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老黄牛”莫做“老油条”
2014-03-10王希君
要当“老黄牛”莫做“老油条”
“老黄牛”是基层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构架的重要支撑,代表着社会事业的“正能量”,而“老油条”,则只会使体制构架变得松弛,使制度漏洞变得更大,是地地道道的“负能量”。我们需要更多的“老黄牛”,而不需要“老油条”。两种“老”,“老”出了不同的“德性”。
□王希君
无论哪个部门哪个领域,干基层工作总是很乏味的,往往数十年如一日,机械重复、平淡枯燥,难以保持激情和新鲜感。基层的工作主要是贯彻执行,因此可以创新的方面很少,腾挪的空间不大,大多是按部就班、按规办事,程序性强、灵活性弱。在这样的岗位上工作时间长了,人往往向两种类型转变:一种是“老黄牛”,一种是“老油条”。
所谓“老黄牛”,就是安于岗位,忠于职守,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人。“老黄牛”办事严谨、态度谦和,不图名不图利,不吹嘘不浮夸,在领导在同事面前永远保持低调,但对自己的工作标准要求很高。“老黄牛”在领导眼里可能算不得“能力强”,但却“很省心”;在同事眼里算不上“有前途”,但却“很中交”。他们一般不会搞攀比、提要求,眼睛不会往上翻,只会往下看。“老黄牛”平日里默默无闻,甚至被领导忽视和遗忘。可能他们偶尔也会发一点牢骚,但绝不会因此耽误工作,更不会以此挑起事端。他们在的日子里,就像他们不在;等哪一天他们请假或者退休了,才使人深深地感觉出他们的不可或缺。
所谓“老油条”,则是在工作上自以为见多识广,喜欢对同事摆老资格,对工作凭老经验,无论何时总是一副老气横秋、暮气沉沉模样的人。“老油条”对工作经常推诿扯皮、等靠挨蹭、抱残守缺、得过且过,但对工作之外单位的事,无论台前新闻,还是幕后故事,却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老油条”往往存着“两张脸”,长着“两张嘴”:领导在的时候,脸上笑容绽放如花,宛如欣欣向荣的向日葵;领导不在的时候,则吊儿郎当无精打采,仿佛霜打的老茄子。对领导汇报工作或者提要求、要待遇的时候,态度谦卑、巧舌如簧,而面对服务对象的时候,则一脸冷漠、三缄其口。“老油条”总围绕自己的利益画圈子、做打算,善于钻政策的空子,最爱占公家的便宜,工作上不肯用心,但背后嘀咕、无事生非,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同样是“老”,“老黄牛”和“老油条”老出了不同的“德性”。前者看似老吃亏,有点傻气,但却心安理得,问心无愧,积年累月,则能慢慢被人认可,赢得社会的好评、同事的信任。后者看似机灵、聪明,总能少干多赚,实则终日蝇营狗苟凄凄惶惶、惴惴不安,久而久之,离心背德,被别人厌烦轻视。由此看来,领导对“老黄牛”,除了放心,还要关心:越是默默无闻,越是需要知冷知热,嘘寒问暖;越是不提要求,越是要高看一眼,多加关心。只有这样,才能让“老黄牛”干得更安心、更舒心、更甘心,也才能使更多脚踏实地、务实肯干的“老黄牛”涌现出来。对“老油条”,则除了恶心,还要狠心:要狠下心肠、硬起头皮,该批则批、该治就治,要用制度的链条锁住他们的“小算盘”,用监督的镜子照出他们的“真面目”,用批评的针头刺破他们的“厚脸皮”,让他们算无可得、装无可信、遁无可去。
栏目编辑:施杨 shiyang0915@126.com