、简单地提出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给中国城镇化进程造成严重阻碍,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蒙受极大损失和痛苦。这是纯主观因素的决策,违背了城镇化进程的内在规律。发达国家城市化后的小城市发展是国情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优化城市化成果的智慧之举,是城市功能的优化浓缩,为我国优化、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发达国家的新兴小城市的显著特点:一是就业和居住者主体不是刚进城的农民;二是就业和居住者主体是城市生产、生活知识经验丰富、已完全城市化了的并具备了相对充分选择工作和生活居住方式能力的城市中产及以上阶层;三是他们具备带动小城市产业链、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形成优化的能力;四是他们已具备了有效规避传统城市病的后城市化能力;五是他们已冲破了地域资源和传统区域产业的束缚,进入了更大范围或全球资源、生产能力、市场共享交融的世界视野和互动循环;六是他们的就业和居住者主体具备了随时随地流动到其他城市并迅速投入有效工作的适应能力和素质,是高度城市化后的产物;七是其核心本质与外延形式已完全区别于百年前农业社会自产自销式的、自发形成的全景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城镇。
可见,城市的灵魂是具有高度城市化素质的人群。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和内地的大庆、西昌、酒泉、深圳等地城市的建立和形成,都是在几乎荒漠或原生态状态下用百年或更短时间实现城市化的,都是高度城市化素质的人群作用的结果。实现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科学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一般城镇化道路:选择大都市和大中城市带动为主、以发展小城市和农村小镇为辅的城镇化模式。确立大城市拉动型的城镇化主流模式,使中国城镇化走上健康、快速之路。需要我们确立城市品质第一的城镇化思路,不断优化城市产业链条,提高城市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带动城市发展,解决城市失业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升级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产业,实现农业规模产业化、工厂化经营,推动经济工作和城镇化真正良性运行。
中国的真正崛起,仅仅靠传统农业、传统农村,传统农民是不可能的。必须靠人类创造的最崭新的生活栖息生产消费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区别于传统农业、传统农民、传统文化概念的一个崭新的城镇化文化概念。不仅是一种生存生活的平台,更重要是文化平台,是思想平台,是哲学平台,是精神平台,以人为本、生态为基、功能现代、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是唯一的关键。
城市集群是新型城镇化通向诗意栖居的最佳路径
当人类在经历了两次速度革命,即将结束以速度为核心的时间时代,向以距离为核心的空间时代开始过渡的变革时期,人类发明和创造了城市这一最有效承载人类的生活栖息平台,使人类尽快过渡到能实现诗意栖居的空间时代有了最切实的路径。新型城镇化将使这种路径不断得到拓展,不断得到提升,不断得到优化。
就目前来看,根据《中国崛起方略》(200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提出的建立八大城市集群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是重中之重。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武汉、沈阳、海峡(中国台北)为主的八大城市集群,形成黄色为主体的区域。在推进中部和东部的平原、河谷、盆地等低海拔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加紧西部高海拔地区的保护、修复的三大生态保护区建设也是同样迫切的。
建立青藏、云贵和三北自然生态保护区,是有效解决一、二次产业革命负效应带来的地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空气质量下降、淡水减少、水质恶化的人类灾难,保证避免人类十分钟缺失氧气将毙命的第一生命要素、72小时缺失同样造成生命危险的淡水资源的第二生命要素恶化的根本措施。
这一地区负责对地球30多亿生命提供氧气和淡水。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是13亿中国人的大事,也是亚洲大陆30多亿人生命保障的大事。这个保护区是横跨中国西部和亚洲中心地区的一条巨大的绿色飘带,这一绿色飘带配合中东部平原、河谷区域城镇化进程和城市集群建设与新三农建设形成的黄色飘带,将实现最有效的中国陆地版图两大可视色彩景观,以有效地保证氧气、淡水的供应,同时人性化地解决华夏子孙最宜居栖息地分布格局大问题。同时建立海洋经济,开拓海洋生存空间,形成东部沿海到太平洋纵深的蓝色飘带。在地球上从西到东形成绿、黄、蓝三色中国复兴崛起飘带。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无节制和掠夺性开发,再加上人口的急剧膨胀,使现有土地的食物供应对人类更高食物链需求的食物资源尤显不足,人类赖以提升生活品质的其它生活、生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更紧要的是,由于人类对地球大气的破坏,将使千年内地球温度升高15度、海平面上升11米,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低海拔地区的土地在桑田变沧海中将大量减少。而当下地球上的这些地区恰恰是人口最稠密、产业最密集、城市化程度最高、人类财富最集中的的地区。中国的东部、南部沿海低于海拔11米的最发达地区恐将葬身海底。其承载着大约4亿人口,其现有财富和创造的财富占全国的近70%。这4亿人和近70%财富仅动迁到高海拔地区,就要消耗我国一个世纪的财富。世界其它此类地区基本类似于中国。整个人类的动迁人口将达到20多亿,人类财富的70%也面临着葬身海腹的灾难威胁!
同时我们研究发现:地球气温的升高远比海平面上升给人类带来的打击还要大得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提高10度以上后,所在地区的人将会处于准精神恍惚状态,将丧失大部分劳动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几乎降低到零。就现在地球格局看,环赤道地区由于高温,热带雨林在不断减少,沙漠在不断蔓延,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有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几乎没有。空调出现后,才使这个区域的人逐渐克服高温状态下的狂躁或昏沉状态,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思维状态。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八大城市集群规划中,我充分考虑了这一灾难对人类造成的毁灭性危害的后果,提出了规避人类灾难,建立海洋城市,开发蓝色国土,发展蓝色经济,铸造蓝色文明,建立海洋食物链、产业链,开拓海洋生存空间,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即海洋产业革命的方式,力争做到化灾难为机遇,化风险为神奇。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近20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其建立海洋城市、发展海洋产业、铸造蓝色文明的条件和基础都大大优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这是大自然对华夏民族的最大恩赐。在这种优质海岸线和海域的基础上发展蓝色经济,铸造蓝色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实现城镇化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是华夏子孙实现诗意栖居人类终极幸福的最佳坦途。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构建、优化八大城市集群和三大自然保护区,拓展海洋城市开发海洋国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进入海洋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通道。实现诗意栖居必将引领人类文明新时代!
(编辑:成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