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意涵解读
——以生产力的双重动力为视角
2014-03-10宋新龙魏震
宋新龙魏震
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意涵解读
——以生产力的双重动力为视角
宋新龙1魏震2
缝衔接的效果,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促进侦查和预防效能的全面提升。二是关键抓好预防工作方法的创新。从检察制度的演进史来看,预防职务犯罪无疑是一项年轻的工作,是在法律监督的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产物。总体上看,预防工作还处于探索的过程,在开展预防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没有过多陈规旧律的束缚。实践表明,预防工作的成效往往是在面对新问题的过程中因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取得的。在服务保障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比如在职务犯罪的风险预警方面,应当探索新的举措和办法,推动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以便更加及时地预警和防控改革过程中的新风险。三是关键抓好预防专业人才的培养。预防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预防工作的重要因素。随着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所涉及的行业性、专业性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涉及的专业性问题必然更加突出。比如在服务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就涉及负面清单管理等新概念和新做法,这些都是之前预防工作中所未曾遇见过的。面对这些专业性问题,预防干部只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才能满足预防工作的新需求。各级检察机关都应当加强对预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从人员招录、业务培训、岗位锻炼等方面不断选拔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预防工作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更好地发挥预防工作的职能作用。
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是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论述生产力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内涵,阐述预防职务犯罪和双重动力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通过预防职务犯罪来保护和促进双重动力,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江苏代表团审议,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指出,“职务犯罪确 实使我们的损失很大,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我很以为然”。这一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揭示,道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地位和治本作用,指出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根本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这一重要论断提出之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就生产力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关系、生产力和法律监督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但是,目前看,相关研究文章较少3。本文旨在以生产力的内、外部动力即双重动力为视角,结合实证分析,解读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内涵,以期为增强理论成熟度略尽薄力。
一、生产力发展的双重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描述社会生产活动总体概况时所创造和使用的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产力的理解定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一)生产力组成要素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生产中,除了这三个基本要素外,科技、管理、信息、资本等要素也显现出各自的重要作用。关于科学技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详细论述,他指出:“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4,邓小平同志更是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5。关于管理,马克思讲到:“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可见,在现代社会,管理、科技等要素都是促使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生产力所不可缺少的要素,现代生产力的要素集合已经极大的得到扩充和发展。
(二)双重动力的理论归纳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所有要素,“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7生产力要素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根据生产的客观技术需要按一定方式进行的组合, 称之为“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8,或者称之为“生产要素的内部结合”,是指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为了形成社会生产,按照基本的技术形式发生必要的联系,比如,一个纺织工人、一台纺织机和一吨棉花,这三个要素各自不会形成生产力,只有三者结合起来,工人操作机器加工棉花,才能够产出纺织产品,才能够出现生产力。因此,技术结合解决的是生产的操作问题,它构成社会生产的技术形式和基本内容, 没有它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另一个方面,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因此,要进行社会生产,生产力各要素除了要进行技术结合外,还必须和外部进行一定形式的结合,这种结合我们称之为“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或者“生产要素的外部结合”。比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会因为价格浮动、供需比例、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是生产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没有它也不会有社会生产。生产力要素的这两种结合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双重的,即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9
(三)双重动力的来源
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生产力要素的技术结合,包括要素和要素结合两个层面。要素层面是指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要素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劳动者素质越高,劳动资料越先进,所能形成的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力发展也越快。要素结合层面是指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要素,如果结合方式不同,则对生产力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同。结合方式合理,就会产生放大效应,反之,就会产生内耗效应。因此,生产力要素只有在性质、数量、空间、时间上得到优化有序的合理配置,才能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力来源于生产力要素的社会结合,或者说是生产力要素所处的发展环境。这里的发展环境指的由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服务、资源、生态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庞大系统,比如劳动者的充分信赖、市场的健康有序、社会的公平正义、官员的廉洁奉公、制度的有效运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等。发展环境本身并不直接生成生产力,其功能和作用在于为生产提供一定社会条件,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和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后劲。
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决定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实中存在诸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其中,作为腐败极端形式的职务犯罪,损害了社会正义,腐蚀了政治清明,直接削弱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要切实清除这一阻碍,保护生产力发展的双重动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是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预防。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这一论断正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职务犯罪对生产力的破坏为基点,以预防职务犯罪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预期,通过有效预防保护正能量来抵御职务犯罪的破坏负能量,进而深刻揭示了预防职务犯罪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关系。
二、预防职务犯罪与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马克思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社会,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生产力的内部动力中,劳动者支配着其他生产力要素,决定着各要素之间的技术结合,进而决定了内部动力的产生与否,因此,劳动者始终是内部动力中的最关键因素。
(一)内部动力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即具体劳动,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同样也是劳动者,这些人大多身处领导岗位或管理岗位,在各自负责的行业领域和工作范围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被现代知识、科技、理念武装了的劳动者,是最具知识才干和能量释放的劳动者,并且是劳动者中间的引领者、前导者,绝大部分更是指挥者和管理者,他们站在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的前沿,是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先进性的劳动者代表,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前提下,对这部分劳动者就不能机械的按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行分类,可以从他们的角色定位进行二维划分,分成决策者与执行者两部分。11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国家工作人员处于决策者或者执行者的地位,而无论是哪种身份,如果实施了职务犯罪,无疑都会给生产力内部造成破坏,极大地削弱内部动力。
(二)一个实践层面的分析
从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实际情况分析,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每年都要查办4万多名国家工作人员,2013年突破五万人12;2013年山东省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人员达3260人13。应当说明的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曾经是劳动者中的最活跃因子,曾是出色的决策者或执行者,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曾做出过积极贡献,甚至是所在部门、行业、地区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中坚分子。由于反腐败斗争中治本之策即职务犯罪预防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致使一些本来很优秀、很有能力的干部发生了异化和蜕变,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变成了破坏者。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不是天生的,一个处于决策者地位的劳动者的成长更是需要大量的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相当于一个人体黄金量的飞行员付出的还要多得多,更多的是我们倾注的大量精神、精力。”因此,一个处于决策地位的、具备知识才干和能量释放的劳动者是社会财富堆积起来的,而一旦犯罪,这些投入的社会财富会消失殆尽,并且可能会带来整个“局部生产力”14的内部崩塌,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十分巨大。
(三)通过预防可以激活内部动力
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实现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劳动者群体,使生产力的内部动力得到激活,不受阻碍。通过预防职务犯罪,让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保持廉洁自律,能够按照规范行使自己的权力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按照制度约束并以最大的效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不会为了一己之私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不会玩忽职守懈怠行使权力。通过预防职务犯罪,遏制职务犯罪主体人数,使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得到回报,使领导干部的岗位不会变成高危职业。15由此产生的效应是权钱交易现象的有效遏制,资源的利用率、政府的办事效率得以提高,生产力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各要素之间的结合更加优化合理,内部动力能量充分激活,阻碍以有效消除。
三、预防职务犯罪与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力
以职务犯罪为代表的腐败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阻碍。开展深入、有效的预防活动,能够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环境,保护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力。通过预防职务犯罪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三个层面:劳动者的高度信赖、市场的健康有序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预防工作在这三个层面上展示出极大的活力和效益。
(一)提升了劳动者对公权力的信赖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充分施展需要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劳动者对待生产的态度是否具备积极性就成为关键。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无不渗透着或体现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方面决定着劳动者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还影响劳动者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提高。生产积极性这种人的因素是现实的生产力赖以形成的首要条件之一,是维系生产过程的直接因素之一。16
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公权力的信赖感。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这种信赖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腐败的蔓延都被视为导致公众信任下降最重要的政治因素之一。17职务犯罪的发生会在侵害职务行为廉洁性的同时,严重削弱公众对公权力的信赖度。劳动者是公众的一部分,日常的生产行为和公权力息息相关,更直接感知腐败的影响,更容易且更深层度丧失信赖,进而影响到生产的热情与积极性,直接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受阻。对职务犯罪的严厉惩处和打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恢复劳动者对公权力的信赖感,但事后补救远不如事前预防效果更好。通过预防最大限度的减少职务犯罪人员、降低腐败率能够有效的在全社会形成清廉的氛围,这种氛围提供的外部动力能够切实提高劳动者对公权力的信赖,保持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使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在性质上不断适应,在数量上更加成比例、时间上相互有机衔接、空间上布局趋向合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愈科学,其水平就愈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和实现程度往往和政府的廉洁程度成正比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家有限资金是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而职务犯罪是一种公权力的寻租活动,它的出现必然加重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破坏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社会资源市场配置法则,造成生产资料的非法占用,导致资源资金流失,极大影响生产分工和协作质量。当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发生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秩序就会被打乱,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等基本原则不复存在。当市场不再健康有序的运行时,非但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任何动力,而且会严重的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预防职务犯罪,可以建立和恢复公平有序的市场规则,实现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水平,保证监管的公平与公正,防止腐败行为和低效投资的出现。同时,堵塞从垄断封锁和权力寻租中获取不法利益的漏洞,减少腐败滋生的机会和条件,形成协调高效的市场管理体系,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张仲平一定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我们之间的交易吧?要债的马上要来,我是一定会和他们拼命的,万一我们同归于尽了,你的钱包可就给张仲平惹祸了。你没想到这一点吗?”
(三)完善、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且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8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动力,从而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19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公共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正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培育和弘扬包括预防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进行;能够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反腐败体制机制和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能够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比如,近年来,检察机关结合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开展以“关心您,保护您,帮助您”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开展预防文化建设年活动,推动了国家工作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理政,促进了公共权力的法治化、规范化运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这些足以说明预防职务犯罪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预防职务犯罪和生产力发展外部动力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上述三个层面,还有助于凝聚民心、凝聚共识,有助于同心共筑“中国梦”。同时,切实有效的预防工作对于彻底铲除腐败毒瘤、建设法治国家等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预防职务犯罪这些外在影响,归根结底都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结语
预防职务犯罪的过程是一个遏制和减少腐败行为的过程,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究其本质是一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预防职务犯罪与发展生产力是统一的。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涵,阐明了预防职务犯罪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仅以生产力双重动力为视角对这一论断作了解读,对于这一论断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实践的指导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 宋新龙:济南市人民检察院 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2. 魏震:济南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主任科员。)
3. 根据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文章数量的统计,相关文章共19篇,其中学术论文7篇。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7~368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8. 赵理文,《生产力发展的双重动力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 年4 月第10卷第2 期。
9.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有定论,本文不再赘述。
1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1. 李成言,《预防职务犯罪是一种新形式的生产力》,《人民检察》,2013年第7期。
12. 《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13. 《2014年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14. 王正萍,《生产力标准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生产力研究》,1989年第2期。
15. 项伟,《以职务犯罪预防效果为城市大建设注入生产力》,《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0期(中)。
16. 史智忠,《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江汉论坛》,1987年第2期。
17. Blind.P.K.,Building Trust in Govern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Emerging Issues.[DB/OL].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 public/documents/ UN/UNPAN025062.pdf,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