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无法远离腐败恐怖主义
2014-03-10罗昌平
谁也无法远离腐败恐怖主义
腐败恐怖主义初期,中产者似乎不用担心。你不用下井挖矿,也不用去流水线上打工,因此不需要担心矿难和生产事故。腐败恐怖主义发展到中期,多数人就无法置身于外了,因为你得坐火车坐地铁,你得开车经过大桥,你住的房子质量也无法保证,你得去超市购买食物。等发展到晚期,特权者也不能避免“恐怖袭击”了。
□罗昌平
将腐败与恐怖主义关联,笔者查到最早的文字是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为兑现上任之初的诺言:制定法律,将腐败问题视同恐怖主义,“谁腐败谁就像恐怖分子一样罪不可赦”。
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次日,网友@十年砍柴发表微博称:“腐败恐怖主义初期,中产者似乎不用担心。你不用下井挖矿,也不用去流水线上打工,因此不需要担心矿难和生产事故。腐败恐怖主义发展到中期,多数人就无法置身于外了,因为你得坐火车坐地铁,你得开车经过大桥,你住的房子质量也无法保证,你得去超市购买食物。等发展到晚期,特权者也不能远离‘恐怖袭击’了。”
恐怖主义一词始于法国大革命。牛津英语词典的引述是:“如同法国1789-1797年大革命当权的政党实行的威胁一样。”这个定义主要是指国家恐怖主义,即权力本身的震慑,但在后来,恐怖主义被逐步适用于个人的和团体的各种暴力行为,即政府权力的对立面。现在来看,腐败恐怖主义的本义更接近于其早年的定义。
在一个国家机器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为这个巨型权力机器的一个齿轮或螺丝钉,腐败使机器的每一个部分都在锈蚀腐烂。正如温州动车追尾,它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性追尾:不仅仅是两列动车“不可能”的追尾,也是高速发展与改革死角的一次追尾,是信息屏蔽与传播规律的一次追尾,是官僚惯习与民间期待的一次追尾。
由于腐败恐怖主义是由公权力腐败而起,且公共安全涉及本国几乎所有居民的切身利益,公共安全的恶化造成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事实上具有恐怖主义的“引起公众恐慌”属性。迄今为止,有两起重大案件可归类为腐败恐怖主义。一是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窝案,二是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串案。前者关乎医疗命线与食品安全,后者事涉数以亿计人的出行安全。我能想到的下一个腐败恐怖领域,应该是环境保护领域,它事实上正在发生中。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认为,中国面临腐败和改革赛跑的挑战。在他看来,政治体制改革远为复杂和困难,最主要症结是,经济改革触犯的经济既得利益可以经济手段补偿,但政治改革触犯的既得利益何以补偿?
从词源上讲,“腐败”与“改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前者代表的是腐朽没落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后者则是革新、进取、奋斗的同义语。但也有学者将两者视为特定条件下的替代品。
腐败已成为公共机构的某种特征,改革则是不容动摇的国策,有关两者的制度性联系,直到近来才成为持续的科学分析对象。德国大学教授约翰纳论、证据与政策》中认为,研究制度经济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进行腐败交易所必需的制度,以及那些有助于抑制腐败的制度。而认识与理解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务实并超越,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